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梅生:为拍卖行创建网拍平台
罗梅是《亚洲艺术史》(Asian Art: Including the Arts of Islam)的作者,是王世襄《明清家具鉴赏》(Connoisseurship of Chinese furniture)和田家青《清代家具集珍》(Classic Chinese Furniture of the Qing Dynasty)这两本中国家具扛鼎之作的英文译者。他作为亚洲艺术品鉴定专家参与美国古董路演电视节目(Antiques Roadshow) 的录制至今已有17年。他在苏富比纽约总部工作长达24年,历任中国艺术部及苏富比在线交易的高管。2003年离开苏富比后,罗梅生先生创办了自己的古董艺术交易网站iGavel Auctions。
记者 (HB): 梅生先生,听说您在非常小的时候就接触了古董生意。是什么吸引您进入这个行业的呢?
Lark Mason (LM): 我从小就喜欢古董其实是源于对物件所联系的历史的兴趣,通过这些物件,历史并不只是书本上枯燥的年份和事件的堆砌,而更真实和可以触摸。发掘这些早已存在的物件其背后的故事,使我兴致盎然。我常常想知道为什么这件东西要被创造出来,它是如何被使用的,为什么它又可以留存到现在,为什么一些并没有实际用途的东西却有价值。物件是联系我们这代人和过去的纽带,他们的代代相传让我们更了解历史也更了解当下的我们。物件也见证着工匠技艺的变迁,而这更成为了后人鉴别和断代时参考的准则。
HB: 您最为大家所熟知的鉴定领域是亚洲艺术和亚洲古董,尤其是中国。这一直是您最关注的方向吗?从什么时候开始主要做这方面的研究的?
LM: 其实我最早的兴趣并不是亚洲或中国,而是军事收藏品、刀剑还有古籍。念大学的时候,因为自己开了一家小古董行经营美国乡村和英国18世纪的家具和室内装饰,我的兴趣也慢慢向这些方向转变。古董行经营了一年之后我觉得还需要拓展自己的视野,这也直接促成了后来申请伦敦苏富比的培训项目并在1978-1979年完成了培训。而我对中国艺术的兴趣也就从那时候开始的。我还记得最初接触中国艺术是在大英博物馆,我痴迷于明代早期瓷器的精美质地和造型。而此之后,我近乎沉迷在大卫德基金会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 的藏品中,记忆犹新的是那些宋代的瓷器,虽历经历史的沧桑却如八百年前刚出窑时一样的崭新状态。我刚进苏富比纽约工作的时候接触了各种门类的艺术,最后还是选择了中国艺术部门,在那里一直工作到了2003年。
罗梅生与王世襄
HB: 您曾经和王世襄先生合作翻译了他的《明清家具鉴赏》。能跟我们聊聊这段经历吗?您对王老和当时北京的印象如何?
LM: 相较于现在,八十年代后期的北京和二战前期有着更多的共同点。地产开发的大潮还没有开始,在北京仍然能看到许多明清建筑。每天我都会骑自行车穿梭于城市的不同角落。我通常早上9点左右到达王老所居住的四合院,然后我们面对面坐在一个紫檀画案的两边开始工作。房间的一边是敞开的窗户可以看见四合院中错落的植物和芭蕉树,另一边堆满了书和王老养的蛐蛐。我们一起工作了六个月。每天中午我会回到自己的宿舍用餐并整理笔记,大约下午3点的时候我再骑车回王老的四合院,继续工作3小时,然后他和夫人经常会邀请我共进晚餐。王老厨艺精湛,也很热衷于分享从前皇家御用的食谱。那时候的北京除了在几家外国酒店的附近,街上几乎都看不见汽车。上下班高峰期街上满是人,但是晚上8点以后街面就全空了。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听见成群的鸽子从头顶飞过的声音,带着它们身上绑着的鸽哨的声响。那种感觉很奇妙。那个时代的北京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我深感荣幸拥有这段经历。
HB: 在美国古董路演节目担任了17年的亚洲艺术品鉴定专家,我相信您一定遇到过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跟我们分享其中令您记忆犹新的吗?
