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振兴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公共艺术日益成为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日前在上海大学举办的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与论坛活动,云集各大洲的公共艺术专家就近六、七年来全球最新的141件公共艺术案例,经过多轮讨论与投票,最终选出6个大奖。与会专家认为,公共艺术已经从在公共空间设置艺术品,逐渐走到借助艺术参与社区建设,对我国的“地方重塑”有很大的启发。
全球聚焦“地方重塑”
国际公共艺术评奖借助一个全球性的研究专家网络,把近六、七年来全球最新的141件公共艺术案例集中起来,经过多轮讨论与投票,最终选出6个大奖。参与案例推荐的独立策展人赖香伶女士表示,这次在6个奖项中得到特奖的委内瑞拉项目“提乌纳的堡垒文化公园”,表明公共艺术已经从在公共空间设置艺术品,逐渐走到借助艺术参与社区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6个奖项中有一个中国的项目——“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四川美术学院的副院长郝大鹏教授指出这个项目成功的原因,在于有一个精准的定位:通过保护校区所在地已有的农村地貌,反映“城市生长的原点”。在校区的规划设计上,一方面采用“十面埋伏”的策略把教室、图书馆、行政楼、学生宿舍和教室的工作室等建筑隐藏在当地的山谷里,还大量采用了与山地共生的建筑语汇,使用当地的建筑元素如天井、院落。据悉,在重庆当地15个学校中,这是建设成本最低、却最具地方特色而赢得大家喜爱的。其实在前两年的大学城建设热中,这也是难得的案例,对“地方重塑”这个主题极具启发作用。
上海地铁成为城市文化窗口
公共艺术在上海起步较早,在上海美术院校更是受到特别的关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表示,多年来他们积极介入上海许多重大的公共艺术项目,如上海地铁、上海世博会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院主办的《公共艺术》杂志与美国的《公共艺术评论》杂志共同发起了此次国际公共艺术评奖活动。汪大伟表示,希望通过国际评奖参与构建我国公共艺术价值评估体系。
上海地铁可谓上海公共艺术的实验田。上海大学美院从最早的地铁一号线的车站壁画,到整个地铁网络的视觉引导系统,长期参与其公共艺术项目的规划设计。他们推出的新方案意味着上海地铁将变身为全世界人流量最大的美术馆。
说起公共艺术,主持这次评奖的评委会主席、原英国利物浦双年展总裁路易斯·比格斯表示,一方面公共艺术对经济与社区发展有利,可以提高其知名度;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会带来巨大的“社会资本”收益,尽管这是一个很难评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