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洋
皇城根下长大的王增,一口京片子,语气,腔调很像传统曲艺演员。
“您瞧这桌子,这是喜鹊登梅(登眉),这是犀牛望月,这是凤凰牡丹,这是双如意,这是福禄(葫芦)万代,这是连年有鱼(余),都是老百姓家里常用的,也是过去人们生活的一些信仰。”
“再看这图案叫"拉钱"古代人也很现实不是?这个是回字纹,是官制的图案。过去刚装修房子后,安置好家具,还有一些需要“填瓤子”,就要置办一些家具古玩,地上的东西买桌椅板凳、桌上还要摆一些座钟、胆瓶、镜子,取吉利的谐音:“终生(钟声)平静(瓶镜)”。
过去是玩主、藏家的王增,自从从事拍卖行业后,按规定不能自己再收藏了,但遇到好东西仍然忍不住向人介绍。在他的仓库里,处处是宝贝,虽不见得值钱,但每件都能讲出文化和门道。
“看这屋的古典家具,基本就分为京做、广做、苏做三种。苏做比较玲珑、广做比较豪放、京做比较大气。怎么辨别?一块整板雕的是广做、攒起来就是苏做风格。京做一般带回字纹、古结绳,很多有皇家气质。有人玩了家具很多年,也分不清楚。”
搬出仓库里的一个12扇屏,王增告诉记者,现在能在拍卖市场拍出上千万的东西就是清中期的12扇屏和4件柜,这些家具上以有人物的最贵、其次是花鸟、第三是山水。说起价值上千万的4件柜,王增遗憾地告诉记者,曾经因为一块钱与价值近千万的家具之失之交臂。这还得从他入行开始说。
因为一块钱与800万藏品失之交臂
9岁时,王增开始跟邻居,齐白石第五子齐良已学习书画。18岁时入了木器行,师傅是从龙顺成退休的一位姓崔的师傅,传授给他了木器十三行的一些知识。他发现,木器的造型、纹饰和书法绘画非常像,家具流动的线条跟书法运笔的线条几乎如出一辙,非常有内涵,喜欢家具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1980年前后,百废待兴,收藏也无从谈起,王增从合客做起,看谁有要买的,谁有要卖的,两边说合。那时候收藏几乎没有市场,这行业在别人眼里也算不务正业,有一段时期叫投机倒把,还有一段叫倒卖文物。
到1985年脱离师傅,他靠自己卖菜、做小买卖来支撑着收藏。当时,北京委托商店内有一些“文革”期间抄来无主的老旧家具售卖。1987年在北新桥的委托商店,他看中一套硬木雕花的4件柜,要价230元。当年家家时兴打组合柜,一套要花300元。王增和母亲央求,这个比组合柜便宜,准备拿出自己的积蓄和一部分家里的存款买一个4件柜,但被拒绝了多次。老人家经历了“文革”,怕买文物再次受到牵连。多次央求家里后,最终他到商店买了这4件柜,结果,在门口和三轮车夫讨价还价中,因为一块钱讲不妥,老人生气又将柜子退回去了。就是这个4件柜,现在保守估算也值800万。
在人们对收藏品几乎一无所知情况下,失之交臂的事情并不少见。“文革”时期,王增上小学,母亲领着他在地安门信托商行买一个钢笼子(水舀子),商店3毛钱不卖,非要5毛钱再给搭一个将军罐。这个将军罐一直放在家里盛槽子糕,使用了多年,期间盖子不小心被摔坏就给扔了。直到长大入了这行他才知道,原来自己身边的就是个宝贝将军罐是康熙时期的翠毛蓝,价值40万,就算是少了个盖子,也能值20万。
康熙时期的小罐少了盖子还能有点价值,但他另一个藏品因为少了盖子却一直“砸”手里了。1998年他在报国寺卖小古玩,其中有一个西游记的状罐。这天来了一家买家,王增一看,这不是六小龄童吗?六小龄童喜欢收藏所有跟猴戏有关的古玩,看见这个状罐眼睛一亮,真好!罐子上有牵着白龙马的沙僧,神态生动的八戒和披着袈裟的唐僧,但是再仔细瞧瞧,最关键的孙悟空哪里去了?原来,这个罐子的盖子缺失了,而盖子上正是腾云驾雾的孙大圣。现在这个罐子还在家里放着无法出手。
能挑出毛病这个东西就能买了
全民收藏热要从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开始,按照当年规定,公民合法持有的文物可以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这使得全民收藏意识快速提高,民间收藏交易量加大。据统计,国内收藏爱好者2005年已达7000万,2007年增至9000万,现在已经突破一亿人了。
收藏热了,很多街坊邻居遛弯时就拉着王增看东西,也有人打电话咨询家里的物件。从一些咨询电话所报出物品的尺寸上,王增就能判断出真假。为什么?古代用的计量单位是尺,按现代公分计算出可丁可卯的尺寸肯定不对。
