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脉象——首届秦皇岛文献展于2012年9月18日至2012年10月5日在秦皇岛当代艺术馆展出,参展艺术家(按姓氏笔画排序,排名不分先后):常徐功、高惠君、何森、何云昌、侯庆、刘港顺、李路明、母军、祁志龙、沈敬东、王爱军、岳敏君、杨坚、杨茂源、原国镭、张学海、曾浩、许仲敏、 缪晓春。
在我们大众的美学教育中,曾经被告知:文化艺术是时代的反映。实际上,真正对文化的进程造成影响的文化艺术是时代的前趋。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知识。任何一个时代总会有一部分先锋人物在各个领域中都跑在了时代的前面。这种前趋性并不是他们超越了时代,而恰恰相反,正是他们的尝试才代表了一个已经来临并正在诞生的新时代。在文化艺术领域也是如此。他们的艺术及其风尚不仅改变了旧时代的美学秩序,而且还引领新时代的精神不断再向前。
中国当代艺术20、30年来的发展历史清晰印证了这样的经验。
今天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中心城市,文化艺术圈中若有人不曾看见过、接触过当代艺术,那简直就有点像满清的遗老被民国所抛弃, 像文革的造反派被改革开放所淘汰一样。北京798、宋庄、草场地艺术区,如今不仅是文化知识分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甚至已经成为公众旅游观光最感兴趣的地方。
然而,文化艺术的传播有一个从小圈子向公众,从中心向外围扩散的规律,就像地震波一样总是以同心圆向四周扩散。而文化现象的发生也是如此,它总是从文化的中心城市向边缘城市渐进式地传播。当边缘城市将某种文化现象当作先锋文化在谈论之时,其实它已经在文化中心多年之前就已经发生了。
今天,我们所谈论的当代艺术的历史,实际上还处于一种模糊状态,我们所获知的其实还是一些片断、一些存在诸多争议的现象学,一只生死叠加的“薛定谔之猫”。
中国社会今日之状况看似乱象环生,各种思潮、价值观纠缠不清,让无数的人心乱情迷,茫然无序,仿佛被一种无边的法力抛弃到茫茫的海上,找不到一盏能够指向彼岸的灯塔。然而,我们的认知如果足够清醒,那么在纷繁错综的乱象之中,一定也有着一些清晰的秩序与规则。
今日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态在历史的脉络上,我以为是建立在三大文化传统和一种现实情境之下。三大文化传统是指: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即以儒释道为框架的传统文化系统);二、毛泽东文艺的传统(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逐渐完善的毛泽东文艺路线及其所形成的革命文艺的传统思路);三、邓小平改革开放所形成的中西融合与折中的传统。这三大传统对中国现阶段文化生态产生了无法规避的影响,渗透到了文艺创作的各个领域。今日中国的文化创新与演化无不以这三大传统作为主要的资源。其文艺作品的表现及其倾向也都是继承和扬弃了这三大传统的诸多内容。
而一种现实情境则是指中国人人性内在的功利主义本质。中国人的勤劳刻苦是由于其生存环境所决定的。低端的生产技能与缺少福利保障的现实使得中国人的勤劳,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无法相比的。而知识分子勤奋刻苦的努力也没有几个是真正的追求真理与精神价值,大多数我们世俗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一种荣耀(传统社会更明显),获得未来生存更大的资本(现在社会更突出)。这样的一种功利主义的本质也就证明了为什么在中国人的精神性上没有宗教感。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道教、佛教的庙宇、典礼、以及儒家应用于皇权的仪式在情感上触动的只是中国人的美感与想象,而不是触动中国人内在的心灵与灵魂。其实,并不是中国人没有宗教感,而是中国人没有强烈的宗教需求的愿望。这样一种没有宗教感的现实功利性与统一性,在本质上正是中国社会艰难的生存状况所决定与形成的。
所以我们在研究与观察今日中国文化艺术现象及历史问题时,都只能从这三大传统与一种现实情境的框架中寻找根据。离开了这四种因素也就离开了中国文化研究的基本脉络,其阐述与言说基本也就是张冠李戴。
我们用脉象一词作为这次展览的主题,借用医者诊脉之道,以察阴阳,决生死,知天寿。而艺术家则是借用作品之精神以断生命、社会、现实之脉象。这次展览的综合性形式也是在这个基本框架的思路上选择了一些在30年当代艺术发展历史中有说明意义的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来勾画出中国新文化的一种脉象。
常徐功 布上刺绣140x80cm 2010 3号(欧元、美元系列 )
何森 2011西游记之顽皮的小鸟200+200cm
杨茂源《佛》版画
侯庆《颐和园之二》 150x250cm 2010布面丙烯
沈敬东《举红旗》150X200cm 2011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