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回调进入关键期,陆续有韩系画廊机构在中国开始退市,F2、阿特塞帝、世纪翰墨等的离去,再加上2012年底阿拉里奥“最后晚餐”的举办,可以说是引爆了韩系画廊集体退市的猜想。我们不禁要问,韩系画廊:为什么?
我们讲,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与制度建构的秩序还存在缺陷时,外资画廊机构进入国内艺术品市场,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推动市场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同时,这也使得外资画廊进入中国会面临的风险与机遇。韩系画廊目前所遇到的变故,原因应该说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个层面的:
第一个层面,是大环境的压力。这其中,首先是市场进程的不断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从2009年到2011年上半年,演绎并进入了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但到了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整个市场走入一个回调的阶段,整个艺术品市场的信心、购买能力都不同程度的有所下降。在这种大的情况下,中国的画廊业率先受到冲击,为什么说率先受到冲击呢?中国的画廊业实际上长期以来虽然是一级市场的主体,但是一直处在边缘化的位置,特别是随着中国拍卖业和博览会的冲击,以及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过程中私下交易的泛滥,这几年中国画廊业的生存环境是不断恶化的,生存空间也不断受到压缩与挤压,作为外国画廊,处在这种环境中,它受到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其次是经济环境的压力。我国的经济环境和世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从金融风暴一直到今天,整个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2012年,中国的经济大的环境、世界经济大的环境都面临很多险境,这种险境实际上是对投资资本的一种信心的动摇或者是打击,使艺术品投资越来越谨慎、越来越保守,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回调力度。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最脆弱的一级市场的中国画廊业面临着最直接的冲击,所以说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冲击,画廊业是首当其冲。再加上受到艺术品市场交易制度或者交易秩序的混乱所带来的冲击,中国画廊业面临或正在经历一个非常过程。这种冲击表现在不仅仅是韩系画廊在撤退,我们看到国际上比较大的画廊也在收缩自己的经营范围或者说在撤退,因为整个中国画廊业的发展没有和中国艺术品市场总体规模一起得到膨胀、得到快速的成长,相反是在萎缩,这说明中国画廊业的竞争能力没有随着中国艺术品的快速发展得到应有的提升。在这种大的业态下,想独善其身难度是非常大的,包括国际化的一些巨头同样面临这些问题,这是大环境使然。
第二个层面,是市场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外国画廊来说,首先是最不服水土。我们要考察韩系画廊所发生的变故或者是撤退现象,最应该的就是分析它们面对的市场环境是否有利于资源的整合,特别是在法律、税收、会计系统的规范与透明方面是否有利于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其次是收藏投资文化的状态如何,特别是收藏投资者的心态如何,因为正是这种文化与心态决定着市场秩序与规则的有效性,而市场规则的健康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画廊是否会在一个区域做长远的计划,这是外资画廊进入中国存在的一种新环境与其本土市场环境的一个磨合问题。第三是市场取向的判断与策略的问题。最核心的是它是不是在价值判断上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一些错位?我们需要考虑这些价值判断方面的问题。因为我们都知道,国外的画廊和国外的资本进入中国大部分是经营当代艺术,很少做中国传统绘画或者中国水墨艺术。在这种情况下,以前当代艺术更多的话语权或者说市场的定价权,不少是掌握在进入比较早的或者资本规模比较大的一些西方的投资机构的手中,他们可能在很多时候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一个风向标。但是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拓展,中国本土艺术品投资资本的不断成长、规模的不断拓展,本土意识和本土文化能力的迅速提升,也在逐步地构建自己的价值立场。一旦外国这些画廊机构所把握的价值立场与本土投资的价值立场发生错位的时候,他们的经营就会出现问题。所以说,我们讲,韩系画廊的这种变故、问题,肯定是与经营状况密不可分的。当然影响经营状况除了大环境的影响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在价值判断上出现的错位,这种错位直接导致市场的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下降。也就是说,他们代理的艺术家作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认为市场应该是很好的,可偏偏是市场不买账,作为一个经营机构,当所经营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无法得到市场认可的时候,市场就会不断萎缩,我想这也不排除是他们走出这一步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三个层面就是自身因素的原因。首先是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在北京,金融危机后影响到的显然不仅是望京的韩国餐馆,还有北京的韩国画廊。在这种状况下,找到与当地市场匹配对接的方法和模式已属不易,更难以建立持久运营的信心,而一旦失去了这种信心,困难与压力就会更大,出走就不可避免。其次就是战略的调整,国外的画廊或者艺术机构进入中国,毫无疑问,他们都有自己的战略,随着世界经济或者是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的状况,他们做了一些战略与策略的调整,可以说也在所难免。因为在世界范围内,这么做也是一种经营的行为,所以说,这种撤退也可能是一种自身的调整与调适的结果。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中,这种流动性可能会是一种常态。
无论怎么讲,离别总是一种伤感。我们在这里之所以要提出,韩系画廊要慢慢走,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的想法:一个是在面对不稳定的大势及市场环境时,坚持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战略。虽然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环境不尽如人意,但它毕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品市场,并且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毕竟是走的容易,来就更加困难了,因为竞争是必然的,竞争也会不断提高门槛。另一个方面就是北京也需要改变,作为越来越国际化的艺术品市场,规则的完善与建立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北京不断成为世界艺术品市场中心之一的必然之举,不能把混乱与失效的市场当成一种特色,甚至是一种傲慢。除了需求,其实可供我们傲慢的资本并不多,更大的市场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而不是自言自语,自我沉沦。在这里,我认为,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韩系的画廊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