“买东西除了要用眼睛,还要用心、用知识去判断,切忌听卖家讲一个悲惨的故事。”王增说,古玩行水深,很多人并不能马上摸着门道,这要靠经验的积累。
一次,许多爱好者围着一件家具问他,蒙上眼睛摸家具能辨别出新旧来吗?这对王增也毫无难度。其中的奥秘很简单,就像窗户纸一样,捅破了谁都能知道。古玩行其实考验的是观察力,王增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公交站边上的树,树皮都不扎人,这是为什么?因为很多人倚靠,树皮已经光滑了。这个凭手感就能知道,如果家具的细节部分还有剌手的感觉,年代就不深。这就是平时的观察和思考用到了鉴定上。
“买家具很多人看优点,其实应该挑毛病,能挑出毛病这个东西就能买了。”王增说,在买东西上,很多人只会看优点,许多恶意差帮的物件就被搭着给卖了。过去的物件有一些失群了,或者有缺损,配上新的还能用,这不算毛病。但是有造假者将3把椅子拆开,用旧零件添新配成4把,导致哪把椅子零件都有新有旧,不留神看不出来,这就是恶意差帮。懂行的人会从榫卯结构上加以辨别。
在他的顾客里,有些人是真喜欢古典家具而且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但只要看见喜欢的就买。这也是收藏里的忌讳。真正的藏家,只关注特定品类特定时期的东西,收的很精。
“古董永远是在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兴盛,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很多中国的古董都被老外买走,流失到海外。现在一些文玩字画又从海外回流,只有古典家具因为海外价格太高一直没有回流。不过以后这块肯定会回流的,这是趋势。可以想象如果和美元看齐,现在家具至少还能涨6倍。和欧元看齐,至少涨8至10倍。”王增说,只要看好中国经济发展,未来收藏就是一个大盛世。
民国红木家具是价格洼地
“清晚期到民国的家具价格还没有起来,清朝家具没有了,民国家具就会起来了。”对于刚刚入手收藏的人,王增建议看看民国时期的老家具,现在还是个价格洼地。
在他的仓库里,4把做工精美的民国的红木椅子,价格在1.7万左右。这样规格新做的红木椅子在2.2万,新工费用高体现在人工成本里。而老椅子有将近80年到100年历史,还能使用,论文化价值也更胜一筹。这样的东西经常能从百姓家里收到,仓库里还有一张花梨木的雕花床,是一个老大爷送过来的。老人岁数大了,这张老床上下不方便,就准备卖了。过去的罗汉架子床是千工床,一做就是三年,光床板子就拉了一车。这张床2万元起拍,老大爷实在不想拉回去,表示还能再便宜点起。不过,这个价格再低就连拍卖行也看不过去。
随着这几年百姓手中可流动的现金增多,老物件的逐渐匮乏,红木价格也出现了稳步上涨,保守估算也有每年15%至20%。如稀罕的海黄和越黄,一年30%的涨幅也有。
不过,海黄和越黄高涨的价格似乎偏离了百姓收藏可承受的范围,王增还是建议百姓收藏入手最好从真正的红木开始,比如红酸枝。
酸枝跟大红酸枝是两个概念,真正大红酸枝是指老挝红酸枝,这个价格还没有起来,老百姓还可以接受。不久前,老挝红酸枝已经被控制出口,势必要导致木材的断档,会推高价格。这两年也是购买红酸枝最好的时期。现在,市场上新活儿的酸枝方桌一张在1.5万至1.8万之间,大红酸枝的在2.5万至4万之间。 不过,业内建议收藏如有条件还是要收老家具,老红木酸枝现在也是一个洼地。民国时期,不管是红木还是黄花梨都是一个价格,有时红木还高于黄花梨的价格。到了“文革”时期,红木和酸枝也还是一个价格。真正出现价格差距是在改革开放初期。1983年王世襄出了一本《明式家具珍赏》,一下子火了,当时书里讲的是黄花梨和紫檀,从此,这两样家具的价格就抬起来了。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红木和黄花梨就差一两倍。2006年到现在黄花梨暴涨到天价,目前黄花梨和红木相差10倍至20倍不等。而随着黄花梨增长,红木的价格肯定也会涨,这块是值得人们关注的洼地。
【编辑: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