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对于青年,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严长元 2013-11-25

 

“艺绘两岸”联展在台北市观想艺术空间开幕 

不仅是新水墨,在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等领域,不断带来这股活力与锐气的就是近年来日渐炙热的青年艺术。近日,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和台湾观想艺术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艺绘两岸——海峡两岸青年艺术家采风活动”是其中的一个缩影。10余天的行程结束后返回北京时,关于艺术创作的开放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如何处理好艺术独立性与市场的关系、东方艺术的话语权等话题仍在青年艺术家群里延续。

创新之思:

思维的开放性与创新意识

近年来,海峡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呈现积极活跃的态势。在2008年共同举办过交流活动的基础上,今年,中国对外艺术展览公司与台湾观想集团再度携手,组织了本次“艺绘两岸”活动。据策展人薛薇介绍,参与的大陆10余名艺术家是主办方通过向社会公开征稿后遴选确定,他们分别来自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四川美院、广州美院、西安美院等专业院校。通过在赴台过程中参展、研讨、交流、写生等系列活动,青年艺术家既感受到两岸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又能够发现和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生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实现艺术梦想的高端平台。

说起此行赴台的最大感受,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台湾青年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的开放性思维与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大陆艺术家欠缺以及可资借鉴的地方。在台北的松山文创基地、华山文化创意园等地参观时,文创产业的繁荣、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主办方在欧西堤艺术空间举办的一个专场研讨会上,两岸青年通过面对面交流加深了解,也表达了各自感受。

西安美术学院杨坤戈说,“我的作品像与自己对话,我把情绪变成画面。”她使用传统国画材料,但作品画面重在营造一种气氛和感觉,人物面部只画出一个轮廓,未作任何描绘。而来自台湾的林雅涵则是在绢上画发丝,通过描绘头发打结的画面,呈现年轻人内心的纠结以及难以言说的情绪。

台湾的黄于珊利用废旧丝袜制作的装置作品极富当代观念和视觉张力。而来自台湾艺术大学的硕士生赖威宇介绍自己的创作《加油》时,却表示下一步想把这个油画作品做成动画形式,放在资讯平台上以利于传播。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家张颖其版画多取灰调子,主题围绕“问题在哪里”,以有别于黑白木刻。而看起来瘦弱、来自中国美院的吕珊珊,却选择了石版,因为患病的经历,其作品开始关注人生的各种哲学问题。

青年艺术家是当前被看好的潜力股,他们朝气蓬勃、青春烂漫、想象无限、无所畏惧,很多时候,他们的创作比前辈眼界更开阔,思路更活跃,表现更大胆。在台北观想艺术中心的画展上,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家王雷的一幅描绘伊斯兰情侣的作品,是在阿尔及利亚写生时的创作,其间流露的哀怨情绪耐人寻味。他说,自己这些年来一直在探索当代油画如何在已有媒介中转化的问题,他尝试着融入更多中国观念。“我想找到油画精神性的东西,来主导今后的创作。”他坚持“要从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市场之惑:

介入市场还是保持创作独立性

艺术市场是当下的青年艺术家们绕不过去的话题。雕塑家李金国的一句“我虽然是从央美毕业的,但其实并不太喜欢做艺术”可谓震惊四座。原来,师从雕塑家隋建国、自央美毕业后,他一直从事城雕的制作,接的都是“行活儿”。近两年才开始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了些雕塑,用不饱和树脂做成的小提琴、台球系列如今十分受市场的追捧,虽然他认为其艺术含量有待提高,完全是做着玩儿的,但没想到,每次都被抢购一空。他也很苦恼,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创作,还是遵循自己的艺术原则,不为市场左右?他的话道出了很多年轻艺术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当市场关注你时,该怎么办?

另一位艺术家陈灵刚目前居住在北京的宋庄,他回应道:“因为上有老下有小,为了维持生计,我还是要向市场靠拢。”这就是青年艺术家的现实。来自广西艺术学院的潘新权,一路上十分勤奋地用油画笔对景写生,收获不小。他屡次发问,对于自己偏居西南一隅、机会较少的境况有些担忧。

如何处理好创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让市场了解自己,却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这是青年艺术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但是艺术创作与市场矛盾吗?多年从事文物艺术品收藏的台湾观想艺术中心董事长徐政夫,一路上给年轻艺术家讲述了很多面对市场的经验,他认为,这并不矛盾,相反,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将会助推成功之门。北京观想艺术中心也为打造青年艺术平台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不仅举办相关展览,还收藏了两岸不少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做艺术是不能有期待的。”李金国的这句感悟也许说明,对于艺术家来说,抛开功利目的才能收获成功。

话语之本:

东方艺术如何发声?

一路行来,大家从不认识到熟悉,聊的话题也逐渐深入。艺术家孙浩在央美读研究生期间的所有作品都被山艺术文教基金会收藏,但他感触最深的却是西方当代艺术对中国的冲击。他说:“我深深感到,东方艺术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太多发言的机会。要争取东方艺术的话语权,让西方的价值观和评价体系瞩目东方,这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责任。”他的话引爆了讨论,大家纷纷从自己的角度表达了看法。来自华梵大学美术研究所书法研究组的廖文豪以一幅水墨绢本《山水人》表达了同感,“艺术的话语权应该回归,不能总是西方主导的局面。”对此,多年来在艺术品市场摸爬滚打的台湾著名画廊经纪人、台北画廊协会理事长张逸群肯定地表示:“现在是需要亚洲发声、重估亚洲价值的时代。”

东方艺术如何发声?这的确不是一个简单问题。遍访欧美艺术市场的徐政夫先生以蔡国强的火药系列、徐冰的天书等成功案例强调:“中国艺术要走向国际,一定要有中国文化的内涵或元素在其中。”

话题不断,融合不断。据北京中展丹青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监马瑞青介绍,在中华文化联谊会的支持下,该公司一直致力于推动大陆与台湾文化艺术界的合作,在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廖修平、傅申、黄光南、江明贤等台湾美术界著名艺术家的展览活动。“‘艺绘两岸’有十年规划,将通过系列展览、艺术交流和研讨、汇报展览、收藏等环节,促进情感交流,构筑两岸青年合作的平台。”他说,青年艺术家“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画笔去描绘”,此次大家在思想与创作上有颇多收获,希望能为海峡两岸绘出新经典、为中华文化绘出新篇章。

交流的成果还在发酵。这几天,青年油画家孟思特的“样板间:黑色房间与白色世界”个展11月24日将在北京草场地开放的信息在这群青年艺术家中迅速传播。他喜欢画人物群像的场景如毕业照、聚会照等,却又去除所有背景,让人们充分展开想象。更特别的是,他在对油画材料的使用和尝试中,摸索到了一种新的添加剂,作品因此可直接上墙、直接揭下。

对于青年,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原标题:艺绘两岸——海峡两岸青年艺术家采风活动成功举办,对于青年,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