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王小慧:我的一生是场“行为艺术”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张星 2013-08-14

书中以“新媒体艺术与世博会”、“一万个人的行为艺术”、“在雕塑中超越自我”、“无边界的自由”、“九生”、“破碎的月亮”、“我的纳米摄影”“艺术与哲学的对话”等章节,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与以往单纯的摄影家不同的全新的跨界艺术家王小慧。在该书与读者见面之际,本报记者对她进行了独家专访。

记者:我知道你这些年做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艺术活动,但具体到跨界艺术这个概念,你是怎么理解的?

王小慧:我们说的跨界艺术应该是跨学科、跨领域甚至跨文化的新成果。“跨界”这两个字很形象,“跨界”是动词,是“正在进行”时。跨界是跨越边界或脚踩两只船,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或者是在转换的过程中。它是探索的过程,产生的应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会与多少年来人们已经熟悉了的视觉听觉经验不一样,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力,给人意外惊喜,这其实也是原有的评价体系无法规范的,这给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舞台。

记者:做跨界艺术改变了艺术是单个人的行为,需要与团队合作,对吗?

王小慧:跨界艺术实验像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进行团队操作,还需要社会支持,比传统的、单一的艺术家创作难度更大,成功率更小。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愿别人叫我摄影家,更愿意让人称作艺术家,确切点说是“跨界艺术家”。因为我不仅拍照片,还拍电影、写剧本、做雕塑、做装置、做影像、做设计、做行为艺术和新媒体艺术,我还做许多大型艺术或文化活动。此外,我还写书。

记者:你在书中说,跨界是你的基因,为什么这么说?

王小慧:小时候很多人都说我的才华全面,数理化不错,又爱好文艺,学音乐、舞蹈,自己作曲又画画。业余爱好更多:缝制衣服、烹调,还帮妈妈修家里的旧家具。当时因为父母离异,妈妈一个人生活,而爸爸“文革”时在工厂里下放劳动,主要的工作是帮别人修理旧家具,所以他也给家里做了好多家具,我常常给他当小工,这也让我掌握了一些小手艺。这些早年的经历对我后来的跨界创作应当是有帮助的。

记者:看过你许多珍贵的摄影作品,感觉摄影早已成为你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命方式,为什么?


王小慧:我觉得我这个人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一场行为艺术。比如我长期随时在拍摄,如果我一辈子坚持做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很长久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行为艺术。这个艺术并非是为了什么公开展览或者发表的,很多录像带或照片可能就永远放在那里不去动它,对我而言这个过程本身是更重要的。当然,所有这些东西只有在整体关照的前提下才有意义。所以我觉得我的作品可以说是在更加彻底意义上的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不是仅仅做给别人看的,是一个艺术家的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

记者:能举个例子吗?

王小慧:比如,2005年我父亲住院,医院下了病危通知。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去医院探望,每次都会从进医院大门那一刻起开始拍录像,同时录下我的画外音,说出我当时的心境。父亲住在16层,我会拍电梯里的景象,那些在走廊里的病人,那些探病的访客,一直拍到我父亲住的房间。很多天他是在昏迷状态,我也会不断拍下他的样子并且写日记。也许在旁人看来这些镜头是重复的、毫无意思的,但对我来说却是我每一天心情的真实写照。

记者:都说艺术家靠痛苦滋养灵魂,是不是那场车祸造就了你的艺术,如果没有经历这么多灾难,你还会成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吗?

王小慧:我个人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特别是女人,我可能会希望痛苦越少越好,幸福越多越好。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可能会说痛苦成为了我创作的源泉。举例子来说吧,在我经历了亲人与好友的死亡,甚至自己也与死亡擦肩而过之后,“死亡”这个主题或者“生命”这个主题就成了我思考与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我对“生”与“死”都又有新的体会,所以会对这个主题有新的诠释和新的形式的创作。

记者:跨界艺术与以往我们所说的一人多能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王小慧:我提出跨界艺术,不仅是艺术家跨领域、跨学科的创作,那种古已有之,还不是我们说的跨界艺术的真正含义。我们今天的跨界艺术真正要做的是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艺术的碰撞,产生新的裂变,形成新的形态,给人新的视觉感受和美学体验。这需要全新的理念、大胆的创意和不倦的探索,需要经费的支持和团队的配合,还需要时间。今天的创作往往不再是艺术家单纯的个人行为,尤其是大型的实验性的创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