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抽象文化与学科创新---抽象艺术学学科创建与母校美育实践

来源:艺术国际作者博客 作者:许德民 2012-11-13

一、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使命

人类创造文化的意义在于服务人类自身。

以人为本的文化,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概念是人类创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也可简单区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概念主要指精神文化。艺术、哲学、文学、宗教、道德、科学、政治等。不同的文化形式满足不同的人性层面。

人性层面有本能的人,文化的人、社会的人、宇宙的人之分。文化中也有功利和非功利之别。科学开发物质世界,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政治主管社会,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生命健康生活和社会合理运行。科学和政治都是人类生命的手段。目的就是让人类生命更合理生存,幸福生存。手段都是功利性的,尤其是当手段的目的不明确,目的偏向的时候,功利性就具有危害性。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功利的社会,人性也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功利是人性的一种表现,功利不存在对错。非功利也是如此。只是功利和非功利之间,存在着比重和距离。当功利性比重大的时候,人性往往比较低俗。当非功利比重大的时候,人性往往比较高尚。

艺术也有功利和非功利之分。社会化、政治化的艺术,也属于功利的艺术。只有非社会化、政治化的纯粹艺术,才属于非功利的艺术。

具象艺术、主题艺术,往往容易受到社会化、政治化的影响,成为社会和政治的帮手,成为功利化的艺术形式。而抽象艺术、非主题艺术、形式艺术、纯粹艺术,直接为生命的听觉、视觉、感觉服务,不带有社会化、政治化的主题,我们认为它们是非功利化艺术。

当今我们谈论文化创新,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提高非功利化艺术文化在文化中的比重。美育教育,也应如此。因为只有非功利化艺术的教育,才是人格与精神的孵化器,才是真正靠近“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的,才真正符合“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宗旨。

二、抽象艺术和非功利生命文化

    从文化分类学的意义上来说,人类文化有两种类型,功利文化和非功利文化。功利文化往往是理性的、具象的、有主题和社会意义的。非功利文化往往是非理性的、抽象的、音乐的、无主题的、非社会意义的。两种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轮子。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线路图:

人的社会属性—社会人—理性人—理性艺术—功利性艺术—问题或批判艺术—写实艺术—具象画—具象审美(功利的政治、道德、经济、伦理的审美)--人类生活的手段。

人的自然属性—自然人—感性人—非理性—非理性艺术—非功利艺术—形式艺术--抽象艺术—抽象绘画—抽象审美--审美与享受的艺术—人类生命的目的。

理性的、逻辑的、主题的、社会性的具象艺术是生命的手段艺术。

非理性的、无逻辑主题的、生命性的抽象艺术是声明的目的艺术。 

象艺术有完整的历史脉络、基本理论、审美系统、价值观念和评判标准。它和具象艺术从理念、创作、审美到价值评估的方法都是不同的。抽象艺术文化是和具象艺术文化同等重要的非功利生命文化。

三、抽象艺术文化观

抽象艺术的哲学观——理性和非理性。具象艺术是一种理性的、逻辑的、主题的艺术文化,抽象艺术是一种感性的、非理性、非逻辑与非主题的艺术文化。它们之间各成体系又互为相关。

抽象艺术的心理学观——意识和无意识,本我、自我和超我。具象艺术是意识、超我的艺术文化,抽象艺术是潜意识、无意识、本我的艺术文化。

抽象艺术的社会学观——功利和非功利。具象艺术文化是功利性文化(社会批判或赞美),抽象艺术文化是非功利文化(纯艺术、纯审美)。

抽象艺术的生命学观——痛苦和快乐。具象艺术往往是以矛盾、斗争、痛苦和死亡为背景展开叙述的艺术文化,抽象艺术大多是以快乐与享受为前提的艺术文化。

抽象艺术的科学观——模仿与创造。具象艺术是模仿性艺术文化,以师承为荣。抽象艺术是开创性艺术文化,无师无畏,大师无师。

抽象艺术的美学观——审美与审丑。抽象艺术是审美、唯美的艺术,具象艺术是审丑的艺术。

抽象艺术的历史观——100年还是5000年?西方人的现代艺术史观念认为抽象艺术只有100年的历史。东方人的艺术历史表明抽象艺术是人类5000年的艺术史。

抽象艺术宇宙观——宏观、中观、微观。宏观天体宇宙是抽象的,微观基因细胞是抽象的,无限是抽象的,时间是抽象的,空间是抽象的,生命也是抽象的。抽象是世界的本质。天人合一,就是在抽象意识(非理性、下意识、非功利、无限、审美与创造等)下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抽象艺术文化观——具象文化和抽象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通过熟悉和了解抽象艺术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来完善生命意境,来实现幸福人生。

