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玉在儒释道中的体现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李东 2013-07-24

在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玉藻》),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君子又如何“比德于玉”呢?孔子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礼记聘义》)这段话从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一共11个方面对玉的道德内涵做了分析,它代表了古人对于玉的认识和看法,不仅强调了玉的外在美,而且其内涵也是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

人有五指,与五德相合。人为天地间的精灵,修为有成可通灵于天,人思于脑而达于手。脑位于首,首手相通,首为本,手为末,首决定思考力,手完成执行力。佩玉以修德,修德在修心,修心必修身,修心为内,修身为外,修心为本,修身为末,欲修心必先修身。关照自身的事情多靠手来完成,关照在国学中的意义在于养心、修心。思考用脑,以判断是非,明是非决定思想,思想决定境界。手为心所用,得失取舍定于心,心可得满足,欲望可获收养,手中之物受心所使而动,手动也即心动。物欲上的得与德相悖,用心爱物会滋长对物欲的贪求。

玉之为物,得天地之精,具五德之美,为天人合一之灵。撷日精月华之灵玉,可以为万物,不仅以其为山石、草木、器皿,更应承载道德、精神。地现美玉于人间,我辈琢玉人有幸得之,为天谓我辈曰得,玉之德也。我们如果可以读懂这个密码,则可称王了,因为王字佩一点为玉,由此其玉佩可当之无愧了。

人之初性本善,人以五德之手指,把玩具五德之玉,品玉之美,爱玉之德,敬玉之道,通过玉这一载体通达大道于天。蕴涵丰富文化精神内涵的玉作会聚天地灵气于其中,不饰雕琢的璞玉也不失其能量,但为追求世俗好恶,追逐市场风向的世俗化产品,因制作者的初衷少德,玉之德也将随之离散。

爱玉为物,敬玉为德。爱玉者贵玉之价,敬玉者修玉之德。爱玉者好好玉不好不好之玉,敬玉者以玉为师,修己达人,不嫌玉瑕。玉聚天地之灵气,蕴自然之大智慧,人之智慧需要修行,人之觉需要顿悟,在思想精神的层面上,玉可谓引领修行之圣品。

蕴涵丰富文化精神内涵的玉雕作品,是设计者心力的结晶,被赋予生命之源,具有生发的能量。五指虽位于身形之末,却与心脑相通,以身之五指摩挲玉之五德,修己之心,儒家修德也矣。“古人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礼记玉藻》)意思是君子出入进退俯仰之间,玉佩都会发出声音,因此“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作者系中国玉雕艺术大师)

 【相关链接】

玉器收藏:三步鉴古玉

伪古玉鉴定:模仿出土生坑玉器

【编辑:江兵】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