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一派金陵初夏风和日丽的美景中,“他的史诗——杨佴旻新水墨画中国巡回展南京站”于6月7日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开幕式由中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张玉文主持,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刘伟冬、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金坚范、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等领导出席并做了精彩的现场发言;原江苏政协副主席著名艺术家冯建亲、原江苏省文化厅厅长 江苏国画院院长赵绪成、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 著名油画家崔雄、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金坚范、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米如群、著名艺术评论家陶咏白、中央美术学院[微博]教授 人文学院副院长西川、酋长 实业家 非州中国友好协会执行主席陈达冰、中捷当代美术馆馆长谭琨瑛、捷克艺术家伊瑞、大连名仕传媒执行董事冯涛、美术批评家刘骁纯等数十位南京文化艺术界名流、艺术家本人以及艺术家的母校——南京艺术学院的广大师生们欢聚一堂,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家媒体记者共同度过了这个历史性的、其乐融融的难忘下午。
开幕式结束后,“对话——现代水墨画的共性” 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层公共区举行,参会嘉宾有中国、美国、南非、台湾地区等专家。共同探讨了现代水墨画的共性等问题。
画家杨佴旻发言
相关资料
“他的史诗——杨佴旻新水墨画中国巡回展”自去年十月开始已在山西太原、河北石家庄和北京的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三站,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尤其不久前的三月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非常成功,成为了今春首都文化艺术界的一件盛事。今天杨佴旻又携自己的“丹青史诗”荣归自己的母校南京艺术学院,更是在秦淮河畔谱写了一段崭新而温馨的艺术佳话,同时亦为南京艺术学院盛大的百年校庆献上了一份浓墨重彩的厚礼。
二十世纪以降,一些有志于艺术革新的先驱者一直在思考以文人画为主体的中国画的未来发展方向,期待用新的工具、材料以及新的造型另辟新径。
南京艺术学院美学博士杨佴旻出生在河北省曲阳县,自幼受民间艺术熏陶,很早就喜爱中国画,从临仿《芥子园画谱》到研习古代绘画经典以及现代名家作品。在上下求索和四处寻找中,他希望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表达他面对现实的感受。他在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中,领悟到这样一个真理:各种艺术的独特价值应该精心爱护和保存但不要固步自封,继承与革新的方针应该并举,要推动有传统程式的艺术发生变革、促使其产生新的品种和散发出新的光彩。
杨佴旻的创作堪称成功继承了林风眠、吴冠中探索之路的一种新型写意水墨画,采取的是一种以我为主的广取博收、为我所用的态度。他深知,借鉴和运用外来色彩技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在“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的情景与生活”的同时、保持中国画以线为造型基础的写意精神与和谐的艺术境界。而对传统笔墨即对勾、勒、染法的自由运用,也是他不同于林风眠、吴冠中彩墨画的地方——林、吴的作品整体上有中国文化精神,造型也颇有气度,但线和造型手段采用西法较多。同时,拥有非常好的色彩修养的杨佴旻更侧重于用调和色、少用鲜明的对比色,使作品色调温文尔雅,极具东方艺术神韵。
对话——现代水墨画的共性研讨会
杨佴旻的探索之路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创作于1992年的《白菊花》是他早期新体绘画的代表作:在宣纸上兼用没骨渲染和勾勒,创造出由一片灰色笼罩的画面并衬映出白菊精干的枝叶,画面和谐、动人。这一成功的作品使他受到莫大的鼓舞,坚定了他在宣纸上继续探索的决心。二十年来,他沉浸在探索的无穷乐趣之中,创造了大量笔墨与色彩相结合、兼有艳丽与古雅之美的写意国画,成为这一领域内出类拔萃的艺术家。
艺术的创新和一切事物的革新一样,都是在普通、平凡,不以为人们觉察的地方开始的。杨佴旻说:“我知道我的实践是一种极常见的画面样式,一些处处皆是的画面色彩,我的发现一点也不新鲜。”但他是在宣纸上、是在保持笔墨写意特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色彩,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真正革新进行了可贵的尝试且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杨佴旻在艺术上的成功,会对全面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传统有启发性的意义——这也是其创新绘画巨大的文化价值所在。
“他的史诗——杨佴旻新水墨画中国巡回展南京站”将持续至6月21日,之后巡回展还将于辽宁大连举办最后一站。据悉,更具规模的“杨佴旻新水墨画亚洲巡回展”亦筹备于2014年全面启动。届时艺术家恢宏的“丹青史诗”势必吟唱于海外,而东亚艺术界也将充分感受杨佴旻独具一格的“中国风”神韵、领略一道崭新而绚烂夺目的画坛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