抽象艺术价值观——生命手段和目的。具象艺术文化是理性文化,理性文化,无论是政治、经济、道德、科学、宗教、法律都是生命的手段。抽象艺术文化是非理性的艺术文化,是生命的本能、直觉、感觉、潜意识、生理与心理的需求,是快乐与幸福感的直接来源,是生命的目的。手段为目的服务,目的就是意义。

四、当今世界抽象艺术文化现状

理论上,抽象艺术文化和具象艺术文化同是重要的人类生命文化,按照手段和目的来说,抽象艺术文化属于目的性的文化,它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更大。抽象艺术文化应该占有人类艺术文化的一半。但是,整个世界基本上都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具象艺术文化上,人力、物力、资源、平台都倾向具象艺术文化,而抽象艺术文化研究、推广、普及投入少之又少。在中国,这样的比重几乎是一边倒。抽象艺术文化的投入几乎为零。

世界上关于抽象艺术文化学科发展与研究的介绍还很少看到。可以说,全球还鲜见从抽象艺术文化这个角度来研究人类的非理性、非功利的生命方式和艺术文化需求。而抽象艺术文化的重要性,却在它所涵盖的各领域显露出来。比如哲学中的非理性,心理学中的无意识、本我和自我,美学中的唯美,社会学中的非功利性等等。

但是,世界抽象艺术作品的发展非常迅猛而稳定。自100年前康定斯基画出第一张架上抽象画时,仅仅100年的时间,抽象艺术就成为全世界流行的艺术。20世纪的世界艺术基本上就是抽象艺术的天下。从20世纪初直到20世纪50年代,抽象艺术一直是世界上最风靡的艺术。直到20世纪中后期当代艺术的兴起,才有了能够和抽象艺术分庭抗礼的艺术形式。

至今,抽象艺术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艺术形式。西方社会70%的公共空间,悬挂的画是抽象画。西方社会发达国家100个画廊里,至少有60%以上的画廊是专卖抽象画的。抽象艺术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经典和主流艺术,成为每个人都熟悉的艺术形式。西方抽象艺术的普及度非常高,几乎从小孩时开始,就接受抽象艺术审美教育了。

而在中国,从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都没有机会获得抽象艺术文化信息、知识、审美、创造与价值的熏陶

五、中国抽象艺术文化现状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文化历史很短,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至今只有30年多年。尽管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中国抽象艺术文化的推进还十分缓慢。

主要原因是,30年前,抽象艺术还是一个“敌对”的艺术形式,受到批判和禁止。改革开放后,尽管对抽象艺术的批判和禁锢逐渐消失,但是由于体制和观念的原因,抽象艺术始终没有进入主流体制内的文化传播和教育推广计划中,至今中国的抽象艺术基本上是在自生自灭中生存。

其次,中国的抽象艺术的研究者大多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史的观点,认为抽象艺术是西方人100年前发明并盛行的艺术,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是受到西方影响而成,故不属于东方本土艺术门类,因此而忽略它。

西方现代艺术史中,只是把抽象艺术当作一个盛行于20世纪的艺术流派,当巅峰时代过去后,就认为抽象艺术已经过时了,而没有从人类文化学角度来认识。抽象艺术是一个艺术文化体系,是生命文化,和具象艺术一起构成人类的生命艺术。抽象艺术文化和具象艺术文化一样重要。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是自古以来,人类艺术文化的两道并行的铁轨,经久不衰。

当今中国,已经有几百所大学拥有美术院系,但是几乎都是具象艺术的天下,全中国没有一所大学的美术院校有抽象艺术系、抽象艺术教研室,全国没有一个大学拥有抽象艺术文化研究机构,甚至没有一个专职的抽象艺术学教师。普通类大学的抽象艺术通识教育,也仅有复旦大学一家。

