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
多年前,龙应台来到一个美国大使馆参观,一进门便被带到美国艺术家的作品前欣赏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进入龙应台视野之前已经被带到全球各地的美国使馆巡回展出,除了装饰空间,其意更在让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得到观众。美国人推广本土艺术的热情给龙应台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年的种子今年发芽、开花。近日,作为台湾当局文化部门负责人的龙应台借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曾经尝试的做法,在台湾推出“艺术银行”计划。
“一石三鸟”的构想
这项计划的具体措施包括:由台当局文化部门斥资7000万新台币作为计划的启动资金。动用约3500万新台币面向本土艺术家征集作品。同时,由文化部门组织专家委员会,按一定标准遴选出一部分进入购买名单,再由当局出资购买。据悉,第一批可供租借的艺术品将在公共部门向公众开放,于行政机关办公楼、火车站、候机楼、医院和酒店大堂等公共场所展示,今后租赁范围将逐步扩展,可能向更多经营性场所与个人开放。艺术品的租金费率为作品购入价格的0.4%,租期为3个月至1年,租金所得将再用于支付“艺术银行”的运作成本。
龙应台这样向媒体阐释这一计划的意义:“用文化部门的预算购买具潜力但未成名的创作者的作品,让它们进入公共空间,这是一个"一石三鸟"的构想。”她说,此举可以让无名画作进入社会从而也进入市场,增加曝光度,得到被收藏家或策展人发现和收购的机会,进而激励创作,发现和培养优秀艺术人才;艺术作品在各公共空间展示也使艺术参与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让人们无需购买门票就可以近距离欣赏艺术,其目的是使“公共空间都变成美学呼吸的空间”,从而提高民众的艺术素养。
在台湾,这项尚未施行的“艺术银行”计划是否会如龙应台所说的那样发挥积极效应? 现阶段,它在大陆又是否具有可行性? 记者带着问题询问了多名业内人士。
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副主任、鸣鹤雅集主人蔡炜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台湾的这个计划是值得赞赏的,对扶植艺术家、推广艺术都有非常好的效果。”几位业内人士也与蔡炜有着相似的看法。一位资深书画经纪人则说:“这是政府扶植艺术家、重视艺术的表现。我想不管是拍卖行、经纪人还是艺术家对这样的事情都是喜闻乐见的。”
“第一,台湾的艺术品市场比较单纯、规范。第二,政府推行这个计划的文化目的也非常明确。第三,台湾的艺术品鉴定标准相对严格。这是这个计划能够推行的基础。此外,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租赁的价格不贵就比较具有吸引力。只要能够有严格的措施来保护艺术品不受损坏,就可以了。”在蔡炜看来,台湾推出的计划需要各方面条件的配合,而鉴定的水准则是至关重要的一条。
现在看来,该计划在大陆推行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当代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当然这群艺术家中顶尖的不会比任何地方差,但基础比较差。很多艺术家的艺术理念不是原创的,而是从国外抄来的。另外,我们对艺术的评价标准也具有不对称性。谁来评价、如何评价是一个问题。”蔡炜分析道。
“所以,大陆对这样的计划还需要慎重。这就让我想到,前两年,各地兴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一哄而上,现在又都陷于停滞。”蔡炜说。
“租赁”怎样影响市场?
从艺术品的功能来看,欣赏、投资、研究、彰显品位与财力,恐怕是主要的四个功能。租赁艺术品则无法达成“欣赏”与“投资”以外的功能。对于很多收藏家来说,“占有”艺术品是一件非常要紧的事情。因此,“租赁”是否能够吸引一批爱好艺术的人?
收藏家蔡炜的鸣鹤雅集汇聚着北京一些大藏家,他们常在一起定期举办艺文活动,交流关于收藏的见解。对于一些收藏家身上体现出的“占有癖”,蔡炜向记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说要"占有",层次是比较低的。真正的收藏是心中拥有,而不是去"占有"。因为艺术品太多了,很多艺术品根本也不允许你去占有。作为收藏家来讲,理解艺术品、了解艺术品,这比单纯占有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上,一件艺术品陈列在博物馆中和放在家里,其差别只在于观赏的方便程度。”
那么,由文化部门出面搞大规模的艺术品征集,会对被征集的艺术家作品价格造成怎样的影响?一旦此计划在台湾落地,这也是艺术品市场从业人士关心的问题。
蔡炜对记者表示:“相比古代艺术品,当代艺术家更需要扶植,市场也需要培育。"艺术银行"在这一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
在他看来,一旦艺术品进入了“艺术银行”计划,就意味着艺术家受到了某种层面的认可。这对于艺术家市场认同度的提升不无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