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20世纪的国际样式和极端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对地域性的多元建筑思想和建筑类型,带来巨大的冲击。建筑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物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和房子只是山水中的点睛之处,在我们提倡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的今天,不得不思考建筑和城市的核心价值在哪里?
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房屋建设面积近100亿平方米。2030年, 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 其中2/3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在未来的20年里,中国将再建设200到400座新城。全球70%的木材流向中国,其中70%用在建筑工地,而其中再有70%用于住宅建设。中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2009年哥本哈根环境会议,中国政府首次公布了碳强度目标:到2020年,在2005年基准上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45%。
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日益膨胀的城市需求,导致我们在高速的低级复制之中生产出大量高密度城市。它们耗费大量能源,空洞、拥挤、缺乏灵魂。中国的新兴城市不应该再继续拷贝上世纪西方工业文明的天际线。曼哈顿、芝加哥不应该在15年的中国造城运动之后继续成为我们未来城市的偶像。
那么,什么能主导城市的未来?那就是超越绿色建筑的心灵回归趋势。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为了解决资源危机,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而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健康的心灵家园。人类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培养丰富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只有在自然的怀抱中才能养成,含情的山川草木,能够通达人类的心灵。这就是为什么传统中国文化中注重园林的原因所在。
我们可以把中国历史上生态城市和理论作为今天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从而克制我们那些过度的行为。
中国已故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早在1958年就曾提出“山水城市”这个概念 。1990年,他在写给中国建筑师吴良镛的一封信里说:“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
钱学森设想的山水城市是把微观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同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结合起来。“要让每个市民生活在园林之中,而不是要市民去找园林绿地、风景名胜。所以我不用‘山水园林城市’,而用‘山水城市’。”
钱学森关于山水城市的构想和全国性的山水城市讨论,曾经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建 设理论与实践产生极大影响,不少中国的城市明确地把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作为自己的目标,有一些城市后来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宜居城市”的称号。国际学术界也对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理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95年世界公园大会宣言中强调“需要建设山水城市” 的观点;法国、意大利等国召开的有关城市学的国际会议上介绍山水城市的理念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我们希望在讨论未来城市、生态建筑、低碳生活的时候,不应该离开我们人类的共同的生活起源,这种态度是一种礼仪。在此,我想起英国著名环保主义者查尔斯王储(Charles Prince)说过的一句话:我清楚地记得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F•A•辛普森说过:“人类的智慧可以驰骋无限的快,无限的远,但是固定不动的锚就是礼仪。”那么中国人的生活起源,也就是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回归,也是对超速发展的城市的一种制约,它是对当今人类生活方式表达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是礼仪。
首先,我们需要面对中国城市化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我们意识到,中国必须发展,这是为了摆脱贫困,中国发展成功的事实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这为世界上大多数还处在贫困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模式。但是中国的发展大量地消耗了世界的资源,这也引起了不只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关注。因此,中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我们已经从政府和民间的双重层次上行动起来,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中国政府和民间发出的声音,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大国的姿态。
我们意识到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是一样的,那就是,无论我们的发展速度有多快,我们的欲望有多强烈,如今我们走了有多远,但都面临一个共同的起源,那就是如何与自然共存。而中国当今最优秀的建筑师,是那些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拥抱自然的人。
所谓高密度的自然和未来型城市的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新的自然文明, 但是中国发展的现实,又不能不走城市化和高密度化的道路,那么,中国的建筑师是怎样思考这些问题的?看看他们的建筑设计,就是他们对现实的态度。青年建筑师马岩松说:“自然和人类并存。在未来的理想城市中,我们渴望的是重建精神家园。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信任。”
“城市森林”没有明确的几何形体,看起来像山脉般整体而生动地变化。它不再强调垂直的力量和高度,而更加注重人们在多向度空间的漫游——多层的立体花园、浮游的平台、建筑的形式很巧妙地隐藏在流动的空间和躯体之中。看着这座建筑瘦长蜿蜒向上的身躯,好像是中国绘画美学中“平远”“深远”和“高远”所看到的垂直的山水画。
MAD是这样来解说“山水城市”的:“在中国的传统居住观中,讲究的是住宅与自然融为一体, 园林中的建筑、景色和人物互不分割。中国今天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注定要诞生高密度的城市,我们的未来城市,它不应该是芝加哥或曼哈顿的山寨版,而更应富有东方的人文和自然情怀。让城市成为山水园林,这不是简单的生态概念, 而是延续了传统的居住哲学, 将大都市中的生活变成自然界中的精神体验。”
MAD在五年前就开始思考和大胆设计实验,把山、水、城融合在一体的山水城综合体,先是在2009年发表了“重庆森林”设计方案,之后也不断有设计问世,但直到贵阳的山水城“高山流水”方案发表时,山水城综合体才有了全新的容貌,这是MAD继2006年设计中标了梦露大厦之后一个重要的转向。因为以往我们谈建筑和山水的关系,是两相望的关系,而现在的“高山流水”则是把山、把水和建筑合为一体,这是没有先例的设计。尤其是建筑的外观保持着山水本身所具有的有机造型,即使是在方案阶段,就已经让我们感受到建筑未来的格局。
山和水,在中国文化中是自然的两极,《论语》雍也篇中说:“知者乐[音:yào]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把孔子说的转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总之,山水已经是一个固定的文化概念被定格在历代文人心中。我们的山水城,就是明日田园。
我们都市生活圈的同心圆是:都市的外围是郊外,郊外的外围是田园,田园的外围是原野,原野之外是山居。人们是选择山居还是都市?至少现在绝大多数人不情愿远离都市,那么山水城综合体就为我们回归江山如画的未来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2013.5.24,北京后现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