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教育理念,也有出版理念
为什么国内的孩子都喜欢看国外的绘本?为什么国外的绘本都是精装版,并且薄薄的16页一本,就起码要三四十块钱?为什么有些绘本一个字也没有,孩子能看得懂吗?这些,都是让无数中国家长疑惑的问题。
在昨天的大英博物馆,有一场中国当代儿童插画展,来了英国著名的绘本作家约翰·柏林罕和麦克·福曼,他们和这次参加展览的中国插画家熊亮等人的交流,让大家之前对中西方绘本差异的疑惑,恍然大悟。
这场由浙江出版集团主办的展览,是本次中国作为伦敦书展主宾国的重点活动。该展览展出了15位中国当代最知名儿童插图画家的80余幅儿童插画作品。
理念差异其实是个教育问题
80多岁的柏林罕,笑起来露出八颗牙,他说这是最纯真的笑容方式。这个孩子气的老头,得过两次图画书界的权威奖项凯特·格林纳威大奖,在中国最为人知晓的绘本是《迟到大王》。
不过,他昨天给人介绍的,是他的另一本绘本《和甘伯伯去兜风》。“甘伯伯带领着一群孩子乘车兜风,沿途的风景让孩子们很开心,突然一片乌云遮住了太阳,大雨马上就下来了。甘伯伯的车子陷在了泥坑里,他建议谁下车推一把车子,鸡、猪、男孩、女孩都互相推脱,谁也不愿意下车去推车,甘伯伯对此不动声色。终于车子再也跑不动了,这群孩子都乖乖下车去推车子了。”
“中国的家长总是认为自己应该不失时机地教育下孩子,如果换个中国作者来创作这个故事,很有可能是甘伯伯出来对这群孩子好好教育一番,告诉他们不应该这么懒惰,而是应该主动下车去推车。”浙江人民美术社的副总编管慧勇说,“孩子们在面对真正的困难时会自觉地团结起来,家长们有时候不需要那么心急地去批评孩子。”
这就是中外绘本作家在理念上的差异。其实,这是个教育问题。
国外绘本原创保护费高昂
另一个被中外的绘本作家们广泛讨论的话题,是怎样在绘本里,把图和文有机地组合。
“中国的作家普遍不注重这个。这是因为,一般都是出版社有了主题后请画家来画,然后编辑来添加文字,久而久之,我们的画家就缺乏了独立完成绘本的能力。”绘本作家熊亮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绘本作家需要变成一个导演,一旦有了灵感,不仅要想到用什么样的手法画,还要想好什么样的节奏把握,配什么旁白。”
这个构思的过程可能会很长。“可能要半年,可能要一年,中国的画家没有这个时间,”熊亮说,“国内画家是拿稿费的,出版社给你一两个月,就要完成。”
英国的绘本作家则觉得这种做法不可思议。“我们可以有一到两年的时间来创作一本绘本,而且,出版商会给一笔不菲的费用,来资助你创作期的生活。好的作家,可以拿到几十万欧元。”麦克·福曼一旦有了灵感,就会和编辑不停沟通,“编辑会用自己的经验来充当一个顾问,提供自己对图文的想法,也会反馈读者的意见,但绝不干涉。”
“这笔出版商给作者的高昂原创保护费,也就间接导致了绘本的高昂价格。”麦克·福曼说。
熊亮说,在中国,画对开页(两张)的薪酬,大概是500-1000元人民币,而一本绘本,通常都是16页。
“实际上,对于不识字的低幼儿童而言,图画才是他们阅读的‘文字’,所以,文字越简洁越好。”麦克·福曼拿出美国彼得·史比尔的《下雨天》说,“这是一本无字图画书,但却深深唤起了成年人对儿童时代雨天的记忆。”
在麦克展示的《下雨天》里,有蜘蛛网上晶莹的小水珠、雨水顺势而下流入下水道、故意用力踩踏溅起水坑里的积水、下水管里喷涌而出的雨水、反过雨伞来积蓄雨水……让现场的读者都想去体验这种乐趣。
“这就要求绘图非常精致到位,这也是西方绘本普遍采用精装版的原因。”中国的绘本作家江建文说,这也是从小培养孩子审美的需要。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