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绘画比较研究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2-08-02

 以毕加索与达利的油画艺术为例

 

 

《对话》

 

[摘 要] 他们,来自同一个国家,西班牙;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二十世纪;他们,从事于同一个领域,油画艺术;他们,一起成为这个时代的象征,这个国家的骄傲,这个领域的丰碑。他们,正是立体主义绘画大师毕加索与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由于这两位大师及其所代表的艺术观念的影响,二十世纪欧美绘画艺术世界走向了多元化的艺术格局。

 

[关键词] 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油画艺术、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

 

他们,来自同一个国家,西班牙;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二十世纪;他们,从事于同一个领域,油画艺术;他们,一起成为这个时代的象征,这个国家的骄傲,这个领域的丰碑。他们,正是立体主义绘画大师毕加索与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由于这两位大师及其所代表的艺术观念的影响,二十世纪欧美绘画艺术世界走向了多元化的艺术格局。

 

众所周知,准确客观的摹写自然一直是欧洲几个世纪的传统绘画艺术的正统。直到1898至1908年,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的出现,“色彩”首先得以形式解放,获得表现自由;1907年至1914年,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绘画开启了绘画艺术的“造型与材料”解放运动;1924年至1969年,以达利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则更为彻底,他们不再纠缠于探讨“如何画”的问题,而是直接指向艺术的核心问题“画什么”,完成了西方绘画艺术表现对象的转移,即将绘画从探讨如何表现客观世界,彻底转到研究如何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说,野兽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对于西方现代油画艺术发展的影响是历史性的。那么,选择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两种艺术流派进行科学的比较研究对于认清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种艺术观念,两个艺术对象

 

1924年,布列顿发表了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其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是:“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语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 由此可以看出,超现实主义表现的对象是“真正的思想过程”,这与立体主义表现绝对真实的外部世界的观念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

 

超现实主义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展现人类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其主要的创作特征是以‘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来展现我们心灵深处的意欲、想法、痛苦、疑虑、恐惧、预见、郁闷、希望和欢乐,同时在世界观上,他们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使人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看到客观事实的真面目,并从中获得自由和人生的意义。”
立体主义同超现实主义相比,立体主义致力于解决绘画语言问题,或者是表现形式问题,也就是在新的时代下,应该“怎样画”的问题,而在“画什么”上,则仍然是相当传统的,不论是马蒂斯、毕加索,他们画的无非仍旧是忠于模特儿或风景等现实景象,只是并不依照传统方法去画而已。

 

超现实主义致力于解决的则是“画什么”的问题,而在“怎样画”的问题上,虽然表面上是相当自然主义的写实特色,如达利笔下的形象极为清晰而写实,但他们笔下的形象与形象之间、场景与场景之间,却不是现实世界的,而是梦幻般的奇特组合,展示了自动主义的文学化的特色。超现实主义者的理论指导是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梦境、幻觉、潜意识的表现构成了超现实主义绘画创作的主体。由此,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认为,只画现实环境的外在面貌是不够的,人的思想观念也并不只是“主观意识”,人还有潜意识,人还会做梦,艺术家有时候要通过“现有的现实”去表现。为了获得能够带来创作灵感的幻觉,超现实主义大师们各尽所能,达利不惜以忍受饥饿的折磨为代价使自己进入那种难得的幻觉状态,米罗努力挖掘童年的感受和记忆,恩斯特不断尝试摩擦、粘贴等各种新的绘画技法。例如,在恩斯特、达利、米罗等人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莫名其妙的、极其真实的“荒诞”,是精神世界中的内容。

 

因此,相比立体主义艺术,超现实主义本质特征是对于艺术对象的理念不同。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之所以能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新的突破,也是因为他们从思想和创作理念上已经不再关注外部世界的表现需要,而是一种探讨人类内心的艺术观念。正如达利自己所说的:“我毫无选择地,尽可能准确地记录下我们的潜意识……表达弗洛伊德所打开的这一黑暗世界。”

 

二、理性的方法与感性的方法

 

