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当代艺术收藏的价值与困境

来源:上周刊 作者:兴强 2011-06-23

当代艺术进入市场

 

中国当代艺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前基本是没有市场的,大多无价也无市,国内当代艺术真正有市场可以从1992年在广州举办的双年展开始算起,吕澎作为艺术主持在这个展览中将商业模式引入到中国当代艺术中来,当时目的是给艺术发展找一条新路,无意间开启了艺术品在中国大陆走向市场的先声。同样在1992年,张颂仁与栗宪庭共同策划的“中国新艺术展”不但将中国前卫艺术正式推上国际舞台,而且将张晓刚、方力钧等一批艺术家真正引入西方艺术市场,真正走向国际市场。而“广州双年展中获得文献奖及5万元奖金的王广义开始了新的体验——花1300元住四星级酒店,这招致了部分其他艺术家的极大不满”①,现在美术圈里总是流传着这些现在的天价艺术家第一次拿到比平时卖价高一千倍的钱时,表现极端的故事,这些故事都说明了当代艺术介入艺术市场过程中的诡异。

 

世界上最早以商品形式进行的艺术品交易,出现于17世纪的荷兰,当时艺术家既是商品的生产者,也是商品的经营者。中国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进行艺术品交易的画廊拍卖公司形成于20世纪80 年代末和90年代初。同时形成了以海外收藏家为主的买方市场和以国内艺术家为主的卖方市场,艺术品的销售形式,包括画廊销售、出国办商业性的画展和私下的交易等。2006年、2007年前后,当代艺术市场开始井喷,很多作品一下子价格翻了一千倍,有的甚至价格翻了几万倍,人们用疯狂来形容这一时段的艺术品交易。2008年金融危机后,市场降火,在金融危机中,有很多艺术大单因为没有现金的支付而流产。2010年中国的近现代艺术品拍卖单幅作品拍卖开始进入亿元时代,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当年的资金增量大约为200亿元。

 

当代艺术的收藏群体

 

当代艺术收藏发展到现在,可以分成三个体系来看,首先是美术馆收藏,当下的很多美术馆,尤其是私人美术馆多以馆的名义来行赢利的事情,而公立美术馆资金也相对有限,配给美术馆的运营经费就可以看得出来,如上海美术馆为评级才将艺术运营经费增加到300万元,以这个资产来收藏好的艺术品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第二个体系是企业家收藏与画廊收藏,这个是当前中国收藏的主力。最后是私人收藏。收藏内容主要集中在架上绘画与雕塑,而多媒体作品、装置作品及其他实验作品的收藏难度非常大,实验作品的收藏,现在还没有很好的收藏方式,如影像,收藏模式的确立可能会为此类作品打开另外一收藏空间。

 

当代艺术的收藏群体根据地域可分为国外收藏家、国内收藏家及本地市收藏群体,艺术市场兴起以来,基本是以国际收藏为主体,主要为欧美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会越来越转向国内。单从国内收藏家来看,大部分收藏家集中在沿海一带,包括港、澳、台地区,主要有北京、上海、山西的财团、以及江浙地区的收藏、从个人来看,我们可以找出很多在拍卖界里耳熟能详的名字:希克、尤伦斯、奥利瓦、林百里,刘益谦、马未都、余德耀、郭庆详、王维薇、何凯思等等,藏在公众背后的藏家更是难以计数。这些人涉猎的收藏领域也不尽相同,但当代艺术肯定是其收藏的一个极重要部分。

 

根据研究得知:个人年GDP在3000美元左右时是收藏人群的一个分界,这个人群之上开始有余额介入收藏,而在这个消费水平之下的,则基本上没有收藏能力。因此,我从个人收藏角度我归纳了几个收藏类别:

 

艺术史收藏,一是选择艺术史上已经定性的艺术家,越是好的作品便越具有收藏价值,其二是通过修炼艺术史知识,在实际收藏中选择那些被遗漏于美术史的艺术家,这种收藏极具收藏潜力。

 

个人爱好收藏,从提高艺术修养角度进行收藏,完全凭个人喜欢收藏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一般是在充分的闲余资金从事这种收藏,除非手中的资金再不够收藏新的作品,用其他作品换取资金重新置换新的作品,这种收藏者一般是终极收藏家,这种收藏以国外收藏家居多。

 

