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锁定在世艺术家作品,却“避开”古玩、古董等文物,民间收藏鉴定难似乎并没有得到缓解。
5月底,北京市文化局批准了5家单位成为北京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这一举措让多年来呼吁建立第三方鉴定机构的愿望得以初步实现。然而,这批试点单位的权威性、鉴定范围等让不少人觉得暂时还解决不了众多收藏者鉴定难的难题。
千呼万唤始出来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举动是去年年底文化部宣布将起草《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的延续。今年3月,文化部在杭州召开了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会议,5月下旬出台的《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和陕西五个省(市)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
众所周知,鉴定难一直是困扰收藏界的“顽疾”。尤其是近年大量赝品充斥市场,鉴定机构鱼龙混杂,鉴定专家良莠不齐,更让业内人士一直呼吁尽快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建立公开透明的艺术品第三方鉴定机构。此次5家北京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的出炉,让第三方鉴定机构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中国文联部级课题研究课题组秘书长陈裕亮对此认为,政府指定艺术品鉴定机构,首先解决了政府、执法机构的鉴定估价需求。而此举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建立市场秩序、规范艺术品交易,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证和法律的依据。北京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季涛则认为,此举对当今艺术品市场的鉴定评估工作将会起到一定的规范、引导作用。
为什么是这5家
虽然业界对于北京市文化局批准5家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的举措给予肯定,但“为什么是这5家”的疑问却萦绕在不少人的心头。在他们看来,在这5家试点单位中,除了雅昌公司与《中国书画》杂志社与艺术品有关联之外,其余三家都与艺术品有点“不搭”。
据了解,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北京公司主要承担的是对外贸易中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与仲裁。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是一家版权交易平台。中传华彩则主要从事文化会展、演出经纪、艺术品授权、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咨询等业务。
这种“不搭”让北京书画收藏家刘先生感同身受。他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艺术品的特殊性要求鉴定机构必须具备专业性——专业的鉴定团队、专业的制度规范。当他看到这份名单时,与原先想像中的传统机构有所不同,这里没有民间一些艺术品鉴定机构的影子。“中检北京、中传华彩与东方雍和,乍一听名字就觉得拗口、生涩,他们与书画有啥关系?他们的鉴定优势在哪里?他们是如何入选的?”与刘先生有同样疑惑的还有天津收藏者王毅,他说道:“中检的CCIC标识一般出现在汽车、电子产品上面,他们现在居然要鉴定艺术品了。按照这个逻辑,不少生产企业是不是也能鉴定艺术品?”
为什么是这5家?北京市文化局一位工作人员透露:“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的认定是单位主动申请和文化局评定审批的共同结果。目前一切都处于试点阶段,至于怎么鉴定,各单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程序,待时机成熟后,会对公众与媒体有个交代。”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相关部门想通过确立艺术品鉴定试点机构来规范市场的初衷是好的,但艺术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鉴定也没有绝对标准,如果这几家鉴定试点单位只是寄希望于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就来为艺术品验明正身,可能会给自己背上了一个包袱——谁来鉴定这些鉴定机构,并且其鉴定的可靠性也将大打折扣。
艺术家鉴定靠谱吗
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雅昌公司与东方雍和开展的业务来看,他们在鉴定上都采取了“艺术家鉴定”这一方式。
雅昌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该公司基本不会对古玩进行鉴定,只对在世艺术家作品进行鉴证备案。目前公司已经签约了何家英、任重等数位艺术家,启动了当代艺术家对其作品的鉴定与认证工作。东方雍和董事长殷秩松也对媒体表示,他们只对艺术品进行鉴定证书等原始“身份证”的鉴别,而不是真假、年代、作者的鉴定。目前他们只鉴定与公司签约的苏新平和陈琦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据了解,其他3家公司正在抓紧制定相关流程,暂不接受艺术品鉴定业务。
