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勃舒与何韵兰作品
“自在坚守”四个字是刘勃舒、何韵兰巡展的名字,也是对他们目前状态的最好概括:“自在”体现一种发乎本真的自然而然的创作态度,意在笔先,逍遥怡然;“坚守”则表现出对历史传承的尊重,对艺术本体的敬畏。追求之一张一弛,体现的正是两位画家在数十年从艺过程中,历经跌宕起伏后的一种悠然状态。
刘勃舒在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不仅以画家身份亲身参与、见证了当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还在重要的领导岗位上、在策划组织的很多活动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刘勃舒说,艺术是很难的,它需要从业者具备很高的天赋,因此艺术人才的发掘、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同行是冤家,但他却更希望各艺术流派、各年龄层次都能涌现出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
艺术市场最红火的前些年,恰恰是刘何二人最沉寂的时期。把人生最好的时间奉献给了艺术发展和公益教育事业的二位先生,在70高龄之后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创作时期。尽管不断受到市场各种商业机构的邀约却并不为所动,对现今艺术市场的名利浮华他们更多的是冷眼旁观和回避。经常说“中国现在的艺术存在着泡沫”的刘勃舒,对消除艺术的虚假繁荣有着独特的思考。他认为,艺术家对审美的追求与商家对利益的追求是两种异质追求,二者的结合只有靠第三者的沟通,这个第三者就是艺术评论。打破艺术市场的泡沫,艺术评论是一个关键环节。艺术评论家在写评论文章的时候,应该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闻者缺点改之,优点勉之,言者一吐为快,旁观者也可引为警戒。这样的艺术氛围,才能形成艺术家率性创作、理论家真诚评论、收藏家真实买卖的良性循环的艺术生态链。因此,真诚是刺破艺术泡沫的良方。对他们这一辈的艺术家来说,艺术乃是最神圣的,唯有用心慎对一笔一墨方不辜负。
刘勃舒和何韵兰都有旁人看来显赫的名声,但他们一直朴素低调,比如要求展览不做商业推广,不搞开幕剪彩大排场,不印高成本大画册,认为这和艺术本身无关。他们多年来一直回避虚高炒作、拍卖等时下流行的艺术商业活动,反之,很重视公众交流。在展览期间,举行可自由参加的座谈会,以及为艺术教育、公共艺术课题做公益性讲座,而且尽可能在最需要而不一定是大城市、大场馆做展览。这些主张在当今艺术商业化的环境中更为难得,也是两位先生表明自己不随波逐流的态度方式,对当下的艺术界、教育界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如今,俱已迈入古稀之年的两人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在艺术上反而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观刘勃舒先生新作,除画马以外,近年来画鸡被认为是更具个性的原创艺术。与画马同样的结构概括和笔墨精准,但落笔更加随性,完全是此时此地自由情态的表达,天赋灵性的抒发。此外,刘勃舒有着多方面的艺术素养,他的作品中浸润着音乐的格调、节奏和韵律,彰显了艺术家的心灵在打通艺术门类之间的藩篱之后的自由和快意。
何韵兰的艺术创作富有探索性,她多次在作品被学术界和市场一致看好的顺风顺水之际,都随心性折返,她喜欢不停地跋涉,喜欢体验新的创作激情,既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近年来,她因对人文现状的关怀而重返自然主题,对观念、视角、手法和材料进行了新的探索。展示了一位女性艺术家善良、唯美、通透的心灵世界。正如何韵兰先生在《作者心语》中所言:“我画大自然是因为压抑不住对它的敬畏和爱恨交加的复杂心绪,作画时却像被对象神秘莫测、瞬息万变的特性所掌控,自己也变得很纯粹,我的探索和多种手法的运用也变得勇敢而随意,我很享受这样的创作过程。”
由于巡展有不同于一般彰显个人才艺的特点,一向低调且冷看浮华炒作的两位艺术家接受了朋友的建议,由台北开始,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做力所能及的巡展活动,从第一组四个站点的效果来看,实际上是他们退休后,自在坚守的艺术和人格追求,在社会责任和义务方面的另一种呈现。简述如下:
一、刘勃舒、何韵兰同在中央美术学院接受教育和成长,作为夫妇俩几十年来,有意思的是,在创作之外,一个为提高尽心,一个为普及服务,不期然共同在实践美术事业从基础到高端的理想链接。
二、刘勃舒从传统到个性;何韵兰从学院模式到自由展拓,一个有“自在坚守从艺,潇洒随性做人”的特点;另一个以“插上理想翅膀重返回归之路”为追求。他们都各有建树,但两人的艺术风格包括个性都不相同,可是在放下虚名浮利,追随艺术的自在与本真方面,在花甲之年还继续不懈努力方面,可谓殊途同归。
三、面对艺坛的浮躁与乱象,两位老艺术家在沉默静观数年之后决定用巡展形式做低调但意义不低的参与,也是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个态度就是真诚交流、以画会各届朋友,他们希望观赏者能从中引发一些思考,从而把巡展做成不是对个人,而是对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有益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