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雕塑史中,傅中望是一个绕不过的人物,他的重要性表现在,他不只是为中国当代雕塑史贡献了一批优秀的作品,更重要的是,30年来,傅中望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始终关注着当代雕塑的前沿问题,一直引领着当代雕塑的学术方向,如果要为中国当代雕塑寻找几个标志性的人物,傅中望当之无愧地应该名列其中。
在中国当代雕塑史中,像傅中望这样,有着个人完整的学术脉络和发展线索,参与了当代雕塑全部过程,见证了每个重要的艺术年代的当代雕塑家是不多见的。
改革开放以后,傅中望由一个知青变成一个大学生,在北京求学的日子里,他对中国艺术春天的来临十分敏感,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当时才刚刚引入,十分少见的西方现代艺术,并在创作中进行了各种尝试,他在大学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开放、富有探索精神和革新精神的创作态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学毕业以后,他回到武汉,在轰轰烈烈的“八五”艺术运动中,傅中望崭露头角,他此时创作的“榫卯结构系列”与同时代人相比,已经先行一步,跳出了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简单模仿和学习的阶段,从中国的现实和传统资源出发,创作出了中国式的当代雕塑作品。他的雕塑一方面保持了雕塑艺术的力量感、空间感和体量感,同时在形式和材料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作品所依托的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和所凝聚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使他能够以其独到的原创性和视觉冲击力,成为“八五时期”中国当代雕塑的代表。
其后,傅中望在“榫卯结构系列”基础上又创作出“异质同构系列”,对傅中望而言,这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系列。傅中望以这两个系列为基础,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开拓和完善,使它们成为了一种被公认的中国当代雕塑所特有的语言,他的这种语言范式,成为许多后来者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也是中国雕塑与国际对话中,具有明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代表性作品。傅中望“榫卯结构系列”和“异质同构系列”的创作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傅中望对中国雕塑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除此之外,傅中望还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创作了其他各种形式的当代雕塑作品,它们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他的“空框系列”,巧妙地将雕塑的实体和自然空间连接起来,这种通透、贯穿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一种东方式的智慧。
傅中望在城市公共雕塑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将当代创作与户外雕塑融为一体,打破了个人架上创作和户外公共雕塑的界限。例如他的《群英会》,在空间和功能的限定中,极大地发挥了艺术的想象力,用“帽子”作为一种象征语言,既满足了空间的需要,又具有非常强烈的当代性。傅中望关于城市公共雕塑的努力对改变中国公共空间雕塑现有的状态,推动当代雕塑成果向公共空间转化方面,起到了开拓性和示范性的作用。
孙振华
深圳雕塑院院长
【编辑:耿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