抽象艺术文化在中国缺少历史研究、理论研究,没有师资队伍,没有研究机构和专职人员,因此没有文化地位,抽象艺术文化在中国仿佛是无根的浮萍。

而事实上,中国从彩陶开始,青铜、甲骨文、书法篆刻、织锦、石玉文化、漆器、窗格子等,无不体现中国历史上抽象艺术文化的存在,无论是抽象符号、抽象绘画、抽象审美,中国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大国,是世界抽象艺术文化的代表地。这样的历史与文物事实,却在很多学者那里得不到认同。原因是他们遵循西方现代艺术历史观点,认为抽象艺术是西方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以来的艺术变革,而不把抽象艺术当作是人类的生命艺术方式。这样的误解造成了对抽象艺术文化的认识不足,客观上影响了中国当下对抽象艺术文化的研究和推广。

六、开展抽象艺术文化研究的意义

抽象艺术是一种生命文化,是中国具有5000—10000年历史和传承的艺术文化。中国抽象艺术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存在,但是,一直没有很好的系统梳理和理论研究,以至当今极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中国是抽象艺术文化大国,强国,抽象艺术文化一直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精髓,也一直是历代中国人感受艺术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审美境界。

抽象艺术是非功利、非理性的生命艺术。非功利、非理性生命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理解抽象艺术就是理解人的生命本质,也有助于人认清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文化的利益关系。非理性是独立于理性的人性,非理性不反理性,它和理性和平共处。认为非理性是反理性的,其实是对人性的误解。反理性的只能是理性自身。而非理性就是生命本能、感觉与人的天性。满足本能与天性所需要的快乐与享受,就是人的幸福之路。

抽象艺术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能够教人换位思考。理性与非理性、功利与非功利、形式与内容、观念与思想,都可以通过抽象艺术文化的过滤而获得新的视角,扩大人的思维视域。

抽象艺术是独立、自由、审美、创新的艺术。是真正人性化的艺术,也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艺术本质。

抽象艺术是一种创新艺术,通过了解抽象艺术来了解艺术创新,通过艺术创新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将会打开人的思路,触类旁通,散发出更大的能量。

抽象艺术是非功利的文化,是公平和自由的和谐文化。抽象艺术是和谐社会的艺术象征。推广抽象艺术就是推广和谐社会的文化艺术。

抽象艺术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艺术,成为发达国家的经典和主流艺术。在世界一体化的未来,中国人应该多了解抽象艺术文化。

熟悉和掌握抽象艺术文化思维和价值理念,能够使每个人的审美视觉,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都有一个更为系统与完整的参照系,能够通过抽象艺术文化的熏陶,提升人文素养,陶冶人格,最终达到人文精神的升华。这也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的人品、人格,只有通过非功利人文精神的打磨与锻造,才能确立高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七、上海被誉为是“中国抽象艺术文化之都”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庞薰琹为首的“决澜社”就开创了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先河,形式主义美术走出中国近代美术史的第一步。同样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吴大羽,也是中国现代抽象绘画的拓荒者,可称作中国早期抽象画的一代宗师,多位现在享誉海内外的抽象大师赵无极、朱德群、赵春翔、吴冠中等人,都出于吴大羽门墙,客观上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抽象艺术文化符号高地。

    上世纪70年带末80年代初,上海就有了一批从事抽象艺术创作的画家,并且在整个80年代,上海的抽象画创作作品和画家人数都是全国最多也是影响最大的。

90年代,抽象画在中国有所退潮,但是,上海的抽象画家人数不减反增加,各类的抽象画展也层出不穷。上海的抽象画家群体蜚声中国画坛,因此也被誉为是“中国抽象艺术文化之都”。

抽象艺术文化是系统文化,这个系统应该包括抽象艺术文化史研究、基本理论、审美与创作理论研究,研究机构完善、研究人员、师资力量的充实与培养,大中学教育平台、网络交流平台的创立,学生、画家队伍、收藏群体的稳定出现,专业报刊杂志、出版、市场的有序创立等等。没有这些抽象艺术文化范畴,就没有抽象艺术文化历史、文化地位和影响,抽象艺术在中国就没有根。

80年代以来的前20年,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基本上是风声大,雨点小,抽象画家再多,再热闹,也顶多只能在小范围内有所影响,丝毫改变不了抽象艺术作为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缺位。缺少研究、教育、师资、传播的现象没有改变。老百姓对抽象艺术依然违莫如深,不知所解。

