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艺术与名牌友谊长存?

来源:非池中艺术网 2013-02-20

艺术与名牌友谊长存?

艺术圈与奢侈品产业的结合可以永久长存?艺术圈与奢侈品产业的合作在这十年间宰制了市场,然而, 这样的局势正悄悄地在改变中。

艺术圈与奢侈品产业能结合来自于产业的同质性。他们都不是生活必需品,却能以高价出售;两者都靠中产阶级负责产业的营运,透过富有的人来炒作利润;「品牌经营」也被两种产业视为重要。另一个促成密切结合的原因是来自于「两领域参与者的高度重叠性」荷兰经济学家Olav Velthuis表示。

这两个领域的交流,可能是品牌支持博物馆展览、艺术博览会;也可能是与艺术家签约或提供单纯其创作资金。随着艺术品与奢侈品牌关系越来越密切,奢侈品牌企业龙头的负责人,如PPR的François Pinault 和LVMH的Bernard Arnault,甚至开始有了对艺术市场趋势的主导能力。

伦敦当代艺术中心执行长Gregor Muir曾说过:「当你说到2000年以后的艺术,你无法不谈论那些光彩夺目的东西,而奢侈品就是其中的核心。艺术家就像是普罗大众,也想要搭上私人飞机。」在百万美金起跳的当代与现代艺术交易市场吸引了国际媒体目光之时,艺术家、艺术经纪以及拍卖行已将安迪沃何的艺术商业化概念贯彻其中,「品牌」它可以是艺术家与商业的结合,它也可以是艺术家个人。Damien Hirst在2008年「 美永存我的脑海」(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展览后,选择越过传统画廊经销程序,直接经苏富比拍卖作品,成绩斐然,即是此行销手法的成功案例。无独有偶,这场拍卖举行前,Louis Vuitton也在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布鲁克林博物馆设立店面,就是为了将此展店作为艺术家村上隆展览的一环。

这样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因为经济衰退而减弱。因为金字塔顶端的富豪比以往更多,而他们也拥有比以往更多的财富消费。如同经济学家Velthuis所言:「当代艺术与奢侈品已经被整合在这些经济新贵的生活方式中。」随着不同地区的经济新贵崛起,消费习惯也跟着变动。在新兴国家的新贵们比起传统西方世界的富豪,更愿意花费金钱在酒、表、车以及艺术品等奢侈品上。

然而,主流品牌日前的公告价格对奢侈品产业发出了警讯。去年Burberry在九月减少了10亿,也就是百分之20的股价市值;Mulberry股票则在其宣布获利预警时大幅下跌。两家公司都认为,带动艺术市场成长的「中国需求」的减缓是公司价格下跌部份原因。Burberry财务执行长Stacey Cartwright则将公司利润的减缩归咎于所谓「预期的中产阶级消费者」的减少。艺术品交易亦应该将这股吹向奢侈品产业的寒风作为借镜:虽然市场的顶端客户并未被中阶层影响,但市场长期的发展有赖于中阶消费的健全。

此外,全球的政府都因经济衰退财政困境缩而减文化预算,但奢侈品产业对艺术活动的资金提供正好填补了此一缺口,因此艺术市场愈来愈倾向奢侈品产业的「品牌化」。然而,如同耶鲁艺术学院院长Robert Storr提出的警告:「只重视行销自己的艺术家应当三思而行。没有如安迪沃何高超行销能力的创作人,或许在短时间内可以赚上一笔,但长期观之,他们可能在作品流入跳蚤市场而成为笑柄时,从他们名利双收的白日梦中惊醒。」品牌行销的确可以提高艺术家名气与作品售价,但消费风潮毕竟与艺术品的本质有别,一味市场导向的创作,终不可逃脱风潮退去而快速被淘汰的命运。

或许行销为现行艺术产业不可或缺的营运手段之一,然而与奢侈品产业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为艺术家与厂商加分。艺术家考虑与厂商结盟时,如何确认厂商属性,避免造成作品的艺术价值降低,而流于短期的风潮现象,是首要考量重点; 而厂商如何慎选合作艺术家,使品牌形象因此提升,而非造成品牌定位模糊的反面效果,亦是决策的重要因素。合作对象的选择错误,除了当下的合作无法符合原本期待的效益,可能更进一步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后续作用,影响以后与其他合适厂商或艺术家的合作机会。有鉴于此,熟悉两种产业而有能力提供专业合作意见的中间角色愈发重要。

如今,艺术与品牌的合作早已密不可分, 将艺术落实生活之中的确也成为许多艺术工作者的努力方向。透过艺术合作咨商,艺术家与厂商更能寻得正确的合作伙伴,真正有助于使艺术达到雅俗共赏的需求; 将消费产业提升到文化的层级, 改正一面倒向商业角度,仅将眼光放在如何行销获利的短视做法,进而创造艺术、消费品牌的双赢局面。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