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民窑瓷器读诗韵 体验瓷器中的诗境之美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尹钊 徐睿彤 许婉 2013-10-16

图1

图2

业余时间里,笔者有两个爱好,诗与收藏。读诗使人怀古明志,收藏可怡情养性,两者汇集于我,源自一个简单的经历。大概是二十年前,笔者从一本介绍元青花的书籍中欣赏到几幅画面:一只元青花花瓶上,绘有古人驾马疾驰,烈马奋蹄飞奔,神采奕奕,马上男子衣袂飘飘,英姿飒爽,极有诗中难得气韵和诗情。至今想来,仍觉得马蹄声在耳边蓦然响起,划破江声月色,从历史的风尘中远远奔驰而来。此后,笔者便开始留意并沉浸于瓷器藏品中描摹展现出的诗境之美。

明代青花釉质晶莹肥厚,有玉的质感,画面中山水晕染如雾,人物飘然,有入仙之境;康熙瓷古拙丰满,着色层次分明,浓淡相宜,画面幽深壮阔,充满了天然妙趣;雍正瓷秀丽雅致,轻薄细润,洁白如玉;乾隆瓷精致入微,图案新颖,华缛多姿,鬼斧神工。观赏瓷器所得到的审美感受与读诗无异,从这以后,我们便开始踏上了寻觅“立体诗词”的旅程。

如果民窑瓷器相当于民间诗词,那么官窑制造的瓷器就相当于名人诗词。这样的瓷器美则美矣,但它们诞生在哪一个史书上记载的著名瓷窑中,凝聚了哪一位名匠的全部艺术灵感与智慧,又经过了哪一位王公大臣的细细抚摸,珍藏在哪一个大藏家的博古架上,这些,我们一概不知。

在搜寻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明白,这些官窑的瓷器只适宜在博物馆和收藏大家手里供人瞻仰,民间少有存在,而那些“打油诗”和“民诗”却是数量众多。其后许多年,我们一点一滴地收集着这些民窑制造的瓷器,并不因为它们的价值不如官窑瓷器而懈怠放弃,这才有了汉代陶俑、陶鼎、绿釉壶、晋代青瓷四系瓶、宋代的油滴釉茶盏和许多明代、清代、民国的民窑瓷器。此类虽多不为收藏家所重视,而我们却情有独钟。因为它处处体现出了民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也体现出了一种没有束缚的自由境界。民间瓷器,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直白,它总能像“民诗”一样,让人心醉。

图1所示是一只汉代绿釉大陶罐,两边兽纹各衔一陶环,几圈水波纹层层荡漾,周身一环凸纹,几处剥落了,但颇显古趣。绿中透银的釉色,依然隐现出青灰的陶胎。

图2所呈现的是一只隋代的青瓷四系瓶,高约半米,宛如亭亭玉立的佳人的腰肢,大盘口,釉色依然润泽明亮,光彩照人。尤其令人心醉的是在那被岁月雕蚀的部分釉泽中露出的胎骨,胎骨颜色殷红,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每每看到它,总感觉到这被火升华了的泥土,身上独有着千年的历史气韵,凝聚着数万艺人的情感和心灵,至此千年已逾,我们还能听见古人娓娓而来的声音,还能通过这么一件艺术品去体会古人的悲喜离情。

那几幅明、清、民国的盘和罐的绘画,简而又简,所绘之人大抵不出三四笔,但人物之神态毕现,动静之姿势栩栩如生,山水间垂钓的画面被简化成一竿一线而已。虽简拙,然垂钓的闲情雅态却跃然画上,山与水,树与屋,大抵只由点、线、面构成,往往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有一种独特的趣味。

在瓷器收藏界,民窑器往往因其造型和工艺的粗糙,被不少瓷友认定为难登大雅之堂,亦不为古董商看重,认为难有升值空间。可是,正因它们身上沉淀着千百年的民俗文化,千年的文明和精神才得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透过图3所示的这件画面精致、绘工精湛的民窑瓷盘,我们亦可欣赏到民窑的精彩。至于价值部分,它和它的主人已是相伴多年的老友,多年来相伴走过了蜿蜒的人生历程,相互欣赏之中饱尝了友谊、健康、快乐和美的享受。还有什么比这些更重要呢?收藏给许多投资者带来了巨大财富,也给许多收藏家带来了美丽光环。但收藏之于我们,只是那份朴实安静的美和立体诗的意境。这些,足矣。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