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织物从远古开始便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它既是人类物质与精神的胞衣,又促成了人类智慧与情感的飞跃;它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最早的结绳记事到今天的网络天下,纤维和编织横贯始终。英文中的“文字”为text,“纺织品”为textile,这两个词都来自拉丁语动词texo,意思是“编织”。无独有偶,汉语中讲“织布”、“编箩筐”,也说“编故事”、“编辑”、“罗织成章”,可以说编织、织物、文字三者便已包蕴了人类文明的起源。
现代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瑞士洛桑壁挂双年展成为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重要舞台。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纤维艺术迅速从墙上走入空间,从小型织造发展为大型塑造,从传统纺织材料拓展为所有可以利用的现成软材料。同时,艺术家们运用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编织发展为数码编织,综合利用刺绣、缝纫、缠绕、编结等传统技法结合多媒体实验,以装置、影像、互动等形式呈现,成为当代艺术中的有力一支。
纤维艺术在中国
中国的古代织物艺术中最瑰丽的结晶是缂丝,它从宋元以来一直作为皇家御用织物。缂丝采用的“通经断纬”的织法,也正是西方壁毯的编织技法。
上世纪80年代,保加利亚纤维艺术家、壁挂艺术家瓦林•瓦尔班诺夫(万曼)来到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开办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壁挂研究所,培养了第一批中国的从事壁挂艺术创作的年轻艺术家,他们在万曼的指导下于1986年送选壁挂作品到13届瑞士洛桑壁挂双年展,最终入选三件,这不仅是中国纤维艺术第一次登上世界舞台,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大展。万曼去世后,他的学生施慧一直继续从事纤维艺术的创作。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在雕塑系开设了“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与万曼壁挂研究所结合,从事当代纤维艺术的创作实践。施慧成为工作室主持人。
杭州是丝绸之府,具有悠久的纤维传统,浙江是纺织业大省,为产业发展的有力后盾。中国丝绸博物馆和年轻的浙江美术馆具有一流的展览设施,是展示的理想空间。中国美术学院的万曼壁挂研究所和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的人力资源和新鲜血液,是纤维艺术研创的最具活力的队伍。这一坚实的“产-学-研”链条,为纤维艺术三年展的举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2012年正式启动,总策展人为施慧教授,联合策展人为英国金斯密斯(Goldsmiths)学院教授詹尼斯•杰弗里斯(Janis Jefferies)、保加利亚索菲亚国家美术学院副教授、编织艺术系主任阿萨杜尔•马克洛夫(AssadourMarkarov),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导师之一的单增。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策展阵容,标志着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整体格局是多元、当代、生机勃勃的。
纤维,作为一种眼光
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主题是“纤维,作为一种眼光”(Fiber Visions)。新世纪以来,织物在全球的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浪潮中,在身份与他者、认同与差异的文化内涵的纠葛中,被视为文化冲突和身份追溯的重要载体,进入实验艺术的主流。最近的十几年,在世界许多国际艺术大展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以纤维的艺术形态呈现的作品。以纤维艺术作为一个切入点,不但能看到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还能厘清和重建传统文化与今日生活的交织互动的关系。纤维艺术也成为一种与人类文明的交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等建国兴业大略有着直接关联的艺术形式。我们可以从文化、交流、批判、创新、产业等多角度反思纤维艺术,从而从多个层面审视社会,既可切近社会历史、生态保护、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等命题,为城市进程提供活跃的文化建构因素,又可从社会变革中激活纤维艺术的创新,由此建构纤维艺术在新世纪的蓝图与发展。
首届杭州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从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化中抽丝剥茧,用“经纬四方”、“手与心应”、“反者之动”及“网络天下”来命名四部分的框架,以中国人的眼光来为今日纤维艺术进行解读和梳理。
参展艺术家
