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艺术类院校招生不是"草根选秀"

来源:文汇报 作者:张鹏 黄启哲 2013-03-08

今年,中央戏剧学院7个专业在成都举行初试,该考点有超900人报名。图为考生在场外排队等候时补妆。

艺术类院校招生不是"草根选秀"

近几年艺术考试持续升温,艺术类院校报考人数屡创新高。"艺考热"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一直以来,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对于艺术考试的内涵都存在一定误解,不少人以为艺术类院校就是"造星工厂",通过艺考就是在"星光大道"上迈出了第一步。但招生院校却说:"我们培养的不只是明星,而是具有艺术家潜质的优秀人才。学生报考不应盲目或心存侥幸。学校最欢迎的,是那些艺术有特长、专业有潜质、文化有功底的综合素质人才。"

热门专业"百里挑一"

上周末,上海戏剧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高校2013年的招生序幕拉开,校园里涌动着一张张青春的脸庞。

上海戏剧学院今年计划录取本科生489名,与去年录取数434名相比,稳中有升。其中,内蒙地区委培表演系招考工作和北京考点招生工作已顺利结束。据悉,今年上戏总报考人数近1.5万人,其中表演类专业共招收25人,北京、上海共有4100人报名考试;播音与主持人艺术专业招收20人,报名人数则有2600人,录取比例分别达到1∶164和1∶130。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北京、上海、成都等8个城市设立了考点,六大专业累计报考人数达到16000人,单上海一个考点,就有4500多人前来参加考试。招办主任魏志强介绍,近几年学校的计划招生数每年都有小幅上涨,今年达到了1010名,相比去年,主要增加了产品设计等口碑专业的招生人数。而传统的热门专业如主持、表演,报考和招生比已经接近80∶1。

招生启动更早的北京同类院校竞争更为激烈:中国传媒大学今年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664人,报考人数达到2.1万人。其中,播音主持专业招生计划仅有100人,报考人数达8200多人,录取比例为1∶82;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录取比例为1∶60;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今年计划招生50人,共有9700多人确认报考,考录比高达194∶1……相比高考,艺术类专业加试用"万人争过独木桥"来形容似乎更为贴切。

据悉,报考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表演、戏曲音乐剧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导演四个专业的考生,将通过初试、复试等3轮考试来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初试考察科目,影视剧表演类专业选择朗诵和声乐两部分,戏曲音乐剧表演专业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舞蹈,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考试科目有朗诵、自备节目和集体命题小品,而播音专业则为叙事散文朗诵和新闻故事讲述两部分。考试的形式以25人为一个小组,每个考场有5-7名考官,每位考官都有独立打分的权利。

规范流程拒绝"潜规则"

近年来,对于艺术生考试,社会上总是有一些"潜规则"的负面评论。"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将是今年上戏招生工作的重点。"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介绍说,上戏在评委设置、阅卷、面试等环节都设立了严格的规范和制度。

2013年报考上戏的学生,从报名考试、选取考场到考试时间、确认考试等一系列工作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一方面公开透明,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考生应对考务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今年,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有"百老汇华裔第一人"之称的王洛勇、知名导演胡雪桦都被邀请担任上戏艺考的主考官。艺术家和专业学者的加盟,打破了过去由学校老师单一主考的格局,更多地从演绎实践性的角度去衡量考生全方位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术知识方面的积累,这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表演、音乐剧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等表演类专业,均采取复议制。其中,专业考试前三名的考生、考官在评分中出现争议的考生,成绩必须复议。

艺术类院校招生开始主动出击

不管是上海戏剧学院,还是复旦视觉,都在优秀人才资源争夺上保持"危机意识",从两校招生负责人那里,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同行之间竞争的压力。

面对传统艺术院校的优势,复旦视觉如何在激烈的生源战中吸引考生?复旦视觉招生办主任魏志强说:"一方面学校地处上海,文化活动多样,就业机会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另一方面,学校的投资方不乏文广集团等传媒巨头,可以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支持。"近几年复旦视觉艺术学院在用人单位和学生中也累积了不错的口碑。采访中就有学生表示,自己是听取了相关专业学长的介绍前来报考的。

上海戏剧学院虽然是老牌的艺术类院校,但危机意识仍然很强烈,尤其在软硬件投入上,与中戏、北电等还存在差距。对此,除了立足上海,发扬海派文化的优势外,他们更是从自身进行改革,转变"坐等学生上门"的观念,主动到内蒙古、云南、新疆等边远地区,深入中学课堂发掘具有艺术潜质的学生。"这样是为了寻找文化课成绩好,同时艺术潜力大的学生,也是对正常招生程序的有益补充。"黄昌勇说。

误区一:艺术院校不是"造星工厂"