基于这个认识,作者继80年代中期开始抽象艺术创作、亲历上海抽象艺术的发展与崛起后,在上世纪末就开始着手抽象艺术的理论研究和文化推广。

2001年1月,创立中国第一家专门介绍、推广抽象艺术的画廊“角度抽象画廊”。并成功策划主持多个抽象艺术画展,团结了上海一大批抽象艺术家

2004年5月至7月,策划主持中国第一个抽象艺术文化系列讲座(10讲),邀请上海著名抽象艺术家、学者为市民免费举办讲座,大约有近千名市民到场听讲,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期间,在中国第一个提出抽象诗概念,并延伸出抽象文学概念。

2006年2月,策划主持“上海首届抽象艺术高峰论坛”,邀请到中国和上海著名的抽象艺术家、理论家近20人参会,成为当年中国抽象艺术界的大事。

2006年11月,创办并主编中国第一本抽象艺术杂志《中国抽象艺术》,至今已经出版三期10本。在全国引起广泛的重视与好评。

2008年历经5年完成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本土抽象艺术理论专著《中国抽象艺术学》,2009年2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3000本已经售罄。

2009年9月,第一个在中国大学开创“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至今已经连续上了六个学期的课程,近400多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每期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率几乎达到100%,其中非常满意率最高达到76%。平均在70%以上。学生自发为此课程联名写倡议书,告全国大学校长和大学生们,希望大家都有机会来学抽象艺术文化课。有近300名学生签名。复旦大学学生也因此在2011年成立了中国大学校园的第一个抽象艺术协会--复旦大学抽象艺术协会。

从2009年开始,每一届课程学生除了上理论课,都要经历一次抽象摄影、二次抽象绘画创作课程,并亲身经历一次抽象艺术展,“复旦大学学生抽象艺术展”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六届(其中一届由抽象艺术协会独立举办),本学期将举办第七届复旦大学学生抽象艺术展。从2009年开始,作者在全国各地举行抽象艺术文化巡回演讲,至今已经在北大、清华、南开、天津师大、天津美术学院、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交通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昌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二十多所大学和文化场馆举行演讲。

2012年,本人的第二本抽象艺术文化专著《抽象艺术文化论》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抽象诗学》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八、《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课程介绍

2009年9月,复旦大学开创抽象艺术文化课《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并成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这是中国普通类大学有史以来开设的第一门抽象艺术文化课。

《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是一门具有“穿透力”的艺术通识教育课程,因为抽象艺术的思维方式、创作方式、审美原理,价值形式、精神境界都和传统的艺术不同,既是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所陌生的艺术形式,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的价值理念。

抽象艺术往往被人认为只是一种艺术流派,只和审美有关。其实,抽象艺术更为重要的是它的非理性(感性)的思维方式,和非功利的价值理念。抽象艺术不传递给人社会化的信息,传递给人的是生命信息,是审美和创造的思维方式。在一个高尚极其缺乏的社会,抽象艺术给人们一个精神洗礼的家园,让被理性功利主义麻醉得“找不到北”的心灵洗涤、大脑充氧、灵魂出窍,真正体现生命的和谐与温馨。这也就是未来和谐社会的艺术象征是抽象艺术的真正原由。

以往我们社会提倡的人生价值理念,无论是“政治至上”、“财富英雄|”、“道德楷模”,都是具有“功利主义”特征的价值理念,都是“逐利”的。“逐利”是人类理性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特征。一切社会发展都以“逐利”为驱动力的。“逐利”并没有错,只是仅有“逐利”性,会使得这个社会的品质趋于庸俗,因为高尚总是和“非逐利”有关。在理性主义范畴里,即便是“奉献”也是带有功利倾向的。只有非理性、非功利的人类生命行为,才可能真正体现生命本体价值,才是人性中“善”的最高表现。
复旦大学在走向中国一流、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和扶植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开发、研究、普及、却在未来可能对人类具有重要价值的创新学科。“开发和创新”在传统学科中要实现“质”的突破困难重重,但是在一个文化的“盲区”,实现突破要容易得多。“中国抽象艺术学”、“抽象文化学”就具有这样的潜质。它是中国现有文化的“盲区”,而这个“盲区”却沉淀着中华5000年灿烂的抽象文化与文明,蕴涵着人类人性的光辉。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精神宝藏,它的“挖掘”可能对未来中国乃至全世界抽象文化与文明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九、《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课程的意义

首先,课程具有创新性、学术性。《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课程的实质是“抽象艺术学”和“抽象文化学”学科的通俗版,“抽象艺术学”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艺术文化学科,尚处在开创阶段。抽象思维(非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严重缺乏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和推广普及。作为人类生命现象,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具有当下性和未来性,是可以给人思维指引和生命价值领悟的重要学科。

