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保利瓷器杂项夜场2.6亿收槌 史颂簋2450万拔头筹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罡 2013-12-05

保利瓷器杂项拍卖现场

北京保利瓷器杂项拍卖现场

12月4日,北京保利拍卖2013秋季拍卖会瓷器杂项夜场完满收槌。总成交额达2.6亿元人民币,其中西周“史颂簋”以950万元人民币起拍,经多方角逐,最终以2450万元人民币落槌,为三场拍卖头筹。清乾隆“宝石蓝地洋彩金西蕃花鸠耳瓶”和清乾隆“白玉盘龙十二章圭璧”同以980万元人民币起拍,并且最终同以1350万元人民币落槌紧随其后。

西周 史颂簋

西周“史颂簋”

史颂组铜器,是重要的西周晚期铜器。《殷周金文集成》收录有史颂所作:鼎2件,簋8件(其中1件失盖,2件仅有盖,另有一拓不明为何),簠、盘、匜各1件。其中,簠、盘、匜的銘文,都较简单,只有“史颂作盘(匜)”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共14字。簠铭更简,只有“史颂作簠,永宝”,仅6字。史颂鼎和史颂簋的铭文则一致,都是6行63字,书体规整秀美,但个别字的结构彼此稍有差别。金文研究大家的著作,如郭沫若著《两周金文大系考释》、陈梦家著《西周铜器断代》,对此多有详细的考释。陈梦家所作史颂簋铭文的释文如下:隹(唯)三年五月丁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颂(省)稣、友里君百生(姓)帅隅盩于成周。”休又(有)成事,稣宾章(璋)、马四匹、吉金,用乍彝。颂其万年无疆, 日扬天子令,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的大意是:周王在位第三年的五月丁巳日,王在成周(今洛阳)命史官颂省视苏国,恤问那里的里君、百姓,并聚教其类醜(奴婢)。得到苏国贿赠的玉璋、马四匹和吉金,于是製作了青铜礼器。颂万分感念周王的恩宠,子子孙孙永远纪念。

至于认为史颂鼎、史颂簋的年代,郭沫若认为它们与颂鼎、颂簋,都作于恭王时期。但是,颂器作于“王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而史颂器作于“王三年五月丁巳”,“甲戌”和“丁巳”两个干支,不能在一个月份相容,即不可能在同一王的“三年五月”,彼此应有若干年的时间差距。所以陈梦家将颂器的年代定为夷王,当时颂器中的颂尚未任职史官,而将颂任史官的史颂器定在稍晚的厉王。无论如何,颂器和史颂器都是年代比较明确的夷厉时期标准器。

史颂簋的形制和纹饰也表明其具有西周晚期的典型特徵。我们在《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一书中,将颂簋和史颂簋都区分为簋类铜器中Ⅳ型三足簋的2式。这种型式簋的主要特征是:簋体的器口和盖缘均饰一周窃曲纹,盖顶捉手内有卷屈鸟纹,盖面和器腹饰瓦纹;两耳有垂珥,上部为双角高耸间兽首;圈足则饰垂鳞纹;圈足以下再加兽首三足,足跟呈方台状。这种端庄瑰丽的铜簋是西周晚期前段约当厉王前後最典型的器形。形制几乎相同的有颂簋和不簋等,山西曲沃晋侯墓地中年代晚至西周末宣幽时期的62号、93号两墓,所出窃曲纹簋也是这种形制。另如师簋和伊簋与此基本一致,但两耳有内卷的翅。

这组铜器出土的时间和地点,都不见于记载。大约仍是陕西周原地区出土。最早有清代乾隆年间御纂的《西清古鉴》著录過一件史颂簋。其餘诸器,则多为清末始有著录,主要见于吴式芬的《攗古录金文》(1895年)和吴大澂的《愙斋集古录》(1896年)。有的又曾见于刘喜海《清爱堂家藏钟鼎彛器款法帖》(1838年)、吴荣光《筠清馆金文》(1842年)、吴云《两罍轩彛器图释》(1872年)等书。这些史颂簋,目前知道现存情况有:上海博物馆和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各收藏一件器盖齐备的全器,上海博物馆又有一件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缺盖的器。《西清古鉴》的著录,只有器物綫图和铭文拓片摹本,无法判断相当于後世著录的哪一件。见于著录,还有一器一盖不知道下落。另外,再有两件器盖齐备的全器,都不曾见于清代学者的著录,一件见于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行1998年图册,未曾发表铭文拓片,尚待考查;一件曾藏日本京都小川睦之辅家,见于梅原末治的《日本搜储支那古铜精华》一书(1959年),後曾归东京出光美术馆。见于该馆编辑出版的《开舘十五周年紀念展图录》等书,又被著录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的《殷周金文集成》(编号04236)。这样,目前所知器盖齐备的史颂簋,除苏富比一件尚待考查外,共有三件,即上海博物馆、日本书道博物馆和原出光美术馆各一件。原出光美术馆这件保存状况甚好,弥足珍贵。此次上拍的即为原出光美术馆所藏者,其保存状况甚好,器、盖配套完整,可见弥足珍贵。