"你长得好像章子怡呀,身材又好,肯定能考上!"几个学生围着一个考生说。边上的家长也跟着应和:"是呀,考艺术不就是得长得漂亮,身材好,这样以后才能成名呀。"参加艺考的学生大多怀揣着一个"明星梦"。但是,高端的艺术类院校寻求的却是具有成为艺术家潜质的专业人才。"明星不一定要艺术高校培养,社会培训机构、选秀节目、影视剧组都是明星的暖巢。我们的最高目标是培养艺术家,就这一点来说,外貌并不是最重要的,综合素质好才是我们想要的人才。"黄昌勇说。

为了寻找综合素质好的学生,艺术类院校纷纷在招考政策上做出改进。就上海戏剧学院而言,2013年艺术类招生不仅在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上加大力度,更是在注重学生艺术修养基础上,不断提高对于文化课成绩的要求。

黄昌勇介绍,上海戏剧学院近几年所录取学生文化课成绩持续走高,继去年首次将艺术管理专业纳入普通类高校一本分数线录取后,今年的剧场管理专业也开始招考一本理科生。

魏志强也表示,此次复旦视觉在文化产业类的专业都采用按照文化课成绩排序,从高到低依次录取。也就是说,专业考试通过仅仅是获得了一张"入门证",是否真正录取,还是要看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而针对美术、主持、表演这样对专业素质要求比较高的学科,他们也会通过一些措施杜绝考生的违规舞弊。"比如我们美术专业的招生,是按照专业成绩和文化课成绩1∶1进行名次排定。而专业笔试的考卷都会经过整理后重新编号,并贴上条形码,再由老师进行电脑阅卷,整个过程中阅卷老师不会看到考生的任何信息。而表演等专业的考试现场,也实现全程录像,保证整个面试公平公正。"魏志强解释说。

误区二:"烧钱"培训未必就能买"保险"

为了考上理想中的学校,艺术类考生和家长都做出了很多努力。而经济条件正是拦在考生面前的"第一道坎"。

对于艺考生而言,辗转全国各地的生活,他们早已习以为常。几十场初试复试下来,经验丰富了,也不怯场了,确认信息、排队候考、抽空就更换服装、背稿子,十分老练。而奔波于各地,路费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每个院校通常设初试、复试,甚至三试,大多延续一周左右,吃住花销很大。当被问到"费用"这个问题的时候,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大多没什么概念,"还好吧,一两万应该够了。"

与专业的培训费用相比,这些报名费、路费、住宿费就成了"小巫见大巫"。来自南京的傅女士这次是带着女儿来上戏参加播音主持专业的考试。她告诉记者,女儿从高一开始学习播音,三年下来十几万的开销总是跑不掉的。"家里负担起来吃力吗?"面对记者的发问,傅女士笑容里也透着几分无奈:"学艺术吗,资金支持少不了的,如果家里不能承担,当初就不会选择这条路了。"一名考生现场算了一笔账,单就考试前强化集中的一对一培训,就花费了父母七八万。

在记者的采访中,有近一半学生表示自己参加过相关培训,当被问到培训效果时,多数考生表示专业方面谈不上明显提高,也就是考前花钱买个"保险"。"这样的培训班价格不菲,可是内容却十分僵化死板,甚至可以说是流水线操作。"复旦视觉艺术学院主考官徐卫宏说起今年北京招考时的经历,哭笑不得:"接连20多个考生准备了同一段朗诵材料。千篇一律的内容让我们很难考察其个人特质。我们不反对考前找老师突击拔高,但是你也得找对老师,不少培训班以营利为目的,只能纠正学生的读音和动作,却不能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表演素材,这样反而限制了考生自身的表现空间。"

参加社会性培训所要支付的不菲的学费,对艺考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黄昌勇认为,虽然家庭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考生备考的准备工作,但是想要成为优秀的艺术人才,关键还是看个人的兴趣、艺术基础,以及学习的毅力和事业心等"内因"。"至少目前为止,上戏还没有出现学生因为经济条件影响学习而退学,学校奖学金、助学金等各类保障措施正日益完善。"黄昌勇说。

【专家观点】

对艺术真正有兴趣、有了解,从小进行较为专业的学习,具备一定的艺术气质,这样的学生通常是艺术类院校所期待的。在国外,从基础教育开始,艺术教育的要求和规格都很完善,学生在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都可以接受到较为专业系统的培养,这对于学生艺术修养的养成非常重要,也能正确引导学生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理性认知。但是目前在我国,除了一些艺术类专业高中、职高等,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也没有提高到一定的认知高度,这对高校选拔艺术人才非常不利,客观上也为社会上良莠不齐的各类艺考培训班提供了空间。黄昌勇呼吁:艺术人才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完善艺术教育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

【编辑:徐瀹槊】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