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折不扣的旷世奇才,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一位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走进了广东科学中心,他就是被后代的学者称作“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智慧象征”的达芬奇。
最美的“人体比例标准图”
8月23日,广东科学中心特别引进的:“达芬奇的科学密码”展,在科学中心主场馆二楼临展厅开幕。展览“解码”达芬奇的手稿,复原了100多件达芬奇的发明、设计及艺术作品。包括军事机器、水力机械、力学机械、飞行器、解剖学、达芬奇艺廊、最后的晚餐和机器人等八个展区。还特别邀请了意大利湿壁画大师Antonio De Vito,以原尺寸、原工法、原景、原色忠实地呈现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观众不仅惊叹达芬奇的科学奇才,还能徜徉于达芬奇的艺术世界。
科学与艺术基因密码的传奇
一幅幅放大的设计草图背景前“绞盘、杠杆、滑轮、楔子与螺旋器,各种力学机械、水利机械、机器人,”“细麻布碎片拼接而成的降落伞”,“肌肉锻炼机”,“人体比例标准图”,蒙娜丽莎隽永美丽的脸庞,《最后的晚餐》创作时的场景……
一个人在诸多领域、一幅作品在不同时代,面对百多年来不断变化的人心仍能保持魅力的秘密何在?在“人文关怀”开始被国人挂在嘴边的时候,来自数个世纪前,人文主义发源地的文艺复兴艺术作品来到这里,今天的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如何解读这些艺术品背后所蕴涵的历史与文化信息?猎奇、欣赏与学习这些来自意大利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作品和当代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何在?好在广东科学中心除了是让人用眼睛去观看作品、实物的场所之外,还是可以动手实践,更是一个让人动脑思考的地方。
“在两个移动的表面间放置多个圆球,可以减少两面之间摩擦造成的破损”,金属本身给人的审美满足、以及机械的复杂有序永远值得玩味,达芬奇却据此发现了“三滚珠轴承”原理;齿轮、杠杆有序排列构成在人形轮廓内,机械结构上达到几近完美的仿生命体的表现,让机械也有了永恒的人文魅力,500年前达芬奇就发明了人形机器人;攻城的梯子,过河即可移走的桥……工业崛起时代的质朴、粗糙的钢铁工艺,素描等古典美术视角观照下的那个时代的景象为观众展示出种种不可思议的灵巧。
500多年前的一个男孩子天生对操纵机械有着痴迷之情,让今天的许多成年人又找回了童年时代与机械玩具相处的快乐与惊奇。如今他们抱着孩子的孩子来看这些,才发现机械除了呈现出无比冷静、理性、精确的现实,还具有惊人的美感。一件件展品让好动又喜欢尝试新奇的孩子们爱不释手,更有一些专门从事机械制造工作的、大学生甚至上了年纪的老奶奶也来这里寻求一丝灵感。经典给人的教诲都是不动声色的,在达芬奇的作品前,我们无须讨论什么,世上有人先知先觉,有人后知后觉,但感悟是无声的,在这样一位天才面前我相信没有人会不知不觉。
一切绚丽始于朴素。铸铁、木方、齿轮、绳索,这些朴实厚重的原料,墨黑、殷红、灰白这些古朴的色彩演绎出的一件件科技杰作也是艺术品,换言之,达芬奇的机械设计草图本身也显露出美学才华。同时也正是这些和谐的比例感以及各个形象之间的平衡感成就了他所创造的那些肖像画和风景画。
这种各门类知识的炉火纯青和融会贯通即缘于他具有艺术家发散性的思维又有科学家敏锐的创造力,所有的奇思妙想和富于前瞻的发明创造都得益于他那精道的绘画基础,同样,他的画作之所以永恒是因为里面包含了众多的科学元素。
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达芬奇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重新认识达芬奇,公众会看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取得的无穷魅力。艺术与科学融会贯通,在达芬奇那里形成了特有的“基因”,今天我们有没有破解这些基因的密码?