 
 蓝地金彩西蕃莲纹鸠耳瓶
 蓝地金彩西蕃莲纹鸠耳瓶
 清乾隆 蓝地金彩西蕃莲纹鸠耳瓶赏析
 
    乾隆一朝瓷业精进,集成古今之菁华,融汇东西之文化,铸就成器,当中尤以华丽彩瓷为最,诚如《陶雅》所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本品作为乾隆御制彩瓷的独特品类,堪称别致新颖,成为清宫文艺最辉煌时代的见证者。其造型端庄秀雅,左右配饰鸠首为耳,又不失隽巧玲珑之姿。外壁通体以霁蓝釉为地,描绘金彩花卉为饰,口沿绘缠枝莲纹一周,腹部以缠枝西番莲为主题纹饰,其余部位则描绘五组大小各异的金彩变形蕉叶纹,相接装饰。腹部交叉对称所绘的四组缠枝西番莲纹,夹迭着圈曲柔婉的枝叶,构图严谨,绘画精细,并用深浅不同的金彩描绘,增加层次的效果,霁蓝深沉凝重,金彩绚丽夺目,视之富丽华贵,品格非凡。
 
    纵观其画法深具鲜明的西洋巴洛克风格,纹饰与金彩运用技法诸多方面凸显出典型洋彩之特征:一是绘画技法摹仿西洋光影画法,注重枝叶的明暗表现和花朵花瓣的立体层次,以金彩的深浅不同来体现;二是器身多处使用洋彩特有的圆状光点装饰,尽管部分圆状光点因金彩脱落而不明显,但是明确存在。器内施饰孔雀绿釉,质地匀净厚润,至为可爱,底部敷设白釉,中心处书写“大清乾隆年制”青花六字双行楷书款,笔道精练有神。
 
    蓝地金彩是景德镇重要的彩瓷品种,始烧于元代,盛于明清两朝,以装饰效果格外强烈著称,一向位居高端御瓷之列,备受世人推崇,在台北故宫新近发表的“清乾隆 题缂丝御笔新韶如意中即可看到类似御窑器物的陈设。乾隆时期开始御窑厂的蓝地金彩制作技法与本金的来源均有异于前,彼时内府档案称之为“洋彩金花霁青”,检阅清宫档案诸处记载,可知乾隆早期御窑厂烧造蓝地金彩器皿时,金彩是使用洋金,绘画技法上多摹仿西洋,纹饰则选用浓厚的巴洛克式样,所以得名“洋彩金花霁青”,而从本品的诸项特征皆可印证宫廷档案之记载无误,如绘画技法上以多次点触形成具体纹饰为主,仅轮廓线等位置少量辅以白描和平涂等。考察乾隆一朝造办处档案,烧造霁蓝金彩御瓷的记载不多,就当今所见实物而言,亦是颇为稀少,采用逐笔点染突出物体的明暗效果。

 
 
圭壁
白玉盘龙十二章圭璧
清乾隆 白玉盘龙十二章圭璧(原配錾胎珐琅座)
 
    这件清乾隆时期的白玉盘龙圭璧,温和润泽,宛若凝脂,玉色冰洁无暇,纯净清冽,仅局部有俏色。该器造型生动,颇具动感,展现出蛟龙出海、升入碧空的壮阔场景,环境烘托细致入微,细节表现精炼传神,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此件取材精良,体量巨大,整体雕琢,一气呵成,采用圆雕及浅浮雕工艺完美地将玉璧、玉圭结合在一起,精雕细琢,搭配完美,颇有艺术灵感,配以铜錾胎珐琅底座表现波涛翻涌的海浪,更能烘托出海蛟龙盘旋于与玉圭之上的磅礴气势,意境恢宏,儒雅大气,充分体现王者风范。器身背面浅浮雕十二章纹,两两对应,由右而左、由上而下依次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技法纯熟,细腻精致,这一巧妙的设计暗合蛟龙、玉圭、玉璧所蕴含的文化寓意。整件器物饱满充盈,极富美感和活力,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既有个性出彩之处,又蕴藏传统文化之精髓,可谓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风格优雅,工艺繁复,打磨抛光精细,雕工亦精细传神,大处利落痛快,小处精妙传神,外形优美精致,线条婉转流畅,颇见深厚之功力,辅以上等材质,使得该器物在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上更胜一乘,值得用心收藏。另清代宫廷中的陈设玉器多配有精美的器座,纹饰与主器物相互呼应,材质以木质最为常见,铜制者较少,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肉形石,即配有铜鎏金底座,而这件底座为铜錾胎珐琅材质,更为罕见,可见级别之高。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