中法艺术双人联展27日开幕
在近期开幕的《纵横——葛汉(法)、张修竹(中)中法艺术双人联展》上,本土画家张修竹最新创作的40余件当代艺术作品令观众对中国绘画作品有了新的认识。张修竹原本是中国水墨画家,现在他将水墨、宣纸等中国元素融入到当代绘画和装置艺术创作中,形成了一种极富中国个性的当代艺术作品,让中国元素在当代艺术领域生根。其实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本土进行中国绘画当代探索的艺术家不在少数,他们的这一中国绘画的新气质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和藏家的重视。
现场——宣纸也能做雕塑
昨日的展览吸引到了众多艺术界的大腕名人,著名画家邓林、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荣宝斋副总经理左安平等人都纷纷为展览捧场。一走进展厅,装置、油画、新国画作品不断地冲击着观众的眼球,特别是张修竹的中国元素作品更是引来众人的关注。《似水流年-包裹的秀色》中,张修竹将传统的水墨画画在了经过特殊处理的宣纸上。特别的画面感让这充满十足中国味的国画既是一种当代绘画,又是一种装置作品。
在“似水流年-过客”装置作品前更是围满了合影留念的观众。这是一个高约2米的框架,中间绷着一堵“白墙”,上面有各种凹凸有致的雕塑造型。当记者走近一看,却发现这哪里是什么“白墙”,原来是一层层宣纸叠加而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修竹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他2006年自己研究出来的宣纸拓塑,行家们简称为“纸塑”。在传统观念中,宣纸是文房四宝中的一员,是艺术的载体而不是主体。但张修竹用宣纸做材料进行雕塑令人大开眼界。这种方法是先用陶泥塑形,然后以石膏覆盖陶泥做成模型,随后在这个石膏模型里,一层层贴上、一点点填入宣纸,最后敲碎石膏,得到神奇的类似浮雕的“纸塑”。张修竹说,“它不破坏宣纸的完整性,你在拓塑时能感觉到逐渐浮现的形态凭空从平面宣纸上立体生长出来,宣纸的那种像女人肌肤一样的质感色调是石雕、铸铜完全不能比拟的,那种白特别令人心醉……”
据了解,昨日展出的这件装置作品耗时大半年,表达了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宣纸是一种典型的中国符号。我将轻如鸿毛的宣纸凝固,体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他说,为了在宣纸上做造型,他还特别想出了将纸浆中加入玻璃纤维等新技术手段。
学术——本土国画家集体“气质转向”
张修竹从传统水墨“华丽转身”,将传统中国绘画元素加入到当代艺术作品创作,令观众眼前一亮。在记者采访中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生长出一种新的抽象表现符号的本土画家其实不在少数。李华生就以新文人水墨创作名噪现代画坛,他用一根线把中国笔墨从似与不似的意象形状中抽象出来,以汉文化的抽象艺术与西方当代抽象画“对话”;画家彭先诚的没骨水墨人物画也颇具特色,把“水墨”的“水”的表现造型,推到一个新高度;唐允明在攻读国画硕士学位时,就把创作研究注意力集中于水墨画的笔墨现代审美内涵,追求“笔痕”抽象独立的形态变化。
对于本土国画艺术家的集体“气质转向”,国外评论家评价说,当代艺术最开始起源于西方。如果中国艺术家想要走进当代艺术领域就必须拿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中国精神和本土文化的原创动力就是中国艺术家脱颖而出的法宝。利用中国元素进行中国画的当代探索,这方面成都艺术家做得很成功。他们突破了前人的藩篱,在继承东方传统审美精髓的基础上,发展出各自不同的图景,丰富和充实了当代艺术的多样性。这种拥有东方文化根性的当代艺术探索的确是有成效的探索。
国内著名展策人张朝晖就指出,当代艺术毕竟是多元的,与水墨相关的当代实践在媒介探索上有着丰富的拓展空间。成都本土艺术家并不满足于传统的宣纸与毛笔,以及文人水墨和书法,而是将行为艺术、装置、图片、雕塑、视频、电脑编辑等与水墨语言及其审美品质进行嫁接,令业内为之侧目。
市场——当代新国画拍卖连创新高
早在2006年3月纽约苏富比推出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时,主管张晓明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特别谈到首拍反映出的一个新视点:中国当代新国画。虽然光从目前拍卖成交额来看,新国画这部分并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油画部分还无法相比,但苏富比看好它在未来国际市场的潜力。据了解,目前本土新国画家作品的市场前景已经显山露水,在拍卖市场上频繁攻城略地,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儿。彭先诚、李华生等本土新画家名家的作品连连创新高。国内拍卖业内人士指出:“以传统艺术的媒材来承载现实的作品常常受到传统和前卫的夹攻,所以它们是更加僻静独立的个体,加之这些作品之间风格特征少有交集。这些都是新国画受到藏家青睐的主要原因。”
本土艺术家的优异表现,也引来对市场反应敏锐的国外画廊关注。张修竹便是美国纽约AGORA画廊和法国Fleuve画廊的签约画家,画廊分别代理他在美国、法国的艺术品交易业务和推广。法国Fleuve画廊老板、资深艺术“操盘手”Roy Sfeir就坦言,张修竹是他经营的第二个中国艺术家,第一个是谁?朱德群。“当我看到张修竹先生的作品,无论水墨,线描,油画,还是雕塑,无一不让我感觉震撼。”Roy Sfeir曾说道。张修竹告诉记者,国外这两家画廊主要展览他的油画:“他们很喜欢我的油画,西方人对油画就像中国人对国画一样,比较熟悉、容易接受。”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