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所基于的就是文化,之后上升到审美。徜徉在艺术品的海洋里,玲琅满目的拍品,冲撞着每一位藏家的眼球。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推广文化、发扬文化,利用所征集的每一件拍品,切实的把感官与心灵的享受带给每一位客人。使藏家在拍到心爱藏品的同时,能够了解更多的历史,体会古人对艺术所追求的魅力。
追寻着一件件附着历史光环的古砚,仿佛在与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话;流连于书房之中,映入眼帘的是静穆无声的砚台,配着精美的盒子,安静地躺在书桌上。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砚台在那些陪伴主人创作与研习的日日夜夜,承载着墨迹化作一张张精美的书法与字画,和传递着友情的书信,推动着文化的交流。曾经古人那样看重的文房伴侣,或许,生活在科技发达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当时的意境。从考古学家发现的众多细岩画分析,其岩画上的颜料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已出现颜料研磨器。从研磨器开始,发展至清代的四大名砚,各种材料被智慧的古人发现并利用,加以巧思妙想的形制,精雕细琢的纹饰,使得这些砚台已不单是在扮演着书写工具的角色。尽管在今天看来它们已不再是不可或缺的书写工具,然而其具有温润之德的材质、精光内敛的品格、及标注了艺术属性的历史精华,不仅体现出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更加使砚台在今天的艺术品领域大放异彩,独领风骚!
北京歌德拍卖公司在今年六月春季大拍,延续推出“砚田汲古”古砚专场,其中收录了包括海外日本藏家、以及一些国内藏家的旧藏。其中,最重要一方当属“清乾隆宫廷琢制的[河图之象]歙石井字砚”。此砚通体由歙石打造,色泽黑中闪着银灰色天然纹理,砚堂呈正方形,于外环挖“井”字形砚池,四周相连成石渠。砚面以河图星象为装饰,使用浅浮雕技法,雕刻蕴藏着无穷奥秘的数阵,以实心圆、空心圆区分黑点白点,而黑点则代表阴,白点象征阳。据传,河图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幅神秘图案,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在《尚书》、《易传》,诸子百家多有记述。此砚既是依据河图打造,首次把古典意义运用于砚台之中。在《中国文房四宝全集》“砚”部一书中,P166第一七六号,一方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河图砚”,经过认真仔细的对比,我们惊喜地发现与本次上拍标的制式完全相同,由此可以考证此方砚台也应为清宫定制,同样是砚体宽大,选材精良,制作一丝不苟,纹饰雕琢细腻立体,应是清代乾隆时期制砚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左)清乾隆 歙石井字砚
(右)清乾隆 歙石井字砚 藏于故宫博物院(对比图)
砚台的考量通常有几个方面,其中附属着人文属性的铭文最赋意趣,就算皇家帝王也要在砚台之上留下赞美的诗篇。
清乾隆 仿唐观象砚
取歙石琢砚为八方形,砚堂平坦,砚池深凹,呈倒元宝状。取材细润,工艺精细。砚背依形琢覆手,以馆阁体刻“古圣观象,意在笔前。卦虽画八,理具先天。伊谁制砚,义阐韦编。四维四隅,匪方匪圎,弗设竒偶,全体备焉。玩辞是资,选石仿旃。滴露研朱,用佐穷年。”落款:“乾隆丙申(1776年)新正御铭”,及“会心不远”、“德充符”二印。《西清砚谱》所载 “唐观象端石砚”,目前尚存台湾故宫博物院,为唐代新创制的八棱砚式,对后世端砚艺人颇具影响,乾隆14年,曾制作仿古十砚,仿唐观象砚即为仿制唐代古砚,为乾隆仿古十砚之首。
清初 恽寿平铭端石天然石渠砚
此砚取随形端石琢制,砚面浅挖砚堂,以天然石渠为池,砚体浑厚,砚背篆刻行草铭文“厚重浑朴,超乎规矩,不失其心,温润如玉,君子之德,云蒸霞起,妙笔成金” 落款“南田寿平” 钤印“寿平”。文字刻工精湛,深邃有力。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别号南田,与“四王”、吴历并称“清初六大家”。
(左)明 澄泥童子牧牛砚
(右)明 澄泥牧牛砚 藏于故宫博物院(对比图)
取澄泥烧制红色,俗称“虾头红”,澄泥中高档品种。砚体雕琢一卧牛,头部伏一童子,似与牛在水塘嬉戏。两支牛角聚拢合成砚池,而后于牛背之上开砚堂,堂内透土红色,似一轮满月。雕工简练,线条犀利,造型生动,精巧可爱。此砚可对比故宫博物院旧藏一方“澄泥卧牛砚”,参阅《中国分类美术全集——中国文房四宝全集》2砚,P84卷九十四。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