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博与青年艺术家
大艺博与青年艺术家
青年艺术家和艺术院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几乎被艺术机构和藏家密切的关注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的欣赏和消费已越来越普及,青年艺术家作品必将得到民众的肯定。
年轻艺术家的市场表现活跃
1904年,法国金融家Andre Level找到12个投资人,每人仅以212法郎购买一批画作,其中包括毕加索、塞尚、马蒂斯这些现代大师的早期作品,后期便获得翻倍升值空间;1999年,藏家在北京翰海以44万拍下刘晓东32岁时所画的《白胖子》,在2010年以3100万的价格售出,增长七十倍;2005年,曾梵志28岁,他的成名作《协和医院》在香港佳士得上拍,藏家当时以120万拿下,2010年在保利拍出的价格则为3416万,五年的时间取得280%的回报。随着新旧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许多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一跃成为新一轮投资收藏的热点,价格大幅上涨程度令人热血沸腾。
现今,全国有许多地区,各种扶持、挖掘、发现和推荐年轻艺术家的展事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很多策展人、美术馆、艺术机构等都给予了年轻艺术家前所未有的关注,大型拍卖机构推出年轻推荐专场,上海艺博会、台北国际艺博会、大学生(广州)艺术博览会等等,为年轻艺术家更广泛的搭建了艺术展示和推广平台。
如今的青年艺术家走到了一个机会非常丰富的时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艺术的欣赏和消费已越来越普及,但对于许多人而言,当代艺术品不菲的价格阻碍了他们对美的需求,因此选择购买年轻艺术家作品必然会成为大众艺术消费的大趋势,从价位来说更会符合广大中层消费者的购买力。年轻艺术家们想象无限、朝气蓬勃、青春弥漫、无所畏惧,用他们的青春进行着艺术的豪赌,很多时候,他们的创作比前辈眼界更开阔,思路更活跃,表现更大胆。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首先是作品相对成熟,其次是相对价格普遍不高,就算收藏几十张也只及得上大名家的一二张。还有这些艺术家未来还有着巨大的潜力。因为几百个艺术家里,以后只要有一张“成功”就已经足够。这也说明,现在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至少没有太多风险,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今天青年艺术活动如火如荼进行的背后,不难发现,随着艺术市场的疯狂,青年艺术家的市场表现也令人吃惊。艺术机构将年轻艺术家投入市场中,看到年轻艺术家的利润比较可观。前几年售价仅为二三万元的作品,现在的价格就可高达几十万,有的甚至能达到百万元以上,成为年轻一代的标杆人物。不仅如此,随着一批批新锐名家开始进入藏家视线,各地方、院校的年轻艺术家也通过频繁参加活动增强曝光率,有着十分抢眼的市场表现,在市场大潮中尝到了甜头。
机构聚焦年轻艺术家推广
近年来,年轻艺术家已经成为备受关注和宠爱的群体。从“青年艺术100”到“大艺博”,从“CAFAM未来展”到“大学生提名展”,以“青年艺术家”为主打的展览此起彼伏。主办方既有政府、官方文化机构、美术馆、艺术院校,也有拍卖行、画廊,甚至一些原本与艺术无关的商业机构也参与其中。艺术媒体也开始为青年艺术设置专栏报道,如“艺界新星”“纸上艺廊”等,798艺术区每年也会举办“青年艺术节”。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各界人士对青年艺术的关注,更在当代艺术界掀起了一股“青年艺术热”。
青年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不仅反映了艺术主体的多元化和年轻化,也体现了艺术市场的商业化趋势。因为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生存下来,艺术家的艺术梦想才有坚实的根基。当代社会是一个日渐成熟的商业化社会。社会中的每个主体都直接或间接地打上了商业社会的烙印,艺术市场也是如此。对青年艺术家来说,假如决定将艺术作为终身职业的话,那就意味着不仅将艺术作为终身的志向,并且需要将艺术创作作为谋生手段,那么面对市场就是迟早的事。另一方面,市场也是检验艺术家们创作价值的有效方式之一。面对这样的市场化进程,进入艺术市场是大势所趋,那么市场之鱼与青年艺术之熊掌如何兼得?