本届三年展的参展艺术家除了在当代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如克里斯多(Christo),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或是现代纤维艺术领域中的代表性人物,如让•吕尔萨(Jean Lurçat),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Magdalena Abakanowicz),雅科达•布依奇(JagodaBuic),以及今天的纤维艺术领域的中流人物,如因卡•索尼巴尔(YinkaShonibare),格里森•佩里(Grayson Perry),尼克•凯夫(Nick Cave),更包括了一批年轻的艺术家们,他们是60后,70后,甚至是80后。这些新鲜的血液让纤维艺术从古老的神坛上走下,进入我们的生活,如果说上一辈的纤维艺术家们是在思索纤维艺术的形态与材料的可能性,今天纤维艺坛的中坚力量是在用纤维的语言反思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殖民主义、全球化等敏感问题,那么年轻一代的纤维艺术家们更多的是关注身边的事物、周围的人群,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标示自我的感受。
本届三年展的一大亮点是邀请艺术家进行在地创作,受邀艺术家进行前期考察,运用浙江本地材料、与志愿者们共同制作,完成为展览场地“定制”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几位在地制作的艺术家是法国艺术家弗朗索瓦•戴罗(Francois Daireaux),韩国艺术家金顺任(Kim Soonim),印度艺术家拉齐•佩斯瓦尼(RakhiPeswani),加拿大艺术家菲利普•比斯利(Philip Beesley),以及保加利亚艺术家维吉尼亚•马克洛夫(VerjiniaMarkarova)。在展览中,我们将可以看到他们既带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充满本土材料气息的艺术作品。
参展作品
本届三年展的主展场在浙江美术馆,展出有洛桑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如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的《红色阿巴康》和《橙色阿巴康》这两件颜色单纯强烈、极具冲击力的空间壁挂,作品像“红鸟”一般飘悬在展厅中央;施慧、朱伟入选第13届瑞士洛桑壁挂双年展的壁挂《寿》,相隔27年后再次与观众见面;因卡•索尼巴尔根据18世纪法国画家华托的《秋千》为原型,制作了一个带有黑人记忆和批判色彩的软雕塑装置;格里森•佩里长达15米、高3米的巨型壁挂,生动展示了童年记忆与时尚潮流的交织空间;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中的佼佼者林天苗和尹秀珍的织物人体和包裹书架,具有鲜明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色彩;克里斯多的手稿和约瑟夫•博伊斯的标志性毛毡装置,展示了上一代艺术家的观念思考;法国艺术家露西•奥塔和乔治•奥塔(Lucy & Jorge Orta)设需要50个表演者穿着的矩阵连体服装,将中国的书法和织锦花布编结在一起;菲利普•比斯利创造性地利用声光电化生多媒体材料,建构起一个覆盖整个美术馆天光长廊12米空间的人造感应森林;中国80后艺术家用卷筒纸织就的衣服、用报纸搓成的线团以及垃圾袋和刺绣的结合,展示了新一代对纤维织品的特殊敏感性;美术馆的庭院届时会拉起大网,上千块石头系着鹅毛飘浮空中;一楼大厅铺就一块用由袜枕组成的巨大地毯;二楼的大厅则建构起100平米的竹编星球和山峦,观众将能从多个角度观看这些“本土世界观”;展览上还将有不少精彩的影像作品,其中因卡•索尼巴尔讲述黑天鹅与白天鹅故事的《奥戴尔和奥洁塔》以及奢华的《假面舞会》将是唯美而激情的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三年展还将在丝绸博物馆展出中国古代的缂毛与缂丝织物,以及6位当代国际艺术家的数码编织艺术作品,两者代表传统和当代、手工和科技,将在跨越时空的两端,进行隔空对话。
平行展览
在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举行期间,西湖边将有另外三个展览作为纤维展的平行展同时举行。首先发起纤维攻势的是中国美术学院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学生们的作品展“纤维,心维,思维”,展览地点在三尚当代艺术馆,展期从8月31日到9月25日。在三年展开幕前夕,总策展人施慧的大型个展“质物素心——施慧作品展”将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这是施慧从艺生涯三十年来最大型的一次个展,展期从9月20日到10月6日。同时,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的年轻艺术家、在读博士任捷也将在清影画廊举办她的小型个展“一天和另一天”,展期为9月17日到10月2日。
2013年是纤维艺术大年,也是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一年,10月8日,“纤维之缘:万曼&宋怀桂”回顾展将在巴黎开幕,纪念巴黎国际艺术城成立50周年;10月11日,巴黎市立美术馆将举办“礼仪-壁挂和壁挂艺术家”纤维艺术展,从历史、学术等多角度全方位介绍壁挂艺术。
同时,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校庆85周年的重大献礼,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承上启下,既是对源起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八五新潮、中国当代艺术黄金八十年代的追忆与致敬,更是发端于美院的中国纤维艺术基地给世界的一次惊艳亮相。
我们相信,随着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举行,伴着杭州金秋的桂香,徜徉在漫长的南山路上,观赏几处节点上的视觉盛宴,将是这个秋天最为惬意和理想的艺术饕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