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小论之十
自2012年陈振濂先生成功进行第一场书法专场拍卖之后,作为专场拍卖主角的陈振濂先生,迅速成为舆论场上议论风生的聚焦点。我长期在艺术品交易圈内,除了听到一片喝彩叫好声之外,也听到不少各个角度的评论。有认为一家拍卖公司广纳天下,在一个领域内只专注于一位知名艺术家的全方位经营,是否是一种必然能赢利的理性行为?又有认为一个大有前途广受业界追捧的艺术家,把自己本来十分宏大的经济发展空间绑定在一个具体的公司渠道上,是否理智?也有认为拍卖公司与艺术家之间即使有很好的合作默契,但在今天社会各行各业造假成风不重信誉的背景下,双方的诚信与互动是否足以坚持长久?更有认为美术传媒拍卖与陈振濂先生共同创造的“学术引领拍卖”的宗旨,佳则佳矣,但不实用。因为没有一个拍卖公司会赔钱赚吆喝,只要拍卖赚不了钱,“学术”就是个幌子而缺少实际价值。还有认为陈振濂先生虽然其书法作品因笔墨精良而广受各界追捧,作品价位一直在全国前三的高位运行,但书法作品不同于绘画,其与生俱来的产出快速而量多的特点,会使这种追捧缺乏长期的持久力,因此现阶段的拍卖成交定价,未必是书法真实的市场期待。种种评说不一而足。
一场成功的、堪称是史无前例的书法专场拍卖,会引来一些议论,这很正常。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书法专场拍卖,其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书法和艺术品市场交易方面的时代课题。这些问题,十年五年前不会有,近现代不会有,古代更不会有。如何能准确回答这些问题并妥善证明之,不但对于陈振濂先生和书法专场拍卖会、对于高举“学术引领拍卖”旗帜的浙江美术传媒拍卖公司,甚至是对于今天广义上的书法交易市场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理清专业思路,寻找发展方向、定位拍卖自身、打造创意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先谈一个拍卖公司只关注一位知名艺术家的赢利与否的问题。
站在我的立场上看:美术传媒拍卖2012年秋在推出书法拍卖专场之时,有近现代书画专场,有古代明清书画专场,还有好几个专题明确的专场,即使是在“学术引领拍卖”的旗号下,除了陈振濂书法专场拍卖之外,还有王伯敏先生的中国画专场。因此如果仅仅站在书法专场立场上看,的确只是陈振濂专场一家,但站在拍卖公司立场上看,则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面面俱全,显然并不存在只关注一家的偏向。当然也就不存在能否据此赢利的担心。但任一拍卖公司出手,都有一个登高一呼的旗帜问题。要么有一个好品牌如“西泠拍卖”;要么有一个先进理念如“学术引领拍卖”——陈振濂先生以其几十年的学术形象与今天在业界的崇高威望,还有超大覆盖的卓越影响力,顺理成章地为拍卖公司所用,从而成为美术传媒拍卖的高地。据此而实际赢利,本是题中应有之义,毋须多言;而建立鲜明而独特的企业品牌,横贯数年或数十年,则是更重要的无形而长效的收益。
再谈陈振濂先生为何把自己的经济发展空间只绑定在一家拍卖公司而不四处出击八面开花的问题。以陈先生这样在书法界拥有难得的超知名度,又有中国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之尊位的情况,倘若面向全国、来者不拒,只要有高酬金谁找他交易都应对,本来也并非难事。但我注意到他在许多场合都表达过一个意思:他对拼命写字赚钱毫无兴趣也绝无耐心,反而是持坚决拒绝的奇怪态度。很多人在早几年找他写字,他对文字内容有兴趣的,有时会欣然接受,但一旦重复求同一文辞反复抄书的,立马回绝。比如有藏家曾约他写《兰亭序》、《岳阳楼记》、《桃花源记》、《赤壁赋》,他曾经爽快答应,还说边写边高声朗诵,浸入原文优美境界,十分享受,并不觉得有什么犯难。后来“陈兰亭”大名独享当代书坛,人人以得一卷为荣,订单纷至沓来多达五六十件,每日抄写《兰亭序》成了苦不堪言的案牍劳作,他马上拒绝,即使藏家再出高价也不应。可见要他写书法,仅仅靠钱并无效果,而能否提出有益的内容却很重要。路子找对了,很容易;一旦错位了则千难万难。以此来推断他与拍卖公司的合作,我斗胆认为,正是他并不热衷于书法买卖,所以他并不愿意四面出击到处开花从而造成自己被迫必须像抄经手一样去工匠劳作苦不堪言,于是选择一家固定的有信誉的拍卖公司代理,于他已经足够了。更何况,他的拍卖收益,还竟是去做慈善公益的“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而并无个人利益上的考虑与诉求的?