当今社会早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一件艺术品,当它离开作者进入市场那刻起就面临着市场规则的考验,即如何让作品被人知晓、赏识,到最终被收藏。而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具有价位低、风险小、潜力大、流动性好等优势,很多致力于艺术事业的机构看到商机,大力撮合艺术机构与青年艺术家们互惠互利的好时机。
2012年大学生(广州)艺术博览会这样的年轻艺术家博览会,有十大美院教授,多家艺术机构,批评家和策展人支持,博览会的学术价值大、权威性也很高,能参与这样的项目,对刚走出艺术院校的年轻艺术家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因为获奖名额的限制、竞争的激烈,也让这样的活动备受关注。获奖成为一种荣誉的象征,也有益于青年艺术家更便利的走向市场。
但是,能在众多优秀才俊中脱颖而出,想必在自己的艺术领域必然要有一定的建树,至少有较为成熟的创作理念。这对大多数还处于探索阶段的年轻艺术家来说,并非易事。能够在博览会获奖毕竟属于少数,如果谁都能享受这份荣誉,那这荣誉也不会如此珍贵。
画廊是很多艺术家成名的重要推手。这种机构代理、经纪人合作的模式,虽然在中国发展时间尚短,运营机制也不如西方成熟,却是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的模式,星空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星空间作为一家专注于中国青年艺术家推广的画廊,从2005年成立以来,代理了陈飞、陈可、高瑀等年轻艺术家。而今,这些艺术家已经普遍成为21世纪新生代艺术家中公认的佼佼者。这种画廊的合作模式,不仅可以让艺术家有稳固的收入,而且由于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交给经纪人代理,在合作期间,就避免了与市场直接打交道,从而可以更安心地进行创作,探索自己的创作道路。
近年来,这样的画廊、艺术机构越来越多。但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这个纷扰的社会,有多少匹“千里马”与“伯乐”失之交臂,有幸相遇相知相惜则是少之又少。与其坐等机遇,还不如自寻出路,这就催出博览会推广青年艺术的模式,即青年艺术年度“选秀”,挖掘青年艺术的未来之星,“大艺博”这样的项目给予青年艺术家的机会是平等的,凡是有意愿参与的均可通过海选自荐。因其大规模的学院海量征集、全国高频率的巡展规模,已经成为业界推广青年艺术家的知名品牌,也备受各界人士的关注。在2013年度作品征集中,有超过700名艺术家入选,参展作品近2000件,并且今后的几届“大艺博”组委会将作品征集范围扩大至港澳台地区,以及邀请亚洲年轻艺术家参加。所以 “大艺博”必将是一场年轻艺术家的盛宴。
青年艺术家无论参加何种模式的推广,对自身艺术生涯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好的展览固然能为艺术家提供彰显才华的舞台,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有利的引导。
价格与价值的双赢
市场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艺术家的发展带来无限机遇,也可能蚕食腐坏青年艺术家对自身艺术理念的追求和探索。即使一些有潜力的、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在艺术领域有所建树的青年艺术家也难逃市场的诱惑,最终可能成为一个艺术商品的机械生产者,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
而已经在艺术创作中有所建树的青年艺术家,也终难免市场的考验。近年来,青年艺术家在各大拍卖场中崭露头角。这是一场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博弈,艺术作品有可能一夜之间创下历史新高,作品价格翻倍上涨;也有可能一夜之间,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因此,面对艺术市场的考验,青年艺术家既要有敢于试水的勇气和魄力,又要有见好就收、急流勇退的见识和智慧。然而,这都只是技术与技巧的考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艺术家坚定的心。
