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当天,中华艺术宫为孩子们精心策划了一场艺术盛宴。来自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院的著名艺术家以及中华艺术宫的专家们,牵着孩子们的小手,带着他们徜徉于艺术殿堂,回答他们幼稚但有趣的问题。主办方表示,活动旨在关心儿童成长,关注儿童教育,培养儿童美术兴趣,加强儿童美育素养。
看了这样的报道,我不禁由衷拍手叫好,艺术教育“从娃娃抓起”太有必要了。可是,转念一想,这样的活动能不能不只是在“六一”这一天呢?能不能扩展到各类美术馆、艺术馆,甚至博物馆、科技馆呢?好像倒是有很多中小学校常把春游、秋游活动设计成参观美术馆、艺术馆之类,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把参观美术馆、艺术馆当成了春游、秋游,结果是在我们的一些重要场馆里,常看到成群的孩子奔跑、打闹,既影响别人,又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前不久在埃及的“到此一游”更是在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相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类似场馆中,随处可见的却是面对展品,仔细观察、静静思考、随手记录的孩子们。
再回到艺术教育话题上。如果说孩子们在学前被家长带领出入各个学习班,或绘画、或舞蹈、或弹琴、或唱歌,也算是艺术教育的话,那么我们孩子的艺术教育开展得不能说不早。可是,有多少是孩子们真正的兴趣呢?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对艺术的热爱呢?有多少是被家长催逼着走进教室的呢?效果又怎么样呢?从学习目的上看,很大一部分最终不过是为升学竞争加点砝码而已。社会上名目繁多的培训班、五花八门的考级考证即是证明,最后常常演变成为孩子的又一个学习负担。更糟糕的是,升学成功之后,由于艺术教育无法帮孩子提高考试分数,在精明的家长和功利的学校眼中,艺术课彻彻底底被当成“副科”,或干脆从课表上“隐形”,孩子通过多年辛辛苦苦练习而获得的艺术特长、兴趣爱好也因学业紧张而荒废。多可惜呀!难道艺术素养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吗?难道艺术修养、审美素质不是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重要元素吗?
当然,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艺术教育只是培养艺术修养、提升审美素质的途径之一,属于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罢了。陶渊明就有一张著名的无弦琴,兴致来时,由于琴上无弦,只是在琴上来回比划几下,可不是为了考级或升学什么的。我们需要好好思考:应该让孩子从艺术教育中得到什么?孩子对与考试考级捆绑的艺术教育有多大的兴趣?艺术教育的形式如何更加丰富多彩?
其实,上海的艺术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除各种著名的场馆外,近几年来沪上举办的各种展览也有很多,那里有大量鲜活的艺术教育素材。中华艺术宫的做法实属明智之举,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不要怕孩子看不懂,常带孩子们走近艺术,让孩子们接受艺术的熏陶,这样的艺术教育才是自由的,才不会成为孩子们新的学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