正如上文所言,立体主义油画的艺术对象是外部世界的真实表现,超现实主义油画的艺术对象是人类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现;那么,两个艺术画派通往不同的表现目的的途径是截然不同的,立体主义油画倡导通过理性的、逻辑的、象征的方法逼近外部世界的真实;超现实主义油画则通过主观感性的、非逻辑的、无意识的方法逼近人类内心的潜意识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一些知识分子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进而在文学艺术上掀起一股非理性主义思潮。超现实主义正是以弗洛伊德(奥地利心理学家)的‘精神分析学说’为思想基础,以柏格森的‘生命的冲动’为哲学基础,探寻表现人类潜意识精神世界的艺术。” 在探索的过程中,超现实主义者们发现了一种“不受任何理性制约、也不考虑任何美学或道德成见”的写作方法,即对出现在头脑中的思想流或“语流”的听写,这种写作方法则被他们命名为“心理自动化”;另一种方法为达利所秉承的“偏执狂批判”。 他创造的一系列怪诞的形象,如瘫软的钟表、聚集的蚂蚁、腐败的肉身及排泄物等,如今己成为超现实主义之经典。达利认为:“心理自动化,这样消极被动的创作手法无法使他表现繁复壮观的主题,也不能产生强烈的震撼力量。与其机械式的自动书写,消极等待潜意识中的结果出现,不如借助理智的力量积极地激发潜意识下的创作本能,虽然达利的作品是以梦境或幻想为基础,但在制作上都是深思熟虑的。” 由此,可以说,超现实主义不是一种风格,甚至在美学之外,它是一场“精神革命”,即对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反叛。

 

反观立体主义,他们为了突破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所传承的焦点透视规律以及客观外在形体表象的学院派艺术传统束缚。“他们把客观物体形象进行了有意识能动的破坏和解体,然后加以主观的有秩序的重组,不但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而且把抽象的线与面、面与体进行了分离和组合。不但如此,他们还发展到在同一画面上同时表现对客观事物所观察到的几个方面,如把人像的正面、侧面同时表现在两维的平面画布上,把客观物体从上、下、左、右和其他任何视角看到的、想到的按主观自由进行形式语言上的重新安排并在画布上得以实现,到后来发展为将纸片或其他实物等粘贴构成支离破碎的画面,完全破坏了客观自然本身构成的本来形象。或者说他们是在深人观察客观物象形成的固有空间关系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客观在脑中重现记忆形体空间结构及关系的打乱与破坏,重新在想象中重组和构建新的秩序,从而产生了非客观的、由意识支配和生命本体动力所驱动而产生的人造品。这样的结果既不同于人们对客观外在物理自然秩序及构成关系的视觉表象的直观本能反应和模仿,也不是对可视形象的简单概括,更不是部分形体结构的夸张和比例的改变及对事物之问形象的拼合堆砌,而是对理解了的并渗人脑中的客观外在形体的底层结构与空间关系在想象中的理性创造,是智力运动的结果。” 这样做,显然不是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因此,毕加索称立体主义是一种理性的游戏。

 

毕加索绘制的《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作品,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己采用了。毕加索从塞尚那里发展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三、造型语言的几何结构与自由形式

 

1910年到1912年,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分析时期。这一时间,立体主义画家深受塞尚艺术的影响,塞尚主张“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锥体来表现自然”。因此,立体主义在创作过程中,开始抛弃传统的再现物体对象的方法,转而使用三角形、四方形、半圆形和菱形等几何图形构成因素。它不通过物象完整的二维面来表现物体,而是将物象的各个面即物象的不同视点,巧妙地共现于一幅画面,并突出其画面上的三角形、四方形、半圆形和菱形等几何图形构成因素。如毕加索的《阿维农少女》的形式如同绘画空间中的一场革命。在这里,画家废除了远近透视的全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没有了传统的明暗法,只以平涂的笔触形成画面。人像的脚变成了三角形,而三角形或竖或横只是为了表示脚部的各个侧面,又如人物的眼睛,有时根本找不到,有时是一个奇怪的菱形,既像眼睛的正面像,又像侧面像。《酒瓶静物》、《夫人和梨》等画,进一步将整个物体世界用立方体、圆球、圆柱等几何图形构成,把同一物体的不同面组合、变形、夸张后表现在同一画面上,画面表现的更多的是单色色块和单色色块之间的组合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组合关系。立体主义的几何造型语言成为二十世纪工业社会时代后期最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之一。

 

超现实主义油画相比立体主义绘画的极端几何结构而言,更喜欢采用那些无逻辑设定的自由形式语言。源于这种自然的形式能够第一时间传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使其不受理性思维的干涉,以保证这种潜意识传达的新鲜度与真实度。

 

但是,超现实主义油画从形式语言风格上又可分为两种派别。“一支被称为有机超现实主义,在这一支中,画家绘画时大多不受意识的控制,无意识的精神占主导地位,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近乎抽象的随即性画面,被称作‘心理自动化’创作方式,代表画家有米罗、马松等;另一支被称为自然超现实主义,又叫魔幻超现实主义。在艺术风格上,魔幻超现实主义绘画注重对生活中熟悉场面的描绘和对物体细节的写实刻画。但这些物体和场面都是被加以梦幻化、错置、变形处理,形成近乎梦境的东西,被称作“便执狂批判”创作方式。其代表画家有:达利、马格里特、基里柯、唐居依和德尔沃。” 

