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秋山晴晖》赏析
黄宾虹是中国美术史上一座巍巍丰碑。从弹琴击剑、走马骑射、维新救国的革命志士,到古文、经史、诗、书、画、印满腹经纶的国学大师,其民族责任的担当,泓博深邃的美学思想和高标独具的绘画艺术,可谓前无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师古人、师造化、创新求变贯穿其80多年艺术求索历程。
如将黄宾虹绘画做一简概分期,70岁前的厚积和70岁后的薄发成为重要分水岭。1932年,年近古稀的黄宾虹应邀入蜀。天地造化、钟灵毓秀的巴山蜀水给予了黄宾虹丰厚的艺术滋养。“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极大地触发了其再创作升华的艺术灵感,深深领悟到“变法之理”,受“雨山”、“夜山”启发,开始讲求层层积染,进入黑、密、厚、重的绘画探索,自此步入衰年变法、攀登艺术巅峰之途。
《秋山晴晖》即是黄宾虹入蜀后70多岁所作。是图纵53厘米、横33厘米,纸本设色。描绘秋山苍翠、秋水澄澈、山环水绕迷人之景。大开大合、左疏右密的构图,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坡岗沟壑或以焦墨或以淡墨散锋渴笔勾勒出不同形态。以类似披麻皴、短线皴、点子皴交错皴擦点染,以赭石、石青、石绿、藤黄等多遍复合渲染。屋宇、林木、小桥的线条如行云流水,虚实相生、一波三折。缥缈的远山以饱含水分的色彩没骨纵横写出,似蛟龙腾舞。近山雄浑苍秀,林木葳蕤;远山绵延逶迤,云蒸霞蔚。构成一幅幽清、静谧、瑰丽的金秋画卷。一高士依崖傍翠,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虽夕阳晚霞黄昏,却诗意兴发流连忘返。
和入蜀前画风相比:线条运用注重起承转合,愈加率意奔放、劲健虚灵;皴法亦变得丰富,较之贯用的长披麻皴化为长短不一,方向不同,线性不同,顺锋逆锋交错互用;浓、淡、尖、圆、竖、卧多种形状的点子皴浓密厚重、聚散有致;同时注重了水、墨、色的浑化融合,丹青隐墨,墨隐丹青。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