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红火的动漫还在“候鸟”期?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3-09-23

本杰明《本色》
 

8月底,首届中国动漫品牌峰会在天津召开,一批来自政府部门、国内各动漫产业链上的大公司的大佬们都在会场的高台上侃侃而谈,其中不乏“中国动漫已逐渐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这样的乐观论调。不过当会议进入到提问环节时,有人提问:“我从一个动画原画师做起,做动画亏了,我后来又改从游戏设计员做起,结果又亏得血本无归,现在我打算开始做漫画,请问像我这样小本经营的公司走动漫这条路如何找到商机?”

随后,这样类似的问题被人连续提出,会场陷入到尴尬的情景中。主持人只能草草地宣告高峰对话活动结束。

很难用一个准确的定义描述目前中国动漫产业,特别是各种“动漫节”、“产业博览会”以及“峰会”用不同形式和概念来介入这个产业的当下。在首届中国动漫品牌峰会上,当官方以“进入成熟期”来描述目前的动漫市场时,会场内出现了小小的哗然。看似红火的动漫市场,目前究竟在什么期?

在所谓“成熟期”里 有人笑有人哭

在本次中国动漫品牌峰会上,来自文化部产业司的副司长高政在论坛上介绍了一组数据,在过去的2010年,动漫产业的产值为420亿,2011年的产值为640亿,2012年的产值为760亿。在2012年,三部委认证的动漫企业,全国达到500多家,重点动漫企业为34家,上市企业有2家。

“如今中国的动漫产业已经从最初的原创扶持到过渡期的精品保护最终到动漫品牌的建设与保护。”在给出上面这组数据之后,高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从产值以及中国市场的企业发展来看,中国动漫应该从成长期逐渐变成成熟期。”

这番话引起台下一片哗然。有动画公司的负责人痛陈自己的企业花了近十年里也未能找到动漫的突破口。也有声称公司产值已经达到近200亿的企业负责人称:将来的十年将是中国动漫最黄金的十年。但广州漫友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城的总结似乎最具代表性:“从整体来讲,中国的动漫创作处于急功近利阶段,我国动漫品牌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但许多企业在各方压力下拔苗助长。”他举例称: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在拍摄过程中,曾经经历了5年的主创研究,虽然这是一种科学的做法,但是国内的动漫企业可能很难花如此长的周期去制作一部影片。

天津生态动漫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洁也坦言:“虽然政府能给出许多优惠政策,但是并没有真正培养出一流的动漫企业,反而催生了许多候鸟型的企业,他们享受了政策就离开了,这让投资商也颇为尴尬。”

当谈及产业链、品牌时,其实我们在谈内容

此次参与活动的除了官方和公司负责人外,还有一批清华大学工商管理总裁高级研修班的学生坐在观众席的最前排。在他们看来,所有市场面临的尴尬、迷茫和症结,其实都可以归于两个问题:“如何建立产业链”和“如何建立品牌”。

“我们计划在2015年,能创造出5至10个动漫品牌。”这是高政在演讲中给出的目标。

对于品牌的经营,上海炫动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艳这样说道:“中国卡通商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在创造一个形象前就要和后端产业链紧密结合,并不是所有卡通形象都可以做衍生产品,每年为大众接受的形象也就五六个。我们经过近几年的运作发现,中国已经出现了具备产品知名度和开发空间的卡通形象。”

作为广州漫友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城做的解释,也颇有些取巧:“在最近几年,日本动漫产业大量萎缩,对比上世纪90年代的黄金时期,只有当年的三分之二。但是他们的漫画家以及著作权人的收入却有增无减。这正是因为日本动漫产业链使得作品后续开发在发力。事实上我们常常讲品牌,其实品牌决定了附加值的高低,支撑品牌的还是内容。”

原创和市场都有,但产业还没“熟”

创刊于2006年1月的《知音漫客》如今已经毫无疑问地排在了国内漫画周刊发行量第一的位置。这种成功,可以在报刊亭无处不在的《知音漫客》海报上体现出来。在前不久的发行量统计中,《知音漫客》刚刚跨过了月发行量700万份。知音漫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靖的目标是:接下来五年,《知音漫客》将成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漫画周刊杂志。

8个考量标准,你才能谈产业链记者:现在旗下有多少漫画家?

李靖:不仅仅是《知音漫客》周刊,还有《漫客绘心》、《漫客星期天》等,大概有近400名有商业价值的漫画家。

记者:如何判断一个漫画家的商业价值?

李靖:我们走的路是全动漫产业链,所以对作者的商业价值判断,也是从全产业链考虑的,一个成功的作品,他的作品要考虑连载、图书、动画、游戏、周边、网络媒体、电子产品、品牌授权能够给读者带来8个方面的实惠的潜力。

记者:如何构建编辑、作者团队?

李靖:我们有差不多300号人的编辑团队,没有过多设置门槛,我们现在的编辑部主任才19岁,他13岁就是我们的读者,17岁过来实习。我们看中的就是他对国内、国外漫画的知识,而且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成长也非常突出。我们并没有和漫画家签约,而是和漫画作品签约,保证给他们最好的收入,比如《偷星九月天》主笔周洪滨6年前一碗泡面吃两天,但2012年他光版税收入就有2200万,而且他的作品授权给移动的授权费是每个月120万。

记者:如今很多纸质媒体发行量都在下滑,你怎么看?