“抽象艺术学”是一个完整的、有体系的学科,也是一个跨界的艺术学科,哲学、美学、心理学、设计学、音乐学、幸福学等和抽象艺术都有关。复旦能够成为这个学科的开创性大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其次、《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传递生命意识和人性精神。抽象艺术是非理性艺术,是非功利、纯生命的精神艺术。抽象艺术的非功利性给人以积极、健康、无私、唯美的生命思维和价值观念,将人性提升“上帝”身边,反省人生、社会与生命,这对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价值观是一种非常好的“中和”,可以使人在浮躁学会平和,在迷茫中找到清醒。因此,学生们说,《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不仅仅是一门审美课,更是一门艺术哲学课,是思维方式、生命观念和人生价值课。

第三、《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在教学上显示出非常理想的“落地性”。将抽象艺术的基本理论、审美理论和价值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传递给学生,并且能够引发强烈的发响,显示出这门学科强大的生命力。从2009年-2010年度开始至今,通过六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连续六个学期,学生对此课程的满意率(由有关教学机构调查)几乎都是接近百分之百,其中非常满意最高达76%,平均也是70%以上。非常满意的内容是“改变了思维方式”和“生命价值理念”。

“抽象艺术学”给学生带来的“知识、认识”有几个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审美能力,开阔了他们的审美眼界。100%的学生从“不懂”抽象艺术到了解并“懂得”抽象艺术。让学生的知识结构真正具有“现代性”“当代性”。

2、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抽象艺术是非理性思维、形式思维。非理性思维是宇宙的本质思维。过于习惯于用社会性思维来看社会、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矛盾纠集,难理头绪。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用抽象思维分析矛盾,如同站在宇宙看地球,站在“上帝”的地位看人类,换位思考更可看清问题的实质,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生命、社会与宇宙。

3、改变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抽象艺术是非功利的艺术,追求非功利的审美价值与人生价值,追求生命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财富至上”的社会价值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一切向钱看”的功利主义甚嚣尘上,人心浮躁、物欲横流,人格与道德低下,一派“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社会风气。这也严重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好大学、好专业、好工作、好薪水”的发展模式似乎成为每个大学生的生命路线,这种将生命“低俗化”“手段化”的价值理念极大地损害了人类的道德形象和精神尊严。无私与高尚、情操与修养似乎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

抽象艺术的非功利价值追求,纯审美的艺术境界,庄严地提醒学生认识生命的本体意义,认识到精神的生命高于一切,物质只是人类生命的手段,而非生命的目的,生命的目的是让生命始终处在“审美与创造”、“快乐与幸福”中。物质往往给人带来更多的苦恼,而具有独立、自由、审美、创新思维的“精神”,才是生命的快乐之源。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和具象绘画的基本功是临摹完全相反,抽象绘画的基本功就是创新,是“不一样”的创造。从构思到落笔,从颜色到细节,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过程都贯穿着创新、创新、创新!临摹、相似是抽象绘画的大忌,也是抽象艺术的死路。所以,通过抽象艺术创新思维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100年前,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当今教育中德、智、体、美,和社会教育中的真、善、美、爱,都将“美”,放在其中可见美之重要性。但是,为什么100年以来“美育”的效果甚微,人的情操未见高尚,反而越来越低俗。可见100年来的“美育”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不是“美”,而是对“美”的理解和使用中过多地介入了社会、政治、道德等非“美”的因素,将“美”世俗化了。

美是非理性的,是纯粹的,只有在抽象的意义中美才能够保持的美的纯粹性。美育的使命就是要保证让“纯粹的美”来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思维和声明价值理念。让人在艺术的纯粹中唤醒人性的尊严和精神的自由。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抵达蔡元培境界:“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

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将“美”从人们的知识结构与心灵感应中彻底驱逐。中国人现在基本上人人都是“美盲”。一个缺少“美”和审美能力的社会是一个何等枯燥贫乏的社会,一个缺少“美”的民族在世界上谈什么高尚与尊严呢?一个缺少艺术氛围与素养的大学是很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

中国正朝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社会方向前进,抽象艺术学的宗旨和“和谐社会”的社会理念完全吻合,因此,“和谐社会”的艺术形态与美育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将是我们对未来的责任和承诺,而抽象艺术学学科应该在这个伟大的社会进化与变革中贡献自己的能量。

2012.11.12改写

 

 


【编辑:于睿婷】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