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莫毅:虚幻中的记忆”个展在三影堂+3画廊开幕

来源:艺讯中国 作者:李逦 2013-09-09

莫毅,作品局部,陶瓷色块、木、文字、红色绒毛,2011-2013

在中国摄影圈内不得不提的莫毅,却从来不囿于摄影。在他看来,摄影只是其创作的手段和材料之一。曾因80年代的《一九八七-我虚幻的城市》、 《1米—我身后的风景》、《我是一只狗》 等作品,被当时视为离经叛道后,莫毅却更加开始了向新的形式和媒介拓展。可以说莫毅自1987年以来的每一次变化和尝试都是由巨大的表达欲望所推动的,而其采用的方式则取决于他述说的不同对象,目的是为了传达。与其他艺术家相比,莫毅的兴趣并不在捉摸材料和技术手段本身,“很多时候,包括我的生活在内,都是顺势而为。所以我是很喜欢用现成物的。”

在三影堂+3画廊开幕的“莫毅:虚幻中的记忆”个展,完全采用了装置景观的形式。展厅墙壁上的21件装置作品全部依照文革时期一些人们所熟悉的历史图像为材料,将4.8x4.8cm的瓷砖经过打磨、上色、涂釉后加工贴置于木性材料上,每件瓷砖表面都翻印了当年的经典语录、口号或红头文件等历史性文字,而将所有小瓷砖的不同颜色组合起来,便是一副“色块化”了的历史图像,有趣的是,你需要站远才能看清图像的内容,(甚至用手机拍摄更能还原其本来的图像。)而相反的当你走近时,图像则变得虚幻斑斓,反而瓷砖上的文字却异常清晰起来。有意思的是,浓密的红色绒毛从这些瓷砖中“生长”出来,乍看柔软而暧昧,但随即你又会感到有些恐怖。展厅的地面上还等距离地布满了小块瓷砖方阵,瓷砖上是文革时期的各种历史照片。观众在行走中可能会踩到或被绊倒,甚至经过长久的踩踏,瓷砖本身可能会偏离原来的位置,但你也可能会俯身观看这4厘米见方的小瓷砖上的图像。所有这些正好都还原了我们生活中的对待历史的态度。

薄熙来2011年唱红歌的新闻刺激了莫毅。“我感觉很不理解,文革这样一段糟糕的历史,好像有再次蔓延的可能性。”这件事吸引莫毅进行了大量查阅史料的工作。他这样解释红歌现象的源头:“为什么百姓那么容易被动员起来唱红歌?最根本的是他们觉得现在不平等,他们错误地以为那个时候公平和平等可以存在在一个个普通人的身上,他们怀念那个时候的普通人的权利,甚至包括谁都可以在省长身上揣上一脚的历史。其实那是人民的暴政,人们变成了法西斯而不自知。人民因为不平等而去怀念暴戾而黑暗的年代,这种异怪真的很让人无语。”

这个展览的主要材料之所以选择瓷砖是因为“文革是大众的。文革其实已经进入到我们的思维和血脉里。我选用老百姓最常用的瓷砖作为材料,因为那是百姓们熟悉的。”莫毅认为,与平面的纸质的高雅和柔软不同,瓷砖会给普通观众带来材料上的亲和力。

鉴于+3画廊的空间限制,莫毅只是采用了 4.8x4.8cm的小块瓷砖,而按他的意思,可以将那种最近几年流行的大块瓷砖直接贴在墙上,使之融入建筑本身。“这种体量的呈现会更波普化,这样每幅作品就会有10米大。”

展览现场正在看展的几个意大利藏家认为“这是典型的波普作品。”然而莫毅其实在波普这条路上已经走得更远了一些,他超越了波普的简单和表面化,他的作品营造了细腻和丰富的视觉语言,恰当地将真实的历史信息放入作品,并且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态度。他不仅给我们设置了看作品的两个距离和两个内容,以及不同材料的质感和软硬对比,而且其作品本身就是由两个既依存又相对的内容构成。“文革开始时,我已经8岁了,而这些隐藏在漂亮‘外衣’下的文字才是我做这个作品的核心。文字其实比图像更真实。”

至于为什么将这些历史图像处理成模糊的色块化,莫毅解释说“人们不是都喜欢虚幻和模糊吗?那我就还给你们一个模糊的历史图像,但是当你被那些小黑点吸引了凑近去看这些瓷砖上面的字的时候,会恍然意识到:视觉的和图像的记忆是靠不住的,要看清历史,文字是实在的。”

其实这个作品更早的名字叫做“美丽的马赛克,历史像苍蝇一样贴附着你”。“苍蝇”就是指远看像黑点贴附在瓷砖上的文字。可能这正是真的历史与假的历史之间的关系。

莫毅:虚幻中的记忆展览正在三影堂+3画廊中展出,展览将持续至10月31日。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