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八月份是艺术市场的淡季,而每逢此时,画廊撤退的传闻总是比往常来得凶猛。况且随着2013年全球经济衰退的预警,一级市场的一丁点儿风吹草动就会成为最敏感的话题:入驻北京7年的韩国阿拉里奥画廊走了;百雅轩艺术中心经历员工讨薪、集体换血风波,何去何从依然悬而未决;曾经占地2,000平米,高调亮相的品画廊暗淡收场;以培育年轻艺术家知名的星空间画廊从繁华的798搬到了偏远的七棵树艺术区;以今日美术馆为核心的二十二院街艺术区也逐渐冷清。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的流变,给当代艺术繁华的表面蒙上了一层灰色。
房租、经营、客源、门市、税收……究竟哪一样逼走繁华艺术区中的画廊?
尴尬的艺术区
如果说北京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那么几大艺术区可以说是中心的中心。据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调查显示,2012年北京市的专业画廊总数为499家,其中正常营业的画廊数量为373家,占总数的比例为74%。其中798艺术区有173家画廊营业,是专业画廊最多的画廊聚集区,有46%的专业画廊聚集于此。
2002年之后,北京市的画廊业进入到一个画廊聚集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代表性的798艺术区也是从那时开始兴起,从最初荒凉的厂房工地到现在热闹的艺术区,798是中国画廊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俨然成为了外人眼里全北京最“艺术”的地方之一。但是这个全北京最繁华的艺术区,近几年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商店多了,画廊少了;游客多了,艺术家少了。
2009年798艺术区中画廊的流动性是最高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798艺术区画廊的数量由2008年的250多家减少到了180多家,数量减少了70余家,其中外资画廊的流动性远高于本土画廊,一些资深画廊如陈绫慧当代空间、红门画廊、协民国际艺术中心、空白空间、物波画廊、中国当代画廊、昌阿特、表画廊因各种原因纷纷搬离了798艺术区。2012年,有15年经营历史的世纪翰墨画廊离开798;时态空间和798物业因房租纠纷没有达成协议而被物业锁上大门。虽然不断有新画廊入驻,但其规模已不能与金融危机之前同日而语,仅2012年-2013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年798艺术区搬离或处于关闭状态的画廊占艺术区画廊总数的20%以上。北京其他艺术区比如二十二院街和宋庄也都面临着相同的处境。
不能承受之贵
画廊撤离的背后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高额的租金。2012年出走798的世纪翰墨画廊负责人林松就公开表示,画廊撤出最直接的原因是房租的上涨:2004年,世纪翰墨刚来798的时候房租是1.1元一平米每天,2012年最新合同涨到5.6元-5.8元,在此之间几年的房租平均是4元多一平米每天。而且租房的协议为一年一签,十分不稳定,不利于画廊做长远的规划。如果把现在最高的租金和10多年前比较,人们还是会觉得吃惊,原来798在多年间租金的涨幅最高能达到10倍之多。
1998年,中央美院雕塑系就在此租借工厂的空间创作了一幅卢沟桥的浮雕。2000年,雕塑家隋建国在706租了一间个人工作室。同年,几个“海归”设计师林青、出版人洪晃、音乐人刘索拉先后入住,那时一般的租金价格也不过0.5元-1元一平米每天而已。
从2002年以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大牌画廊不断进驻,798作为艺术区已经初具规模,2005年,七星物业将房租涨到了差不多1.5元-2元左右,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租金在2元-4元上下浮动。
经历了2008年的经融危机之后,在2009年,798管委会曾颇有诚意地正式对外宣布,为留住画廊和艺术家,保住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形象,决定对租赁空间和艺术机构实施减租30%-40%的扶植措施,租约年限也可由1年改为3-5年。但是优惠政策依然赶不上涨价幅度,现如今,要在798租借一个空间,租金可以达到5元每平每天以上。
