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式恢复御窑厂后,景德镇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制瓷工业和技术都康熙瓷器在造型上带有划时代的创新,千变万化,曲线和谐流畅,日常生活用瓷、观赏陈设用瓷等都极为齐备。达到了“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境界。
康熙皇帝8岁即位,16岁亲政,在长达61年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平息内乱,使得康熙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四海升平,国泰民安,清王朝由此进入了后世称颂的“康乾盛世”。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达,促进了陶瓷业生产的发展。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式恢复御窑厂后,景德镇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制瓷工业和技术都有所创新。
康熙瓷器以景德镇为中心,并派专员监造。这一时期瓷器胎釉极为坚密、光润,而且瓷釉与胎骨结合紧密,出现了不少新的釉色。同时首创了豇豆红、珐琅彩,色彩有五彩、素三彩、青花、粉彩,一种釉色可分为多种色调,品种比之明代更加丰富多彩。花纹装饰有刻印、雕塑、镂空及绘画等,其中以绘画最为普遍。题材内容亦有较大变化,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愿望的耕织图、鱼家乐、八仙庆寿等,都在瓷器上出现。
康熙瓷器在造型上带有划时代的创新,千变万化,曲线和谐流畅,日常生活用瓷、观赏陈设用瓷等都极为齐备,达到了“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境界。大件器物制作规范,形体线条多有转折变化,同时又挺拔向上,风格朴实,浑厚有力,粗犷豪放。中小件器物造型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端庄中透出灵秀,制作工艺细致精巧。造型多为瓶、尊、罐、文具、人物等,基本上脱离了明代的造型特点。款识多为六字楷书款,字体瘦长,篆书款较少。
从吉林省博物院珍藏的康熙瓷来看,除官窑瓷外,民窑瓷占的比重很大,其中不乏精品。
清康熙豇豆红釉印盒
口径3.4厘米,底径3.6厘米。圆口,浅腹,圈足。
豇豆红釉是以其基本釉色类似于成熟豇豆的颜色而得名。属高温颜色釉,采用吹釉法上釉,因烧成气氛和温度的不同而呈现多变的颜色。呈色纯正,通体一色的称为“大红袍”;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的称为“美人醉”;色调浅淡的称为“娃娃脸”或“桃花片”;此外又有“乳鼠皮”“驴肝”“马肺”等称谓。这件豇豆红釉印盒是康熙官窑中常见的文房用具,釉色浅淡,盒面分布深浅不一的斑点,幽雅别致。器底以白釉青花书写 “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豇豆红釉瓷后世多有仿品,但很难达到康熙朝的水平。
清康熙霁蓝釉合碗
清康熙霁蓝釉合碗
口径17厘米,底径9.2厘米,高6.9厘米。
馆藏传世品。
合碗缺盖,外壁施霁蓝釉,腹下部有两道凸起弦纹,碗里及圈足内施白釉,造型系仿明宣德合碗。碗内心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年款一侧有青花“御赐纯一堂珍藏”单行楷书堂名款。据考证,“纯一堂”为康熙皇帝御赐宠臣郎廷极的堂号。郎廷极于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年)兼任景德镇御窑督陶一职,因在瓷器烧造上取得的突出成绩,其所督造的瓷器被世人称为“郎窑”。人们对郎窑瓷有着极高的评价。清人许谨斋的《郎窑行·戏呈紫衡中呈》诗曰:“宣成窑器夸前朝,收藏价比妤琳高。元精融冶三百载,迩来杰出推郎窑。”这件霁蓝釉御赐合碗,或许正是康熙皇帝对郎廷极瓷器烧造成就的一种肯定和褒奖。