 

以达利的《内战的预感》为例,从内容上讲,这幅画描述的是1937年西班牙内战前,整个国民及达利预感、意识到的将要发生的让人憎恶、痛苦和可怕场面。这些场面是达利运用传统写实的手法来表现的,但进行了随心遂于的扭曲变形,以表达潜意识的梦幻真实。在画面中,湛蓝的天空下,人物被拆散后变形组合起来。一条腿上长着强有力的魔爪,魔爪又紧抓长在另一条大腿根部的乳房上,恶魔狞笑着的头长在大腿上,骼骸形态的脚又踩在被拆下的屁股上,类似内脏的软体满地血腥让人作呕。细致入微的表现给人荒诞和恐惧感,好像一个真实的噩梦。正如达利自己所说的:“我毫无选择地,尽可能准确地记录下我们的潜意识……表达弗洛伊德所打开的这一黑暗世界。”

 

四、综合材料的实验与传统材料的拓展

 

1913至1914年间,立体主义进入综合时期,艺术家开始抛弃所有依赖和模仿客观对象的方法,广泛实验各种造型表现手段,背离了绘画艺术的描绘性和固有材料的局限。使与模拟自然的传统绘画方式彻底决裂了。“一幅立体主义的作品的存在,不仅是线条、色彩和各种几何形体在画面上平面的安排,它更多地把绘画的制作性和设计性凸现出来。画布不再是单纯的颜料和画笔的用武之地,雕塑也不再是青铜、石膏和大理石的专利,报纸、彩纸片、废纸、木纹纸和电车票,无论新的还是旧的都堂而皇之地跻身画面,这种做法在西方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开创了艺术综合表现手法的先河。” 这一阶段,毕加索把绘画和实物结合起来,拼贴手法一一即在画面上局部或大部分地使用实物—始创并得以大量运用,如作于1912年的《藤椅》,真的是一张藤椅的椅面,椅面上粘着一块残破的画布,上面画满了各种几何形状和二个字母,椅面四周围上了一圈藤条,使其像一个盘子。在另外一些作品中,他把纸片和其他材料贴在画布上,使作品集绘画、剪纸、木刻于一休,成为综合艾术的结晶。

 

从时间上看,相比立体主义更晚出现的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的材料自由思想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超现实主义只是在传统绘画材料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新的应用方式与可能,对于材料的实验精神却非其成功之处。其根源在于,超现实主义艺术创新目的并不在于绘画的形式变革与材料创新,而在于其绘画观念、思想的变革。例如,超现实主义油画家米罗、达利等人在自己的后期绘画中也曾经常尝试各种新材料的应用,但是超现实主义的时代价值确实并非是绘画材料方面的创举。在他们看来“画什么”比“怎么画”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不管是以西班牙画家霍安•米罗为代表的绝对或象征超现实主义,还是以萨尔瓦多•达利为代表的“魔幻”超现实主义,其成功作品主要表型形式依然是传统绘画形式的应用,将注意力更多的投注于个人内心潜意识的探索与表现中。

 

结语

 

达利与毕加索同是西班牙人,又同是加泰隆尼亚人。达利对毕加索非常崇拜,曾将毕加索视为自己的“第二父亲”和“精神父亲”。当达利从美国第一次返回欧洲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专程去拜访毕加索,并且满怀兴奋地向毕加索报告:“我在造访卢浮宫以前先来拜访您!”,当达利真正确立了自己在艺术领域中地位的时候,他也不忘拿自己同毕加索做个比较,“毕加索是西班牙人,我也是。毕加索是天才,我也是。毕加索举世闻名,我也是。”由此可见,毕加索与达利之间的艺术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对于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绘画也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不管是毕加索,还是达利,他们确实怀揣着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艺术目标、艺术方法、艺术形式、艺术材料等方面在两个人及其代表的艺术流派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那么,对于这样两个深刻影响二十世纪油画艺术发展方向的艺术流派,对于他们的比较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陈厚娟.合理的矛盾——魔幻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分析[D].南京艺术学院,2009.

[2]毕加索绘画艺术研究[D].河北大学,2007.

[3]柳淳风.达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法)塞巴格.超现实主义[M].杨玉平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5]谭伟.理智的游戏——立体主义绘画的探索之路刍议[J].新疆教学院学报,2009(25).
 

 


【编辑:刘建英】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