LM: 最令人记忆犹新的其实往往不是被估价最高的那些。我还记得在这档电视节目仍然非常早期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在美国南部的小城做节目。那时候鉴宝节目还没有像今天这么火热,大家也不用买票就能进来估价,观众也没有很多。那一天,一位三十几岁的男子拿着刚从旧货摊为他妻子生日或者他们结婚纪念日买的一个玉制的花瓶出现了,他本来打算去花店买束鲜花装到这个瓶子里,但在路上发现古董路演到了他们的城市,于是就心血来潮排进了队伍里想看看到底刚买的这个玉瓶有什么来头。我不记得具体他花了多少钱买这个花瓶,可能不到20美金。我告诉他那是中国清朝晚期的玉瓶,价值应该是他买价的20倍左右。我觉得人生总是充满了巧合,在那么多次逛旧货摊的行程里,他偏偏就挑中了那一天我们正好去当地做节目,如果他在其他任何一天买了这件东西,他可能一被子也不会知道这件特殊礼物的价值。
HB: 2003年,您离开了工作24年的苏富比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iGavelauctions.com. 能谈谈为什么只做在线拍卖?iGavel和其他一些网络拍卖平台有什么不同吗?您对在线艺术市场的未来发展有什么考量吗?
LM: 我其实有两家公司。iGavel是一个提供给合作拍卖行使用的网络拍卖平台。除此之外,我还有家自己的拍卖公司叫Lark Mason Associates,我们也使用iGavel这个平台来组织在线拍卖。Lark Mason Associates主要的重心是亚洲艺术。iGavel与其他平台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全部的竞拍都在线进行。我们公开所有拍品的底价(Reserve price) 信息,每场拍卖通常开放两周进行竞拍,我们尽可能地提供给竞拍者最详尽的信息包括拍品状况报告和大量清晰的图片。我们也常常在纽约的画廊空间进行预展,所以也能满足竞拍者看实物的需求。通常对于场内和网络竞拍同时进行的拍卖,网络用户容易处于竞拍上的略势,所以我们希望做到的是提供大家一个同等的竞拍平台,我们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个人买家参与到竞拍中。
罗梅生:为拍卖行创建网拍平台
HB: 我注意到最近苏富比在欧洲市场的高管乔治•贝利 (George Bailey) 先生也开办了自己在线拍卖公司, The Auction Room。他在采访中表示The Auction Room主要针对的是艺术中端市场。这也是iGavel目标针对的市场吗?您认为这块的市场潜能如何?
LM: 乔治和我都明白艺术市场中最被忽视的其实是中端市场。但对公司而言这也是最难获利的一块。拍卖市场的划分按价格像金字塔一样排部,最顶端是一个尖儿,全球只有少部分的买家竞争最稀有的艺术品。金字塔的最下面受众面最广泛,包括了世界各个角落每天都在进行的地方拍卖。不同于这最高层和最低层,中端市场其实又有全球的视野,也有相当数量的受众群。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以一种相对成本较低可持久发展的方式服务这群全球客户。传统邮寄图录的方式显然不可取,因此运用网络似乎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中端拍卖市场的挑战就是如何在面向广泛的客户群的同时将交易和售后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使得拍卖行可以维持运作,拍品委托人可以得到更高的回报,买家也可以减少运输等额外的花费。我们和乔治一样针对的是中端市场,因为我们认为这一块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拓展并带给拍卖行业的是一群可能在传统方式下未必会参与拍卖的人们。
HB: 您曾经建议亚洲收藏家要多去发现新的或被大家忽略的收藏领域。最近有这样的领域引起您的注意吗?
LM: 亚洲艺术市场尤其中国是相当有生机的。崛起的经济成就了越来越多的新贵们愿意用他们的财富购买有文化共鸣的艺术品。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购买艺术品或古董,但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都会有一部分人这么做。不过鉴于亚洲的人口基数,就算这个比例很小也会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进入艺术市场。中国在亚洲国家里情况又很特殊,因为他一直有一个源远流长的艺术创作和工艺制造历史,使他流传下来了非常多的文化遗产,再加上人数的众多和文人收藏的传统导致了各个新领域的收藏蓬勃发展。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比较感兴趣木制的东西,这并不是一个新的领域了,但中国人或者别的文化中人们日常使用的小件物品很吸引我。
HB: 平时您都有什么业余活动?自己也收藏艺术品吗?
LM: 我并不自诩为是一个收藏家,但因为从事这个行业,所以这些年来和我妻子一块儿也有幸购买了一些不错的艺术品。我们喜欢和别人分享欣赏这些物品的喜悦,也很热衷于思考这些物件的来龙去脉,为什么他们被制造出来,当时的工匠在制造的过程中又碰到了哪些困难。平时闲暇的时候,我们喜欢园艺和旅行,并且也参与了很多社区教会的活动。我们喜欢在家里招待朋友,我们定期也会帮助大学生们,免费留宿那些来纽约非盈利机构工作的学生们。我们很愿意和学生们交谈,看着二三十个大学生们卷着睡袋睡满客厅和餐厅是个相当温馨的体验。每年暑期我会跟着古董路演节目去美国各地,这也给 我们了一个旅行和与各地朋友叙旧的机会。我们常常会尽量避开热闹的旅游景点而去找些别致而有历史意义的旅店居住。
【编辑: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