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清初名画家黄彦标遗迹寻踪

来源:泉州晚报 作者:吴拏云 陈起拓 2013-06-07

清初名画家黄彦标遗迹寻踪

提起“吴门画派”,在中国美术界应该是尽人皆知的。“吴门画派”是明朝中期在苏州地区崛起的一个绘画流派,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吴门画派”是以寻求自娱自乐、自我解脱为目的的绘画,有人称这一门派的画为“文人画”,它一般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面目出现,所以很受平民百姓的喜爱。“吴门画派”对中国画坛具有深远影响,它几乎制约了明清500年来画风的主要倾向。

记者日前在惠安获悉,“吴门画派”在清初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黄彦标,原来是惠安人。其祖上原居于惠安东风村沈厝,后迁至惠安西门会魁埕。黄彦标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中了进士,且为会魁。晚年时,他选择返乡隐居田园。据黄氏后人介绍,黄彦标去世后就安葬于黄塘镇许田自然村内。不过,当我们找到黄彦标之墓时,发现该墓竟被人盗过,甚至连墓碑也踪影全无。黄氏后人表示,将尽一切努力寻找黄彦标墓碑的下落。

沈厝内出的“奇人”

惠安螺阳镇东风村沈厝的黄氏家庙拥有祠堂和明代古厝群,这些古建筑群坐东朝西,一字排开,除祠堂外还有文辉旧厝、东厝、大厝、乌门等老厝,燕尾脊顶,出砖入石,古朴之风盎然。祠堂大厅有十余块古代匾牌,记载了黄氏宗族明清两朝“一门三进士、二代同中举”、“四五世连登甲榜,十三传不作白丁”的荣耀历史,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在康熙三十三年中了进士的黄彦标。

据住在沈厝的黄氏宗长黄成山介绍,黄彦标在当地堪称一位“奇人”。“黄彦标是个非常高大魁梧的人,我在小的时候曾在黄氏家庙中看到过他的塑像,头戴清朝官帽,身着长衫,腆着个大肚子,看起来十分和蔼、仁慈。有趣的是,传说他的饭量大到惊人,一顿能吃一斗米和3个大朱包。”黄成山先生说,这尊塑像原本放在祠堂正殿中间的木龛内,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被彻底毁坏了。

黄氏“一门三进士”要从他们的七世祖黄森说起,他在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中了进士;黄森之孙黄学元,则是明熹宗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的进士;黄彦标是黄学元的孙子,在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同样也考中进士。黄彦标出生于惠安西门会魁埕,其祖父顺庆知府黄学元出生于沈厝,于明朝天启年间迁居西门宅院,彦标在晚年时辞官返回沈厝,归隐田园。

黄彦标相当聪明,除文章写得绝妙外,更是一位丹青好手,擅长画山水花卉,时人常拿“明四家”当中的沈周和文徵明来比喻他。虽打小就才华横溢,但黄彦标并不好功名,据史料记载,他是因为仆人的苦口婆心劝说,才勉强同意去考进士的。考中进士时,已“年老矣”。

“在村里至今还流传着黄彦标考进士时迟到的故事,”黄成山笑着说道,“他到达考场时已晚点了,但考官看他块头高大,有心想试试他的学问,于是出题让他接下联,答出来才准进。考官的上联是‘大水流沙粗在后’,有暗讽黄彦标是个粗人的意思。黄彦标不慌不忙随口便应道‘狂风吹谷冇(Pà)向前’,既应了对子,又显示了自己的不俗。考官啧啧称奇,遂放他进场参加考试。”

黄彦标的十一世孙黄土明先生告诉我们,黄彦标不仅是进士,还是那年的“会魁”,“在黄氏祠堂的门上,还有一块他的‘会魁’牌匾。后来,黄彦标官拜山东刑部主事,不过没多久,他就告老辞职了。”

画作呈深远高逸之态

黄彦标为什么能成为赫赫有名的“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呢?他的画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据介绍,在康熙年间有位福建参议叫陆求可,十分赏识黄彦标。他曾预付给黄彦标三百两金子,让黄帮他画大幅山水及淡墨梅菊斗芳画,并将这些画带到京城赠送朋友。由此,黄彦标名声震动京城,逐渐成为世人追逐、推崇的大画家。此后,到福建当官的官员们,都以登门拜访求得其一幅画为荣。

据《惠安县志》载,黄彦标“写山水、花草,得宋元逸趣,人以文沈推之。故士大夫入闽,咸争索其画”,能够与中国绘画史上的大师级人物文徵明、沈周相提而论,黄彦标的功力可见一斑。

苏州吴门画派研究学者田洪在其所著的《吴门画派——沈周编年集》中写道:沈周是吴门画派的开宗立派者,吴门画派兴起之后,文人绘画成为中国画坛的主流,后面很多著名画家如陈淳、徐渭、宋旭、顾正谊、蓝瑛、黄彦标、龚渊、谢巩甚至石涛等人的绘画,都受其影响……田洪认为,黄彦标系吴门画派后期九位代表性画家之一。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黄辉煌介绍说,黄彦标的画以“准确、写实”为主,他曾经在北京观摩过黄彦标的四屏山水人物画,那画重视主题、结构,讲究真景实感,人物的比例、造型十分准确,笔墨谨严,风格柔韵雅秀,形神俱佳。“我认为,黄彦标就像是当时的‘学院派’画家一样,他的作品传神、严谨,深远、高逸。”

“墓碑竟也被人盗走”

“最近,根据村里人提供的线索,我们找到了黄彦标的墓,那墓就在黄塘镇许田村内。”黄氏的几位族人这样告诉我们。

于是,大家一齐赶到了许田村,在穿过曲折的乡村小道之后,在一片菜田之上,我们找到了这座黄彦标的墓。墓的四周都是杂草,墓前的供桌也半埋在了土里。但是,很明显可以看出这座墓被盗过,因为墓穴已被打开,而且正中间的墓碑也被拔走,踪影全无,只留下一个黑乎乎的洞口。

“看到这种情况,我们都很愤怒,但也很无奈。因为根本不知道这墓是什么时候被盗的,也不清楚墓里到底还有没有墓志铭之类的东西。”黄氏族人们说道。他们还表示,这个墓原来应该是很大的,依着山势而上,前有拜亭,后有墓丘。只是现在完全变了样,墓前的土埕也成了菜地了。“我们一定会想办法继续查找墓碑的下落,有可能墓碑就被扔在这附近。”

古厝中的画下落不明

黄彦标遗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见,但黄成山先生表示,很早以前在黄氏家庙的“下大厝”中,北墙上一直挂着一幅黄彦标的真迹,他从小就看着那幅画长大。

“这画上是一池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初绽。在那荷池之上,半空悬着一只翠鸟,它正在瞪大眼睛盯着池面,等待捕捉水底的鱼儿……”黄成山谈起这幅画时,绘声绘色,仿佛那画就在眼前,“亦静亦动,让人看了过目难忘。”遗憾的是,这幅画后来却不翼而飞了,“那座古厝后来倒塌了,东西就全不见了,真不知道这幅黄彦标的真迹画命运如何。”

而据黄土明自述,虽然黄彦标是他家的十一代公,但是并没有给他家留下任何的遗作。

黄辉煌先生称,黄彦标和他的画作证明了“吴门画派”与泉州的渊源,这对泉州美术界来说,是让人欣喜的鼓舞,同时也更丰富了闽南文化的内涵,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编辑:田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