清康熙素三彩暗云龙花蝶碗
清康熙素三彩暗云龙花蝶碗
素三彩是一种以黄、绿、紫、白彩料为主而不用红彩的一种低温彩釉。它自明朝成化时期烧制成功,正德年间达到第一个高峰,清康熙时期十分盛行,并有所创新。素三彩的烧制一般是二次烧成,即先在素胎上刻划纹饰,高温烧制成型,待上釉风干以后,刮掉要上彩的纹饰部分,填以所需彩料,入窑二次低温焙烧而成。这件素三彩花蝶碗是康熙官窑较常见的作品,器物里外均施白釉,外壁用绿、黄、紫彩绘牡丹花枝、蝴蝶纹饰,以刻划龙纹作地,若隐若现,十分素雅别致。底足青花署“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双行款。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觚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觚
口径21.8厘米,高46.5厘米。由上海文管会调拨。
花觚亦称凤尾尊,器高一二十厘米到两米不等。此件花觚为康熙花觚中的中型器,属中晚期造型,挺拔俊秀。外口沿饰两道弦纹,间饰极细的云纹。颈部及腹部各绘山水纹饰,人行于其间,天上飞燕、水面泊船,充满了诗情画意。胎质细密坚实,釉面青亮,胎釉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外底足为白釉双蓝圈,无款。青花呈色稳定,青翠靓丽,描绘山水极有层次,画面具有立体感。
这种花觚在晚清光绪时曾被大量仿制,但仿品的胎、釉及绘画的笔法都无法与真品相比,康熙青花素有“宝石蓝”“翠毛蓝”之美誉,从色谱上看那是最鲜艳美丽的蓝色,用它描绘山水、花草,层次分明,突破了传统平涂的单调。兼之胎骨似玉、釉汁青亮,康熙青花确实是“独步本朝”,许多器物甚至可以与明青花的上品相媲美。
清康熙青花牡丹花蝶纹长颈瓶
高19.6厘米,口径7.2厘米。
敞口外撇,长颈,垂腹,高圈足,足内有青花篆书“顺”款,外围青花双圈。颈部有一周凸棱,上有一周圆珠纹和水涡纹。腹部饰牡丹洞石纹,花间有蝴蝶飞舞。器形端庄秀美,胎质洁白缜密,釉质细润,纹饰布局巧妙合理,青花发色青瓷艳丽。先以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采用“分水皴”技法,这种分层设色的渲染笔法在此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康熙青花器中之精品。国家二级文物。
清康熙黄地绿龙寿字碗
高7.5厘米,口径16厘米,撇口,深弧腹,圈足。
通体施黄釉,内底心绿圆圈内有一篆书“寿”字。底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外围以青花双圈。在厚润若脂的黄釉衬托下,绿彩青翠,华贵之气尽显,此碗的主题纹饰龙纹描绘十分细腻,龙头肥硕,龙嘴上扬,躯体粗壮,龙鳞细密,龙爪有力前伸,神采飞扬,给人一种腾云驾雾的动感。间绘“壬”字云,并有两个火珠飞舞。为康熙官窑精品。
黄釉在唐代就已出现,如鲁山窑、黄道窑烧出的黄釉器,制作较为粗糙,直到明代弘治时期,黄釉瓷的烧造才算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弘治黄釉娇嫩如鸡油黄之色,故又称“娇黄”“鸡油黄”。黄釉绿彩是以黄釉为地色,加绘绿彩纹饰的品种。始于明成化、弘治时期,器型以盘、碗、高足碗为主,装饰图案多见云龙纹。黄釉绿彩瓷发展到嘉靖时期,产品比以前更加丰富,刻填绿彩纹饰也有所增加。康熙时继承了这一工艺,先在胎上刻划出纹饰,再施绿彩低温烧成。
清康熙青花高足水丞
高9.6厘米,口径6.5厘米。
圆口内敛,鼓腹,下呈喇叭状高足。无款识。
水丞是文房用具之一,用以贮水。此水丞口沿和底沿饰青花双线纹,腹部绘青花狮子纹、朵云纹和连续的“山”字形云纹,圈足上饰莲瓣纹。狮子形态逼真,憨态可掬。
康熙青花造型优美,装饰题材广泛,动物纹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官制中有“太师”一名,因“狮”与“师”同音,狮被赋予辈辈高官的美好愿望。
清康熙豆青釉暗花笔筒
此件笔筒口径17.8厘米,高14.5厘米,圆口,直腹,无圈足。
