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聆听心灵的哀恸——龚雷近期作品评析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0-01-05

    近来,龚雷很忙,奔波游走格外兴奋。自2009年10月从贵州启程,进驻北京798艺术区“料格子”空间,两个月后再赴重庆,推开位于黄桷坪108号四川美院对面“器”艺术空间的大门,继续思考与创作实践。连续两次受邀进入分处南北两地,由西南艺术家创办的非营利性艺术空间生活、创作及举办展览,这对出道不久的年轻艺术家,特别是身处西南腹地云贵高原的龚雷而言,实为难得。
 

    龚雷出道晚,在家庭变故中度过少年时代,对生命、对亲情较同龄人而言,有着更为细腻而深刻的理解。近期作品,延续表现主义及超现实主义倾向,画面人物若隐若现,游荡穿梭于异,似幽灵彷徨不定。画面或炙热,或阴霾;或刚毅、或柔情;或焦灼、或冷峻;或弥散、或突显,就像贵州人的性格:一半是海水,另一半则是熊熊燃烧的火焰。仔细体会,龚雷的作品把个体的生命经验植入到社会文化情境中,彼此融入互为反应,让精神体验与视觉图像于心物摩擦之中充溢着悲悯。一幅幅画面,是龚雷的独白,更是揭示社会存在的警世招幡。就此意义而言,龚雷的作品以其感性表达而具有理性批判意义。
 

    去年,我策划系列展览“三人行”曾邀龚雷参加,现在看来,那一阶段龚雷的作品更为内心化,当时文字所述:“龚雷的作品就如被浓云遮蔽尚未炸响的惊雷:焦虑、孤寂、渴望释放却被无情窒息,绝望如潮水般汹涌澎湃。龚雷无疑是脆弱的,但其中不乏坚忍,强烈的自我意识深深植入到他的作品之中。令人奇怪的是,他对苦难的体验、对生命的哀恸以及发自内心的悲情,是从何而来?单纯凝重,充满冷峻的表现性是龚雷作品的主要特征。其人物形象凝滞、忧郁而又惊惧,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脱离具体生活情境,置于主体超验想象之中。造型稚拙简练,模糊而不完整。色调沉郁浓厚,幽暗中一束强光突如其来。惊恐的眼神、伤逝的身躯、若隐若现的肢体,一股神秘的力量潜伏其中,冥冥牵引着观者。画面中,实体渐次消退,生命渐趋枯竭,而内心的痛楚才刚刚萌发。龚雷诘问、触动的乃是生命最不愿面对与承受的沉重。”
 

    其近期画面不同之处在于:主体与景观之间不再对立。主体超验想象在似曾相识的生活情境中萌发。原本空荡荡的背景,开始出现疏松远遁的厂房、矗立着坍塌的烟囱,突兀的光线则变成一股喷涌迷漫的气团,吞噬着那些正踌躇行走的生命……
 

    无论是观察视角还是媒材使用,龚雷都希望有新的突破。今天,就艺术形态而言,技术革命及解构风潮让二元对立的话语形式,变成动态的、立体的、多元的实验界城。龚雷卷入其中,无法避免。本次展览则重在媒介实践,对完整性的要求反而退居其次。从媒材选择来看,更具社会学意义,少有市场操作的可能性。有工业弃物一次性的白色垃圾,也有象征传统文化的书法、碑帖及花鸟字画摹本。前者顺手拣起,信笔涂鸦;后者嵌入画面,或刮抹、或堆叠、或原样留存,重在探询历史痕迹与当代文化逻辑之间存在的种种悖论。传统与当代的问题并不只是落后与先进几个字能够加以简单归纳的,推翻丢弃与无序扩张需要的是对文化“合理性”进行不懈地追问与反思。由此可见,龚雷希望站在更为开阔的视角,打开新的创作领域。尽管,作品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媒介选择与文化思考的转换问题,架上表现与立体媒材的沟通问题等等。这些,对青年艺术家而言,需要时间积累,也需要知识的补充。
 

    2007年,第三届“贵州双年展”举办期间,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举办外围展“涟漪”,让外界得以认识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龚雷因备受鼓舞而不断努力。短短两三年时间,龚雷的创作能够有这样的面貌,令人吃惊,这得益于他充沛的精力与质朴的心性,得益于他始终心怀敬畏聆听生命的呐喊与苦难的召唤,更得益于艺术家保持清醒的价值判断与创作方向,积极切入当下社会现实、文化发生之中,发现、表达异化的生存状态与被习惯所麻木的心灵颤动。


    郑 娜
    2009年12月31日
    写于广州珠江新城
 

 

 


【编辑:霍春常】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