投资型收藏,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收藏形式,也是国内媒体关注报道最多的一个收藏种类,买入作品是以获得投资性回报为目的的,如刘益谦、郭庆祥等人的收藏在很大程度是私人投资。美术馆收藏、博物馆收藏等公共收藏,大都为终极收藏。

 

当代艺术的收藏价值

 

当代艺术最初是以亚文化的方式走上历史舞台的,当代艺术的被认同本质上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认同,这是当代艺术最初走向世界的一个背景和潜台词。20世纪80、90年代,当一群从事当代艺术的艺术家群体不再找工作、从事自由职业、追求艺术理想,与主流艺术形式保持距离时,在自由环境下创作的作品带有特殊的历史痕迹与反思社会批判态度,可以说是那个时候思维开放的一个前沿。直至现在,当代艺术被国家承认,但一直传承对社会的批判立场,以关注社会问题为切入点,表达艺术思想,其实验性与前卫性极具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这是其收藏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标志。

 

从当前以投资为主导的方向来看,好的艺术品可以保值与增值,计划经济时代感觉不到艺术品所带来的保值功能,但在市场经济时代,物价膨胀、货币贬值,而持有好的艺术品在保值的前提下,可以带来可观的收藏投资收入。艺术品本身所独具的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艺术品是一种稀缺的投资资源,其保值和增值的稳定性较强。2010年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用其确凿的经济学数字向我们谈了一下他对收藏的理解:1776年出版的一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初版价格是1.8英镑,两百年后,拍价已是10万元,复息的回报率是4.86%,这个数字远高于银行存款,张教授的结论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收藏是赚钱的。

 

从根本上来说,艺术品收藏价值的提升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结果,当中国近三十年经济快速发展一下以来并没有惠及艺术品,因而,当代艺术在2005年以后出现了集体井喷的趋势,既是社会发展对新事情本身的一种认可,同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见证。当代艺术作为探索整个社会前进最前端的一个领域,处在重要转折时期的作品无论从学术还是资本价值都是非常具有收藏价值的。

 

功利主义的收藏观

 

中国的收藏短期套现比较多,投资性收藏为主导,投资型收藏本质是即是为了坐庄挣更多钱。所以现在人们一谈到艺术品就会想到拍卖和艺术品换回的钞票,这与西方收藏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举个例子,在黄桷坪的艺术家工作室里,与一位34岁叫文森的法国友人聊天时,他说自己家里收藏了一些赵无极的作品,当时我与在坐的朋友都非常惊讶,但心照不宣,相视而笑,脑中同时浮现出人民币的画面,大师的作品换成人民币的数量第一时间冲击了我们的思维,事实上,这些作品他们已收藏了好多年,就是单纯的欣赏。然而,我们的反应显然代表了中国现在很大一部分人对艺术的看法,即一谈到艺术品,首先浮现在头脑中的不是审美,而是资本和钞票,这是当前中国艺术品收藏的一个现状。除此之外,中国人的收藏心理也比较奇怪,投资、为企业做广告、炫富、喜好、洗钱、买来送人等等。

 

举例来说,当中国楼市受到一定程度的政策挤压,更多的资本流向艺术品的时候,新的投资模式产生,今年年初,天津市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艺术股票”推出白庚延的作品《黄河咆哮》和《燕塞秋》,上市总价分别为600万元和500万元,拆分为600万份与500万份,以1元/份的价格进行申购,截至2月25日收盘,前者报收6.21元,月涨幅621%,市值已达3726万元;后者报收5.75元,月涨幅575%,市值2875万元。这种资本持有形式很容易使艺术品价值虚高,形成资本泡沫,为何会形成这种交易局面呢?

 

现在当代艺术收藏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唯一的自然尺度即是人民币,很多艺术家为此介入媒体、资本亲自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包装、策划,让艺术品像可口可乐品牌一样能够上市,而艺术家以这种模式进行创作,正如艺术炒家以投资与投机的心理进行收藏一样,足以引起世人的思考。在某次博览会上,一位前来选购作品的顾客被采访时说:“负责任的画廊一般是不会单纯从投资角度去怂恿客户买画的,画廊更多地是帮助客户去欣赏和找到有价值的作品。”这不但对画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对收藏增加了更深一层的意义。真正的收藏并不是简单的购买作品,它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力与知识修养,在收藏的过程中不但提高品鉴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艺术品完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① 蓝庆伟著 《艺术与操作:“广州双年展”历史考察》 湖南美术出版社

 

② 部分数据来源于互联网。

 


【编辑:成小卫】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