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批评家的一句评论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0-06-26

丁尘馨:一画成名,《父亲》带来的冲击与变化令他始料未及。却也似冥冥中的宿命,要他从此背负一生。

范迪安:从语言的轨迹里,我们看到一个艺术家更为完整的艺术历程,但这一段艺术历程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作为整个中国文化和艺术变迁中的典型性个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看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视觉谱系。

费新碑:罗中立不经意地撩开了中国数千年伦理道德隐蔽下的人性,特别是那群最不起眼的农人们人性圣洁的一幕。

高名潞:因为在本土深受西方影响的大背景下,罗中立把一个民间的、区域的、东方化的形态给整合出来了,这是具有挑战性的。

何多苓:我觉得罗中立当时发现(《父亲》)这种图式以后,用当时他拥有的基本技术手段把这个画画出来,造成很大的震撼。这个画在中国美术史包括中国社会史都是有一个里程碑的作用。这个当然有他自身的努力和智慧,也有当时的机遇。

彭德:比如说过50年,或者更长或更短的时间,罗中立的艺术作品会不断地受到关注。比如说他画的农村的那些很朴实的农民,表现农民之间情感的一些作品,在现在已经很多消失殆尽了。再过若干年,可能人们会怀念它,怀念在一个时代才会有的情感和一种追求,他是具有一定的当代性。

潘公凯:我想罗院长的作品,以及他的努力和他的艺术历程,是紧跟中国西南部的乡土走向的,还与改革开放的历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些体现了罗院长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探索的时代性,同时他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探索,我觉得这方面他做得非常有特色非常成功。

皮道坚:罗中立在探索一条自己的油画艺术语言,他力图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找到一些元素,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我觉得他成功的找到了自己的油画艺术语言。

邵大箴:属于中青代油画家的罗中立,在八十年代油画的发展史上激起了极大的风潮。早在79年,他创作的《父亲》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当然重要的不在得奖,而在于作品的艺术品质及影响。这件作品在全国引起的轰动,也引起了变革。而罗中立的绘画风格深深影响了中国的音乐、电影、文学等艺术。

尚辉:原始主义同样是现代主义当中的一个支点,就是从对大巴山农民的那种人文关怀变成一种平行线的视线以后,他所产生的原始主义,我觉得他里面有很多的神秘色彩。这种神秘色彩实际上是一种对于人的追问,已经不是画农民了,实际上是画我们人性。

王林:米兰•昆德拉所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对罗中立而言恐怕是与生俱来的。

王璜生:从罗中立的角度上来讲,我觉得他的一大贡献就是对川美和重庆的形象,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讲,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艺术发展,他还有参与很多社会活动的经历。

吴鸿:我始终感觉,在西南艺术家中都有很强烈的西南地域文化色彩,就是自然或者说人的这种使命感,包括《父亲》都是在反映个体人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以及冥冥之中宿命式的把握,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我觉得这种东西很难得。

许江:个人的成长历程与一个时代的公共记忆相叠合,大概是我们这一代人历史命运的特点,这其中,罗中立更是一个重要的标杆。

俞可:经过二十多年的历练,如今罗中立无论是在内容、题材的选择上,还是在艺术表现的技法上,都显然超越了当年的《父亲》,并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反映出其在艺术修养上的完整性。

殷双喜:我觉得罗中立的艺术在最近十年中发生了很多变化,只是他还没有大规模的展示。我觉得他在保持自己原有的基调上做了很多艺术语言方面的转换。我觉得他的艺术语言的风格变化,还是很稳当的。虽然不是大跨步的变化,但是他做了很多简化。

张晓刚:罗中立我觉得他一直以来是一个很质朴的人,一直是用一种心态在作画。这个在今天非常难能可贵,或者说就是像农民一样去画画。

朱青生:我觉得罗院长是一个特殊人物……,能够感觉到,罗中立院长已经做好了准备,向未来的变化正在进军。

邹跃进:我觉得罗中立早期的作品很温情,有种宗教感。走到后期,温情没有了,却更有力量、更有那种艺术家的困惑。

 


【编辑:霍春常】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