科学与艺术血脉交融的美丽
人类的感情是共通的,艺术和科学也是共同影响、启发并产生互动的。艺术可以表达科学,它使科学直观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使科学成为“公众理解的科学”。
《蒙娜丽莎的微笑》承载了人类共同的情感,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画画了4年。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最后的晚餐》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这幅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绘制在米兰圣玛丽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饭厅。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让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饭桌的形式,将基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他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手势、表情,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的主题,它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
艺术的感性,科学的理性,一旦融会贯通人们就会看到感性中的科学,理性中的艺术,看达芬奇500多年前的作品,居然还能够给人们以更加新奇的创新启迪。仔细看他留在手稿上的素描,会感到达芬奇的心中总有一种不可摧毁的东西,让我们看起来顿生敬意,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不朽”二字。
这是一处科学理性与艺术灵性交织汇通的天地,当科学与艺术相遇一切变得如此美妙、精彩。
科学与艺术和谐智慧的展现
科学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境界。科学与艺术的传奇带给人的无疑是唯美的抚慰。究竟什么才是最完美的“人体比例”,达芬奇在500年前就给出了答案。一副“维特鲁威人”图像绘出最完美人体比例标准图,这一美丽密码一直引领着艺术观念和美学思想的深刻转变。
“美就是和谐”,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她使我们感受生命的绚丽和自然的奥妙与和谐。科学是美的,达芬奇对人体内部构造的精细素描足以让后世惊叹……
科学、艺术和信仰,作为构成生命或者我们生存世界的三大基石,缺一则无法遍览世界的全貌,更无法参悟我们这个世界抑或是人类生命本体自身的通透真理。“达芬奇的科学密码”这种科学与艺术的对话,展现出另一种平衡宇宙。相信,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展览能够预言许多问题,同时也给予我们关于生命、智慧和美的众多启示。
美是各部分相互之间与整体的真正协调一致,“绘画是将画家心灵变得和神灵的心相仿佛”,《圣告图》《岩间圣母》中人物的眼神、手姿都流露着内在的精神与情感。当人们看到这些画的时候,已经不再以为这是一件绘画作品,而是面对着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圣洁的人,一个在精神上可以与我们互动的人。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汇合。” 达芬奇本身就是一座立在山顶处的博物馆。这样的展览也是对一座城市文化品位的检验,这样的一个展示载体和交流平台,完美地将“一枚硬币”的两面呈现在我们面前:既揭示了科学中蕴含的美,又诠释了艺术中的真理。更深广的文化意义是延伸出如何营造出有利于中国当代科技创新背景的重要任务。
科学中心人说:科学与艺术融合和创新是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激发人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让更多的人关注科学与艺术融合给生活带来无限魅力与遐想,给思维带来无限灵感与创意,给未来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实现科普从“公众理解”到“公众参与”层次的超越。我们探索科学美与艺术美同行,用科学来丰富艺术的内涵,让艺术科技化、知识化、大众化;用艺术美来概括浓缩科学的精妙,让科技知识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为公众搭建一个吸收科学与艺术新知的常设窗口,营造创新文化浓厚氛围,形成千军万马推动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如今,开放的广东呼唤科学与艺术的山顶重逢。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各类原创设计和创意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之一,将促进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无论科学和艺术怎样发展,其根本的基础是一致的,那就是创新。艺术、文化对于科学的影响可以归纳到人类智慧的汇总;同样的,科学技术的所有成就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让科学走进大众,让艺术融入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切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株树的各个分枝,所有这些志向都是为着使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并把个人导向自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才可构成我们人生体验中的张力,两种精神使我们的体验世界将外在与内在、环境与本能、规律与感受组合起来,向无先限的疆域延伸。两种教育的融合,便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融通,是这两种精神在具有差别的基础上走向深层的交融与“共栖”,并达到标示人类整体文明水平演进的新的升华。
从这一意义上说,科学中心的每一次展出可以说都是一次追求美的活动,每一个科学展品也是艺术品,有着美的吸引力,体现着美的诸多法则。科学中心通过免费临展,除了让人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什么是真正的经典,什么东西是最值得珍惜的。更潜移默化地教人们学会用一种新的审美去观照我们的生活价值观。
科学与艺术永恒追求的命题
从19世纪后半期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工业革命开始,艺术与科技的统一逐渐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写上了时代精神,艺术则赋予技术以灵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高扬起“倡人性,反禁欲;倡人权,反神权;倡理性,反蒙昧;倡统一,反割据”的人文主义大旗,使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教会的黑暗,于是就造就了像达芬奇这样的大师群体。文艺复兴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影响了其后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走向。达芬奇的价值不只有美术技法、科学发现,更在于他超凡的想象力和执着的求索精神。
21世纪的中国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是学科交叉的社会,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社会,是鼓励人们创新意识和独立自主精神的社会,更是足堪载入史册的思想解放的社会。今日之中国,该向历史递交一份何等的答卷呢?这该是达芬奇中国之行的一个沉重命题……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