涨价的客观原因显而易见,798艺术区名声越来越响,游客越来越多,从品牌企业到大小商铺,各路商家瞄准这里。地方抢手了,租金上涨不可避免。但798艺术区的繁荣的根基是众多画廊和艺术家的招牌,没有了艺术就无从带动商业和旅游的发展。为此798物业的管理层对画廊都有扶持的政策,对于商业性质的店铺租金比画廊空间的租金要高出1.5-2倍。对于进驻多年的老租户,尤其是知名大画廊,租金的优惠还要大得多。一位画廊主告诉笔者,他们5年前来到798时租金是2块多,到现在与物业直接签约的租金也没怎么变。
但二房东的情况在798并不少见,有些空间因为合同变更或转让,二房东往往以较高的价格将地方转租出去,少则5元,高的会达到6元以上,对于某些商家或者企业来说,这个价格尚能接受,但是对于画廊来说,就成了不能承受之贵。
艾米李画廊:从繁华到冷静
租金只是压垮画廊的最后一根稻草,决定画廊生死的的关键还是画廊的经营状况。如果在租金昂贵的艺术区的门市利润能够负担租金支出成本,那么只要在正常的涨幅内的租金还是可以承受的。而现实情况是,艺术区的繁华并不代表生意的兴旺。
2008年,对画空间落户二十二院街艺术区,4年之后,因为种种原因,画廊在和二十二院街的物业合同到期之后并没有续租,在负责人李颖的带领下,画廊落户草场地,并正式更名为艾米李画廊。从4月份的“天工开悟”开幕大展之后,又举办了郭剑的个展和刚开幕的于凡个展,画廊已经在新家逐步稳定下了下来。而这次的搬迁也变成了艾米李画廊的一个契机,让画廊得以调整并重新出发。
艾米李画廊搬家的过程很辛苦,负责人李颖也考虑过搬到798,但是并没有找到面积合适的空间,由于缘分让她最终租下了草场地这个300多平米的空间,这个空间和原来的空间相比挑高更高,也能够展示更大的作品,而草场地现在的艺术氛围相对比较纯粹,综合考量下来,这里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地点。
虽然草场地并不如798那样热闹,但是在李颖看来这并不影响画廊的销售,现在每天来画廊参观的人少则10个,多则几十个,这些人中很多是专程来草场地看画展的,798则是众所周知的游客居多。画廊的销售还是依靠李颖多年积累下来的固定藏家,搬来草场地以后,每次展览都会陆续有新的藏家进来,所以客流量多少并不对画廊的经营产生太大的影响。
对于租金上限,李颖说这和每家画廊的承受能力及大环境有关系。如果市场很好,画廊赚得的利润够多,那么租金贵一些也能够接受。2008年前的北京正是画廊迅速发展的时期,那时候很少听说有画廊关门的消息,所以当时租金上涨也依然会有人租。但是市场不好的时候,画廊赚不到钱,租金也自然成了问题。李颖说,画廊其实除了租金,还有许多其他的支出,比如举办展览、做宣传、出画册以及参加一些艺博会等等,艾米李画廊每月的宣传费用要比租金多好几倍。虽然租金并不是画廊投入最多的部分,如果可以在租金上节省的话,可以把钱更多地投入到其他方面。
继今年年初后几个月的搬家更名等调整,艾米李画廊算是刚刚在草场地开始了新的阶段,接下来的展览计划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作为画廊经营者,李颖说最重要的是坚持,无论环境好还是不好,如果艺术家坚持创作,藏家坚持买画,画廊坚定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其实市场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糕,还是有很多人在买画,虽然大形势无法控制,但是做好自己,提升画廊本身是可以做到的。如此看来,在众多撤离的画廊中,艾米李画廊这种积极向上的正面态度,也不妨为现阶段的一个正面的例子。
百雅轩:资本没那么简单
如果说大部分画廊是因为缺钱而不得不挥泪搬迁,那么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的变故就更具戏剧性。6月底,有网友发布微博爆料:“北京百雅轩美术馆画廊将于本月底关门,标志着百雅轩时代结束的微博。”紧接着第二天798百雅轩画廊门口有员工员工拉出讨薪大旗。紧接着,该网友再次爆料百雅轩由于主管人员变动,已经缩编关闭上海、香港画廊和版画院,798画廊改为库房及销售一体的店面,又将关闭百雅轩具有标志性的美术馆画廊,全面开始艺术品库存的清理工作。对于种种传闻,百雅轩机构上层一直未予以公开回应,而原董事长李大钧自5月离任之后一直抱恙修养,风波之后与笔者电话采访中,只简单透露了百雅轩因人事变动造成机构调整,对于传闻中资金链、IDG投资和未来打算均未作回应。不过不管传闻真实度有多高,百雅轩这个版画发展龙头企业的式微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百雅轩自2003年创始之日起,就是中国版画艺术创制上最具雄心的企业。它的目标不仅是把价值连城的名画变成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艺术消费品,也以名画复制和连锁画廊为核心业务,试图涵盖艺术家推广、艺术沙龙、艺术品投资的产业链。