艺术家鉴定靠谱吗?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种艺术家本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行为,使得政府认可的独立公正的第三方鉴定行为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让艺术家鉴定自己的作品固然是一种相对保险的办法,但是在当前这个缺少行业规范和道德松懈的浮躁社会里,艺术家出于种种考虑“指鹿为马”、“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事例并不在少数。而且即便艺术家本人明确认定作品是假,一些交易机构也会视而不见,继续交易。他还说道:“一家鉴定机构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一定是经过市场长期检验的,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国家的法律层面、行业的自律层面、鉴定专家的职业道德与业务水准,还有运行过程中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所以鉴定单位如果仅仅依靠艺术家本人进行鉴定,难免会授人以柄。”上海书画收藏家颜明则认为,官方认定的行为本身也是有瑕疵的。在一个市场化的环境中,不通过制度的规范而仅仅只依靠艺术家本人的道德素养,是站不住脚的。
另外,只对艺术品进行鉴定证书等原始“身份证”的鉴别,这一点也被业内人士认为与鉴定机构的初衷不符。引起争议的还有鉴定的收费标准。据了解,鉴定认证活动的收费并不低,每一幅作品要六七千元。有关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这些费用与作品本身的价值是无法比拟的。颜明却认为鉴定费用“太高”,在他看来,艺术家应该无偿地为收藏者鉴定自己的作品,毫无功利地从维护市场正常发展的角度去做一些实际工作,而不是借此来分一杯羹。
远水解不了近渴
“为什么只鉴定当代艺术品?古代、近现代艺术品鉴定怎么办?”这是5家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出炉后,业界最大的困惑。
目前,雅昌和东方雍和两家公司的鉴定范围只包括当代在世书画家的作品。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现在对当代艺术家作品进行鉴证备案,会对今后的艺术品市场规范起到一定作用,但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也有藏家认为,对当代艺术品进行鉴定,本身意义并不大。因为当代艺术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本来就有限,而且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不同利益群体都在其中进行炒作,以求获利。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大名头、高价钱的艺术品是不是值得收藏,在历史上是否能够流传下去还很难说。“在这种情况下就急急忙忙地全球征集、鉴定认证似乎于现实无补”。
正如上述藏家所说,在收藏领域,收藏当代艺术家作品的人群比起古代、近现代书画、古玩艺术品而言要少得多。北京书画收藏家刘先生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自己收藏近现代书画十余年,这些年也陆陆续续买了一点当代书画。两相比较,当代书画因为画家在世、年代较近而容易鉴定,“其实最难鉴定的还是古代和近现代书画,因为这部分的市场价格越来越高,所以造假也越来越多”。
长期以来,古代及近现代书画、瓷杂、玉器等文物艺术品都是民间收藏的主流,而这些领域也成为造假的重灾区。曾有媒体调查报道,河北峰峰仿磁州窑,河南洛阳南石山仿唐三彩、禹县仿钧瓷,安徽蚌埠仿古玉……这些地方都形成了极为兴旺的造假产业。而在书画方面,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等都有大量赝品存世。正因为如此,对于收藏爱好者而言,寻求一家公开、透明且专业的鉴定机构,为自己手中的藏品把关,就成为了十分迫切的需求。
但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当前民间各类鉴定机构和鉴定专家多如牛毛,且鱼龙混杂。他们大多以营利为目的,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与规范。有些鉴定机构、专家只要你给钱,就能指鹿为马,卖鉴定证书,这也导致了“全才专家”、鉴定证书满天飞的乱象。所以,业界对于建立第三方鉴定机构的呼声一直很高。然而,这次推出的5家艺术品鉴定机构试点单位“避开”古代及近现代文物艺术品鉴定,令不少人感到有些遗憾。在他们看来,民间最大的鉴定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多年来困扰收藏界的最大难题依然存在。
对此,吴少华认为,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是空白的,现在试点也好,摸索也罢,不在法律法规层面上来解决的话,光靠上级主管部门认定一些鉴定机构,艺术品市场中的现实问题依然是得不到解决的。“艺术品发展到今天,鉴定本身就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如果我们现在还只是把目光停留在简单的辨别真伪和市场价格上,那么政府主管部门和鉴定机构以后的路都会越走越窄”。
还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显然,目前对于怎么管这一点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以才会出现政府批准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不为大众所认同的尴尬。另外,政府有关部门应切记防止用行政的手段建立社会的鉴定体系,艺术品第三方鉴定是建立在社会鉴定的框架下,而不是政府能够任命了的。鉴定机构的服务是否被认同,需要时间与实践的检验,需要符合市场的规律。而建立真正能为广大收藏者服务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仍然迫在眉睫。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