复谈美术传媒拍卖与陈振濂先生的互信长久问题。当然,谁也不能预测今后双方的合作模式是否会有变化。但至少就目前来看,美术传媒拍卖公司刚刚起步,还不可能有或优秀或不良的诚信记录。他们之所以不找别人而找陈振濂先生,应该是首先本着重诚信的意愿的。而陈振濂先生则几十年如一日,在学术诚信与商业诚信方面非常爱惜羽毛,迄今为止业内口碑无可挑剔。因此虽然社会上造假成风,但这两家之间论互信并无瑕疵。且陈振濂先生每每以信誉品牌自律,他也一定会把这种贯穿一生的行事处世原则通过书法专场拍卖会传递给拍卖界的同行,从而形成一个难能可贵的诚信的联合体。比如,我注意到了在2012陈振濂书法专场拍卖的全场拍品,无论是陈振濂先生自己提供的拍品,或是其他藏家送拍的经过陈振濂先生鉴定认可的拍品,美术传媒拍卖有限公司都主动向买家藏家提出了“保真”的自律条款。在当下所有拍卖会都无法承诺“保真”,尤其是不对拍品暇疵负责已成惯例之时,这种“保真”已经成为信誉的象征,成为陈振濂先生与美术传媒拍卖之间互信的标志。而只要这种关涉双方甚至还有买家第三方的互信构成一种明晰的原则,那么它在今后,一定会传之久远,弥久弥新。含金量随着日积月累越来越高,就更不会有任何一方去违反它了。
“学术引领拍卖”是2012陈振濂书法专场拍卖、也是2012美术传媒拍卖整个大型系列活动的主旨内容。正是因为它,刚刚成立的美术传媒拍卖公司异军突起,一鸣惊人,迅速在拍卖界树立了自己的独特形象。但在陈振濂先生而言,一个学术口号的提出,并不仅仅是提过而已。他还在不断地钻研它,深化它、丰富它。从2012书法专场拍卖会关注拍卖品与书家学术经历之间的衔接,如杜甫秋兴八首系列、如宋词欧阳修苏东坡李清照系列、如明清清言小品、菜根谭、小窗幽记系列,都希望从作为拍卖品的书法作品文辞内容中寻找到陈先生自身学术研究史的衔接点,从而体现出学术在书法拍卖中的尊崇地位,体现出鲜明的特色。2013年秋的这次拍卖会上,陈振濂先生又经过细致思考,大胆提出了“我书即文献”的学术引领新思路。意即以“阅读书法”为宗旨,强调书法应该恢复古代书法如《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等在文字上即是历史文献的优良传统,提倡今天书法家创作也应具备文献意识与文献价值,从而形成“我书即文献”的学术观和专场书法拍卖观。在这次拍卖会上,有“颐斋谈雅”十大主题即玉,瓷、木、衣、扇、兰、琴、剑、舞、游,各4条屏一组4篇短札。又有“大师小论”专论陆维钊大师丰功伟绩的十个视角,都是自撰的考订文字,集起来就是一组组札记。既有丰富的学术性又是当代学者的眼光。可以肯定:因为文辞的独一无二性,它在收藏界必然会比简单抄唐诗宋词的作品更受欢迎并且更有时代标识。那么,以2013“我书即文献”作为2012“学术引领拍卖”的深化与延伸,既然2012“学术引领拍卖”的书法专场是100%成交,那么2013“我书即文献”的拍卖,因了这些新的有趣的有历史感的内容,其市场成交率还可能有问题吗?
陈振濂先生的书法市场价位一直在高位运行。这有赖于他对书法创作过程与目标严肃性的掌握。由于书法作品有成形快即一挥而就的特点,因此在市场交易调控方面,就每一个书法家个体而言,作品数量过多始终是书法拍卖交易的严重瓶颈;也是普遍意义上书法作品价格始终无法上攀国画更难比肩油画价格的关键原因。美术传媒拍卖公司对陈振濂先生的专注投入,短时间自然有效,长期以往,会不会因为他的书法作品流传世间过多而坚持不住?据我十几年观察:陈振濂先生在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条件限制,都决定了他不会坠入如此困境。首先,陈振濂先生本人不喜欢卖字赚钱,不会为五斗米折腰,他的兴趣在学术研究,而学术是极其耗费时间的,这样,他在主观上的选择决定了他不会也没有足够时间和兴趣来大批写字从而造成作品数量过多的困扰。其次,陈振濂先生有许多全国、省、市教育界艺术界学术界行政界的职务,社会事务繁忙无比,这些事务经验在积累起他卓绝的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耗费了他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小部分闲暇时间,从而使他在客观上也没有条件大量写字产出过多。因此,对任一书法家都可能构成问题的信手拈来一挥而就甚至流水作业批量生产从而导致流传作品数量过多的现象,在陈振濂先生身上就不会发生。随着今后他的专业地位越来越高、社会声望越来越大,学术艺术活动越来越忙的情况下,他的相对作品数量(比如年平均、月平均数量)是会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显然应该是少吧!声誉日隆的陈振濂先生将来必定会面对作品市场需求更大而作品相对数量更小的境遇,供不应求、洛阳纸贵是必然会有的局面。既如此,作为专营他的拍卖公司的长年业务前景、和现有的逐级上升的拍卖成交价,又有什么可担忧和怀疑的呢?
陈振濂先生的综合力指数在今天的书法界首屈一指;陈振濂先生的影响力指数也是极其傲人,出人意外甚至连他本人也未必意识到的广度。正是这两个指数,再加上他对当代书法的卓绝贡献与煌煌业绩作为难以攀越的高度,构成了本次2013陈振濂书法专场拍卖的背景与基础。以鄙见论之,要使它失败倒难,而成功几乎是毋庸置疑、水到渠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