而且百雅轩的艺术家资源可谓丰富,从老一辈的吴冠中、祝大年、罗尔纯等为代表的艺术大师,到张光宇、黄苗子、袁运甫等为代表的艺术名家,更有尚扬、王怀庆、许江、王璜生等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在连锁化、品牌化、国际化战略下,旗下核心画廊在2012年发展到7家,2012年,还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nternationalDataGroup)IDG达成战略合作,IDG以6,000万元价格购入百雅轩20%的股份,正式成为百雅轩的战略投资者。
有目标、有投资、有资源,在看似前景大好的趋势下,百雅轩却没有顺利地走向坦途,反而自乱阵脚。根据现有情况推断,最直接的原因是资金扩充后机构的盲目扩张。6,000万元投资的规划不明确,导致全部投入到耗资最大而收效最慢的实体店面上,不到一年时间从3家店扩张到7家。而在艺术家资源方面,百雅轩的优势是老一辈艺术家的限量版画复制经营,虽然更新和扩大艺术家市场范围缓慢,但这些知名艺术家的限量版画定价相对较高,满足小范围高端市场也许绰绰有余。而一旦与资本联手后,不得不转向原本不擅长的中低端量产复制的版画商品,反而放弃原本优势资源,最终在决策层压力和人员换血中入不敷出。
由此可见,画廊困境的表象也许是资金短缺,但依靠纯资本的投入和扩张并非解决之道。与资金投入相匹配的是业务与计划的持续性和可扩展,实现模式的创新与突破。比如从固守商铺到主动出击的经营模式,比如多层次价值的艺术品开发,比如电子商务手段的合理使用,这些革新也许会是低成本、长远性影响一级市场的未来途经。
什么是最后一根稻草
实际情况是,原本中国艺术市场的60%以上的份额已经被拍卖行业所占据,而私人经纪人和艺术家的个人经营也在抢夺着画廊一级市场仅有的资源。紧张的经济形势无疑进一步拉紧了画廊市场的资金链。而同时,画廊行业的规律决定其必定不会像餐饮零售消费行业那样争得短期效应,无论是最初扶持艺术家还是积累藏家资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目前,国内画廊的运营成本很高:除了租金之外,画廊与艺术家的创作形成代理关系之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帮助艺术家做推广,尤其是那些代理年轻艺术家的画廊,在艺术家的认知度还不是那么高的情况下,可能还需要做更多的宣传;同时,举办展览、参加艺术博览会、举行研讨会、画册印刷以及员工成本等都需要足够大量的资金投入。
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画廊就会摆脱举步维艰的处境吗?银行贷款从理论上或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画廊行业的经营特性决定了无法提供对等有效的抵押担保,而且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于以艺术品作抵押以贷款的模式尚未得到支持认可,而且资金对于短期快速盈利的需求最终会制约画廊的长远发展。
税收政策对画廊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是长期性的。2011年9月,北京成立了“北京画廊协会”,这是北京市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市级协会,在北京画廊协会的呼吁下,政府在2012年将艺术品税收的关税从原来的12%调至6%。降低税收是大势,但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和规范的过程。
未来在几大影响因素之下,根据每家画廊的背景很可能出现两极化趋势:对于那些资金充足、年销售额500万以上、有一定基础的大画廊来说,运作机制相对成熟,市场反响也非常好,在艺博会上也多有斩获,正常范围内的上涨租金完全可以承受,他们也可以较为从容地不断投入更多在提升画廊的软件和品质上,而艺术家也愿意和这样的画廊合作;另一方面,对于资金不足的小型新兴画廊,既要维持每月固定的开销,又要维持展览活动,难免捉襟见肘,而展览的投入不够势必影响销售情况,如此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场地租金和人员工资超负荷将是最先到来的前兆,优胜劣汰总是势不可挡。好在从长远来看,这种撤离会使得画廊更加合理地分散,而扩展到更多非艺术集中地区,从而带来层次更清晰、经营更多样的一级市场生态,从而促进运作机制和管理政策的健全化,使得各类画廊都更加从容地选择栖身之地。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