器物表面多有暗花,釉面刻划缠枝花卉,花纹精美。底有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该豆青笔筒釉面匀润坚致,呈色淡雅,制作精细,属馆藏二级品,是康熙朝单色釉瓷中的精品。青釉虽然烧造历史悠久,但直至清代康熙时期,釉色的烧制才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不仅呈色葱翠鲜亮,而且还有冬青、粉青、豆青之别。
笔筒种类很多,以瓷笔筒应用最为广泛,其始见于宋,流行于清,以康熙所制最佳。
清康熙五彩仕女婴戏图罐
通高36厘米,口径13.6厘米。
胎体厚重,胎质坚硬,造型匀称,亮白釉为地,颈部饰有一周湖石花卉纹,腹部为主题纹饰区域。器腹主题纹样为仕女婴戏图,童子五人在庭院中的栏杆、山石、花卉之间游玩嬉戏,神态各异。二仕女头梳高髻,身着宽袖彩衣,具有典型的康熙早期特征。
这件民窑五彩罐色彩鲜艳,人物形象活泼,从制作到用彩都很精致,堪称佳器。它的色彩及绘画风格充分体现了康熙五彩的时代特征。
在用彩上,康熙五彩的最大特点是使用了釉上蓝彩和墨彩。蓝彩色调之浓艳甚至超过青花,在这件五彩罐上,用蓝彩绘洞石,浓淡有致,增加了洞石的立体感,更衬托出牡丹的红艳。仕女的发髻和孩童的头发上皆运用墨彩,漆墨光亮,浓重沉着,衬托在五彩画面中更显其色彩斑斓,娇艳动人。
清康熙鱼藻五彩盘
口径15.5厘米,高3.1厘米。
胎质细密,造型匀称,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
该盘色彩浓艳,盘内外均饰青花五彩鱼藻纹,富含吉祥寓意。盘外壁绘五组水草、浮萍纹,间绘五尾彩鱼,呈追逐之势。盘内壁亦绘五组水草、浮萍纹,或漂浮或摇曳,增加了水的动感,充分发挥了五彩绘画的特点。所绘五条游鱼体态肥腴,姿态各异,寓意“富贵有余”“年年有余”。盘内中心一条鲤鱼由水中一跃而起,象征飞黄腾达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此盘也叫康熙五彩“金玉满堂”鱼藻盘。
五彩始于明宣德时期,嘉靖、万历两朝五彩器十分精致,至清康熙时期,五彩器型较多,图案画面生动活泼,题材丰富多样,有着耐人寻味的深刻寓意,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祝福。这件鱼藻五彩盘,即为富含吉祥寓意的代表作。
清康熙黄釉将军罐
高52厘米,口径21厘米,通体施黄釉。馆藏传世品。
将军罐是明清时期器型之一,因其盖颇似将军的头盔而得名。始见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顺治基本定型,盛行于康熙朝。此罐形体硕大稳重,釉色纯正鲜艳、透亮绚丽,尽显皇家雍容华贵的气派。因“黄”与“皇”同音,黄色遂成为皇家至尊之色,宫廷以外严禁使用,而这种黄釉器皿更是仅限御用。低温黄釉创烧于明初景德镇,以弘治“娇黄”器最为世人称道。这件黄釉将军罐继承和发扬前代的娇黄工艺精心制作,堪称康熙官窑黄釉精品,传世品极为少见。
康熙瓷在造型、纹饰、胎釉、彩绘等方面各具特色,从中可以看出康熙制瓷工艺的杰出成就以及康熙时期用瓷的繁盛。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康熙瓷器也反映了清康熙瓷的基本面貌。
相关阅读
清康熙霁蓝釉合碗所署“纯一堂”是康熙皇帝赐给宠臣郎廷极的私家堂号。郎廷极,字紫衡,号北轩,盛京广宁(今辽宁北镇)人,家世显赫,隶镶黄旗汉军籍。“纯一堂”堂号不仅见于郎氏的绘画作品或郎氏在元代绘画作品的题跋上,而且在《江西通志》中有明确记载。该书卷十九曰:“……四十六年四月御书赐巡抚郎廷极‘布泽西江’匾额及对联:‘政敷匡岫春风满,会洽鄱湖澍雨多’。廷极并将四十二年为浙藩时御赐‘纯一堂’及‘清慎’二字皆勾摹悬诸厅事。”由此可知,“纯一堂”系康熙四十二年御赐给郎廷极的堂号。这种瓷器款识面世有两种:一种见于康熙斗彩或青花过枝竹凤纹碗的外底以青花料书写的楷书体“御赐纯一堂”款,其中“御赐”二字自右向左横写,“纯一堂”三字自上而下竖写;另一种即为这种合碗上所见款识。
【编辑:易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