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钧作品
当前中国画创作百花齐放,日益出新,呈现出史无前例的繁荣景象,各种绘画作品整日充数于各报刊杂志以及新闻媒体,大小画展也层出不穷。这其中马虎浮躁逸笔草草不能深入探究传统,抑或一味追求时风花哨敷衍的作品见得太多。然而,最近读到的南京书画院著名山水画家曹钧先生的作品却使我眼前顿觉一亮。
曹钧先生出生于一个丹青世家,这是一个文化气氛非常浓厚的家庭,在这样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曹钧,自小便受到一般孩子无法比拟的良好的艺术熏陶。他可以经常拜读家中所藏的大师级的绘画作品,他曾亲眼目睹过许多当代大师的作画过程,以及父亲的耳提命面,使得他很早就认准了学习传统,精研传统,走出传统这个真谛。因而避免了盲目摸索或左右于时尚世风而带来的弊端。
江苏这个地方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中国画水平很高,尤其是在山水画领域更是大家辈出。这样的艺术环境对于后生来说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所谓幸运是指这里的后辈们有更多的机会登堂入室得到大师的口传手授,较快地掌握一种画法、一种规模,而无野狐禅之忧;说不幸,是因为有很多人从学画的第一天起学的便是这些当代名家的画法,并把他们的画法奉为法典,一生陶醉其间不能自拔。而曹钧先生的认知能力显然高出俦辈,在他学画之初即是从临摹龚贤、石涛、渐江、石溪等大家的作品入门的,进而又是沈石田、仇英,以至元代大家倪云林、王蒙、黄公望的作品。他当时的临摹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用功之深可见一斑。宋画的意境之高令曹钧推崇不以。上千年的历史沉积让它们透出典雅庄重,退去烟尘,留下的是精神。可以说宋画是宋人和历史共同创造的,之所以有如此生命力是因为它妙造自然,精丽典雅,意境深邃,一笔不苟,这种美妙的结合天衣无缝,了无造作的痕迹。曹钧先生投入了全部精力于北宋山水画的研究,苦行僧般地整日闭户不出。对范宽、董源、巨然、郭熙等北宋大家的绘画悉心揣摩,于上述四家中尤其推崇范宽、郭熙两家。他喜欢范宽的笔力老健,那特有的“点子皴”所表现出来的山石的质感,山势正面折落,群峰列岫的布局,以及雄强险峻的气势。喜欢郭熙厚重的山势,含蓄空灵的笔性,超迈尘俗的境界,以及画中所表现出的神完意足一笔不苟的神态。
这种对古代经典的揣摩和参悟过程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修成正果,形成了一套既有传统血脉又有自己风格面貌的表现形式。
曹钧先生的创作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追法古人却不泥古,其作品有着独特的极具个性化的笔墨语言。展读曹钧作品,首先吸引观者的是他绘画所表达出的意境之美。清幽高古、纯净得不染尘嚣之气,观之令人悦目清心,大有超凡脱俗之感。他的作品既有北方山水的浑厚,又不失南方的灵秀圆润,禅机妙现。
笔者还拜读过曹钧先生早年的创作,记得他善于运用墨彩,一层层的山与树,是一层层的墨的组合,用墨用彩之繁复,画得雄伟恢弘、层次第进,苍茫而有气魄。可以见得那时他对古人用笔用墨的技巧已经烂熟于胸了。
经年累月,厚积薄发,曹钧先生于今的山水画作品格调高雅清新,意境悠远,入古出新,纤尘不染。令许多行家看后啧啧称赞,叹其功力之深,品位之高,修为之好。笔者可以负责地说,在当代画坛,在当代细笔写意山水画中,曹钧的作品绝对算的上上乘之作,罕有伦比。
曹钧先生的绘画立意于宋人画境,揉合了明清笔墨传统。他在相对统一、轻柔淡雅的灰调中求得差别变化。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他以丰富的淡墨画出江山大地的辽阔和烟云远近的空气感。烟林清旷、毫端颖脱、墨法精微。他始终将画面控制在一种若隐若现的灰调中。这倒不是因为画家遵循“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的创作原则的结果,而是在追求一种历史感,其中也透出画家的自信与心气,他的创作应是可以放入历史长河去比试、考验的。他始终一遍一遍地以淡墨积墨、皴擦,控制着整幅作品的基调,积墨厚重却不腻,墨色层层叠加而不灰,其传统功力可见一斑,同时,让观者不得不被画家的艺术境界所感染:画家始终在追求一种有控制的张力。传统审美经验在其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含蓄而坚定,洒脱而沉稳。小小尺幅让观者看到的却是千山万壑,气势恢弘却色调优雅,气韵生动、意境悠远。
他以多变的皴法表现出山石的坚实质感和丰富的岩石肌理,达到“写山真骨、与山传神”的境地,同时结合泼墨使画面灵动颖脱、秀润清幽。虚幻迷漓的淡山远云,苍茫繁复的山林树丛,点染勾皴,见笔见墨。灵动丰富的笔墨表现,内敛而不僵硬,宁静却包含张力。使他的画观静而耐读,中国传统绘画功力和现代审美意识跃然纸上。画面饱满而不杂乱,空灵而不空洞,给人一种由内而外的视觉享受。可以看出,曹钧先生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外在形式给人造成的视觉冲击,而是力求通过对山石云树变化的细微刻画,体现中国山水画的悠远意境及深邃内涵。“对景造意、妙与神会”,建立了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曹钧先生的山水画创作过程非常独到。迥别于他人,也不同于古人。看似精致典雅的画面,下笔之初居然是用斗笔蘸墨用泼墨的方法一蹴而就的,而后对这瞬间形成的自然墨象加以揣摩构思,精心勾勒,再用淡墨积墨的方法层层叠叠往上加,笔触十分的细致绵密。他的画,墨线交融,即使勾了线最终在无数遍的积墨过后也要被覆盖,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细笔没骨山水画法,独一家的画法。这种画法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可以随墨象而赋形,得到自然幻化的效果,绝对不会产生雷同。而反复地用淡墨积墨使得更为纷繁复杂的层次表现成为可能,自然界千变万化的山石肌理在这样的画法下被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从技法角度来看难度确实很大,也太需要画家的耐心和耐力了。
有行家评论曹钧先生的画不象出自俗人之手,很有一些禅意,似乎在他那迷朦幻化,云山雾照的背后总能让人读出一点玄机。为此,我特意求证过曹钧先生,他说他从来不去刻意追求什么禅意,一切均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我想,曹钧先生信仰佛教有年,长期的佛教信仰洗尽了他心中的凡尘,加之早年对明末高僧绘画的研习所打上的烙印,而宋代绘画里所反映出的空朦幽静之气本身就有着天然的禅味,故而,曹钧先生的作品里透出浓浓禅意就毫不奇怪了。
曹钧先生对作画前的心境调整很是讲究。动笔之前,必焚香宴坐,沏上一壶工夫茶,待心中杂念消尽才开始下笔。他说,创作前的状态调整非常关键,调整不好无从下笔,而创作的最佳状态应该有一种心境所至、妙不自寻的感觉。可见,曹钧先生是把绘画当作一件很神圣的事来做的。
三十年的艺术追求令曹钧先生的创作达到今天的高度,他正以其极具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完善着中国当代山水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