李靖:我们卖的是内容,盈利都分摊在产业链上,我们的杂志还是主要靠周边产品的营销。

《知音漫客》

有了阅读习惯,但不能说“成熟”

记者:现在日本的小学馆、讲谈社等漫画公司都纷纷进入中国,您认为他们会对本土漫画构成威胁吗?

李靖:我认为他们不会有任何威胁,因为他们已经失掉了中国90后的读者市场。文化部2012年的调查,在将近8年时间里,我们已建立起中式漫画的语言和市场体系,通过优秀的作品培养了90后和00后的阅读习惯。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动漫产业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李靖: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恰当,因为在过去的这么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动漫产业发展起起伏伏,很多都是政府很着急,于是企业就拔苗助长,现在许多杂志很明显不是市场化的行为还在办,可能还会有杂志倒下去。所以最关键的是要守得住,要从作品内容出发,培养好中国本土原创力量,做好最基本的工作。

记者:如何看国内的漫画市场?

李靖:现在可以说是动漫产业的春天来了。日本是个岛国,集英社的《少年跳跃》每周发行220多万本。我国适龄漫画的青少年读者就有1亿3000万左右,读图时代早已到来,我们将在做好纸质媒体的同时,全力开发数字媒体。

另一说 人人在谈产业链,而他却在谈喜好

本杰明曾被称为“在国外最有影响力的当代中国漫画家”,但在国内他的名气却并不大。他并没有像国内漫画家一样,建立工作室去迎合市场。为了延续某种个人喜好,他通过主办《本色》杂志,招揽了一批自己喜欢的作者,还开了培训班。在他看来如今如今国内动漫市场做的两件事其实都是在“赔”——办杂志赔钱,办学校赔名誉

记者:你如何看待现在的中国漫画市场?

本杰明:如果中国市场打开的话,我想现在国内的漫画家会全灭,这个问题已经在台湾和香港都得到印证了,我和台湾的漫画家也聊过这样的问题,完全没有办法竞争,日本的市场化细分要做得好得多,你看看现在的香港也就是两家,他们现在基本都不是在做香港漫画,更多的是在做日本的连载漫画。

记者:那法国呢?你在法国的知名度很高。

本杰明:其实世界漫画有三个中心,一个是日本、一个是美国,还有一个是法国。不过现在法国的市场有70%被日本漫画占据了,我认为这和他们的文化教育程度下降有关系,我个人认为人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是和文化教育程度有直接关系的,而日本漫画在我看来始终属于比较低端的漫画。

记者:现在一些国内漫画家的收入已很高了。

本杰明:我知道,他们做的那些漫画我也可以做,但是我不愿意做了,特别是年纪一上来了,让我再退回去做他们做过的东西,我已经不想了。

记者:你现在办《本色》杂志是一种坚持吗?

本杰明:是的,我想我做的东西,首先是要求中国没有,其次我希望能是我自己喜欢的,我杂志上现在连载的漫画家,如果我的杂志停刊,他们肯定大半都会失业,没有杂志会答应继续给他们发稿子。不过我希望自己能把这本杂志继续下去,即使杂志每期赔几万块,我也还是会继续坚持下去。

记者:你认为这本杂志什么时候能够盈利?

本杰明:我做这些都不是为了赚钱,如果要赚钱,我就不会把杂志往死了办,办教学还赔了我自己的名誉。国内办漫画杂志其实还是跟风为多。我想坚持做我自己的东西,也许几年后,我做的漫画成了热销漫画,但是赚钱的仍不是我,这样的事情并不奇怪。所以还是那句话,我会继续把教学班和杂志办下去,即使最终都还是赔钱。

记者:所以你会好好经营法国市场?

本杰明:我的画在国内没人买,只有拿到法国去卖。

另一面 他的作品5岁到65岁都可以看

1954年出生的仓田芳美的出道经历和大多数日本漫画家一样。首先是在漫画名家千叶彻弥身边做助手,1978年在小学馆旗下的《少年周刊周日》杂志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连载,其最擅长的料理漫画还被拍成电视剧。日前来中国交流学习的时候,他也接受了记者专访,谈到了日本动漫创作者的生活——记者:日本周刊连载漫画家的工作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

仓田芳美(以下简称仓田):坦白说日本漫画周刊连载,我觉得是很恐怖的事情,连载时的我常常是不分昼夜地工作,有时候甚至什么时候可能累死了都不知道。周刊的漫画家一般会有3至7人的漫画团队。以前漫画团队最高的单月成稿数是五六百页,而现在最多是单月200页。

记者:一般单行本多少发行量的漫画家在日本被认为是人气漫画家?

仓田:发行量过3万册的漫画家就是人气漫画家。

记者:现在日本漫画家大概有多少人?

仓田:有杂志连载的,大概6000人左右吧。

记者:您觉得中国的漫画和日本漫画行业有什么不同吗?

仓田:中国漫画杂志大部分是彩色漫画,这个成本在日本是很难实现的。另外在中国漫画的年龄层好像大多聚集在20岁以下,而日本的漫画读者从5岁至94岁都很多。我今年59岁,我的读者群从5岁至65岁之间。

【编辑:霍春常】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