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造假那些事:“真迹”衍生出“产业链”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唐子韬 2013-03-13

名家高仿品本是低端书画市场的一大类,但如今,很多地方的画廊将名家高仿品作为真品销售,把原本仅有几百、上千块钱的仿制品当成真品高价卖出,甚至有些作品经转手后被送往拍卖行上拍,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成为书画市场赝品泛滥的一个重要根源。

高仿复制品充斥市场

书画“礼品”市场在传统文化较为深厚的陕西、山东等地区尤为普遍。以西安书画市场为例,地方书画市场经久不衰,从几千块到上万甚至几十万的名家书画作品比比皆是。但这其中,不乏大量名家赝品。记者了解到,某些名家应酬太多,并且有些人年事已高,难以应付,就将原本价值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作品,用“丝网印”批量高仿几十张甚至上百张之后,再由作者本人签名出售。

“这些高仿品一般会签上艺术家本人的名字。在艺术家本人确认的情况下流入市场。”一位多年在西安经营画店的老板告诉记者。

据这位经营画店多年的老板介绍,一些所谓的画商、艺术品经纪人以几百、几千块钱的价格从名家手中购得有名家本人签名的印刷高仿品,再以翻倍的价格卖给画店或者直接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往往并不懂得如何鉴定艺术作品,很多人仅仅凭借有名家本人签名就当作真迹买走。“很多人并没有耐心听你解释,你告诉他这是“丝网印”(高仿品)的,他根本不管,直接交钱拿走。”

据介绍,这些买家大多是“生意人”、企业主,有些是装饰办公、家居,大部分还是作为礼品送人。但是,这位画店老板说,不排除有些人拿去当作真品卖给不知情的人,甚至送到拍卖行。

北京华夏物证鉴定中心主任杨春松向记者透露,曾有某投机商人花费百万人民币引进一台日本先进的高精打印机,专门复制名家书画作品,利润高得惊人。仅仅凭借一张名家复制品,在拍卖市场上“以假乱真”拍出高价,就可以收回“生产成本”。

“如果把如此逼真的仿制品拿到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很有可能无法判断真伪,把它当成真迹进行拍卖。”杨春松说。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曾有某位藏家把一幅作品拿到拍卖行拍卖,流拍后拍卖行将作品退回,但送拍人发现作品是复制品,要求拍卖行赔偿,拍卖行不认账,双方各执一词,对簿公堂。但法院却因双方无法提供事先的有效鉴定证据而无法判决。

权威鉴定需要科学、法律

高仿品的泛滥让书画市场愈发混乱。从技术手段上讲,甄别高仿复制品和手绘作品并不困难,这在司法鉴定工作中只是一个极为简单的技术工作。但是,治理书画市场的混乱仅仅依靠技术远远不够。

在一些发达国家,艺术品鉴定的制度与技术都比较成熟和完善。大学的艺术品研究机构、各大博物馆都建有实验室,可以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对艺术品的物理性质进行检验,不仅是检验本馆藏品,也接受外来委托,这就给专家的鉴定提供了物质证据与支持。此外,对于古代艺术品的鉴定,这些国家普遍采取的是专家制。艺术品鉴定专家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并且受到严格的职业规范约束,他们的鉴定证明也可以被用作司法判决的凭证。

尽管,国内艺术品行业中早已存在很多评估鉴定机构,但一些所谓的“权威”鉴定机构、专家所提供的鉴定,往往是通过经验、“眼学”得来,甚至可以直接“购买”鉴定证书。而目前中国的艺术品鉴定证书并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在法院审理书画鉴定案件的时候,书画鉴定专家的意见也往往仅供参考,很难成为证据。

据了解,目前我国司法部门颁发的《司法鉴定人执业证》还未涉及艺术品真伪鉴定。可见,如果政府不尽快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监管机制,国内的书画市场乱象还将长期持续,从而影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规划目标。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