艺术的价格由市场来衡量,然而艺术的价值只有通过时间的洗练方能显现。耐得住寂寞,熬得过时间,需要艺术家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唯一的动力只有扎根于艺术本源,聆听心底最原始最纯正的声音,对自己的艺术理想有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产出真正的艺术品,才能做到价格与价值的双赢,艺术市场和艺术家的互惠共生。
年轻艺术家“高价”的隐忧
在这场市场热潮中,诞生了诸多红极一时、价格很高的年轻艺术家。在泡沫比较严重的时候,许多青年艺术家的喊价也开始飙升。无论是“有价无市”还是“有价有市”,大家都在这场潮流中振奋着。
从市场角度分析来看,投资者逐渐增强对新人新风的关怀是出于两种目的,一是摆脱对名家、大家精品难求、价格滞涨的依赖,寻找潜力股;二是一致认识到世代交替、风格转型的必要性。除了传统艺术商追捧艺术新星之外,最近几年,一些并不专业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品基金也盯上一些进入市场较浅的年轻艺术家,低进高卖——相比价位已相当高的近现代书画、真伪难辨的古代书画与瓷杂而言,年轻艺术家最符合这部分人的胃口,而这部分略显“投机”的资本,让原本应该处于思考、探索期的青年艺术变得僵硬起来。
因此,大家都在担忧,一些年轻艺术家作品过度炒作,已被提前透支:有的青年艺术家过分关注金钱和荣誉,早早将自己的作品推向艺术市场,期间迷失自我,为避免风险养成模仿盲从的习惯,甚至专门揣度各大赛主办方意图而创作,使得自己未来发展之路受到影响。而如今,市场对艺术的理解并不是十分成熟,甚至有些世俗或浅薄,这样会加剧对青年艺术家艺术发展的不良导向作用。
雄心勃勃大艺博
与此同时,在青年艺术作品被人们誉为投资佳品之时,青年艺术整体也在市场浮沉中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当市场整体遇冷时,年轻艺术家作品的缩水率远大过其他门类。曾经在拍场中取得不错成绩的年轻艺术家在2012年的秋拍中都没了踪影,可见虚高的价格没有耐住时间的考验。
虽然市场对年轻艺术家的培育不足够成熟是“放空”年轻艺术家的重要原因,但艺术市场和艺术家卖画都是客观规律,钱和资本本身也没有问题,关键还在于艺术家个人的定力,及对艺术市场和金钱的态度。刚毕业的年轻人开始在市场有销售是好的,但是如果年轻人经受不住金钱诱惑,一味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为了卖画而改变独立性和创造性,按照市场认可的模式去创作,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不少人认为,除非艺术水准已经十分成熟,青年画家不要轻易直接面向市场,更不要直接与客户去谈卖画的生意,这样才有利于“HOLD住”自我创作的一片天地。面对市场和多种诱惑,除了社会要进行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避免市场恶意炒作、形成学术引领等工作,青年艺术家们更不能“操之过急”,而要继续脚踏实地关注内心,立足生活,修炼画功。在现实的磨砺中不断改善,努力面对商业化的双刃剑时,为自己的创作负责。
为自己的作品找好“人家”,选择成熟的合作伙伴,也成为青年艺术家慎重面对市场的必然选择。其实,在各种青年艺术家推广平台出现之前,画廊一直是比较传统的推广方式。画廊主在每年的毕业展和各种青年艺术家提名展上关注青年艺术家,在对青年艺术家推广几年之后,开始带他们进入艺术博览会,并逐渐在每年拍卖季时搭配部分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送拍。
在市场的推广依旧满足不了每年激增的青年艺术家需求时,大艺博是针对刚走出校园的年轻艺术家的推广平台。主办方希望做到的是将大艺博成功打造成80后、 90后新艺术的领导者。让大艺博不论从专业的艺术市场,还是从品牌的内涵与影响来说,都成为有口皆碑的年轻艺术的领航人。目前,大艺博从藏家、艺术家、美术馆、学院公共关系、媒体资源、艺术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已初具规模,零散的资源亟待整合,发挥1+1大于2的效能,应当能肩负起续写新艺术篇章这样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