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土语”2012李向明艺术展呈现“补丁美学”

来源:雅昌艺术网 2012-08-13

“土语——2012李向明艺术展”展出作品

 

2012年8月11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艺术委员会、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土语——2012李向明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4、6号展厅展出。展览展出了艺术家李向明的数十件架上、装置作品,集中展示了艺术家在多种艺术语言上的探索。展览将展至8月19日。

 

李向明经过漫长的语言探索最终走向了抽象,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位独特的个案。他对“补丁”的美学价值发现与挖掘,构成了与“至上主义”相对应,可称为“自然构成主义”的框架理念,并成为他走向抽象以来的新方向。

 

李向明的作品见证了在贫瘠的大地上顽强生存的芸芸众生。他们与无语的大地一道,借助抽象特有的超越特性让它们进入澄明之境。与西方抽象艺术体现的个人主义所不同,李向明的抽象艺术表达的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受难和卑微群体的关怀。他不是在纯形式的意义上探索抽象语言,而总是在真实的个人体验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中建构抽象的个人话语。他对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抽象语言探索,凸现出一个中国艺术家在全球化语境中的特有情愫。

 

2005年以后,李向明到河北农村收集了大量有补丁的织物现成品,清洗后作为材料不断用到他的作品中。从此,这一新的媒介不断给他的作品带来新的气息,改变着他的思路。近两年,他索性将它们当现成品使用,将有补丁的织物直接呈现、将有补丁的口袋、扬场的木叉以装置的方式展示。

 

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品何以可以指认为艺术?指认的理由是什么?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在哪里?李向明这样描绘他从乡下收集来的这些织物:“在我发现这些或有补丁或有铭文的粗麻口袋或衣物时,不仅是它们的材质美感给与我视觉上的冲动,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美的背后牵动我内心的那群人,那群代表着一个农业大国的大多数的平民……生活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的、人生的,统统在脑子里打转。于是,这些实物让我感到它们自身的神奇力量在向我炫耀向我诉说。”

 

这补丁背后的义涵才是艺术家最希望揭示、也最希望他人能理解的部分。“补丁”所阐释的必定会涉及到平民美学。虽然打补丁的行为是功利的,是为修复织物用品的破损之处,但“打补丁”这一行为的结果却是具有美学意味的。“打补丁”的行为过程、对补丁的形状、大小、颜色的选择,以及缝补技术的高低都在审美观照的范畴之内。“补丁”是“平民美学”的产物,一件衣服或一件生活用品,在物质匮乏的平民阶层不可能穿破了就扔,用坏了再换新的。平民的观念是“笑破不笑补”,衣服破了会露出皮肉,不雅,所以一定要补。但补丁不可能和原有的衣服质地、颜色一致,以及补丁和补丁之间大小、颜色、距离的关系,便构成了一种对补丁本体的审美判断,也即“补丁美学”。向明将“补丁美学”运用到绘画中,就具有了一种方法论的意义和创造一种新的构成语言的意义。

 

正是这些材料的发现和使用,改变了李向明的艺术格局,使他的抽象作品更趋向于构成主义特征和强烈的物质感。而从材料的借用到现成品的挪用这一转变,表明他对这些现成品自身的完整性和叙事功能有了更充分的信心。此前,他总是试图改造它们,强制让它们进入他的审美系统,这一改变使他明白:这些现成品自身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做任何改变而直接呈现它们可能更符合这些“自主结构”的价值。这些“补丁们”在农妇手中的不经意组合,当它们的实用功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以后,李向明发现,它们不正是最具有本体意义的形式自身吗?向明这一“顿悟”不仅使他的艺术进入到一个新的境地——返回到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观念之中,而且是以现成品的方式。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