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方力钧,已不再是当年圆明园画家村的先锋艺术家,在背负了那么多所谓的成绩之后,即便自己有所改变,大家依然记得的还是那些光头,玩世、泼皮这些字眼始终会伴随着他,或许他也无意改变。
10月12日下午,泉空间全新开幕,开馆展“方力钧2013”使得798艺术区水泄不通,但凡开车进798的人必被保安审问去哪,如果不是去泉空间,那就麻烦绕道,别再添堵了。这么多业内人士齐聚798的场面如今已经不多见了,相较于被游客占领的艺术景区,当天的798相当艺术。
说起泉空间不禁让人想到王老吉,“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还是原来的味道,还是原来的配方”。泉空间所在位置就是曾经的品画廊,自从品画廊关门之后,这里一直没什么动静,听说这里曾几度计划改名,成立新空间。如今,空间还是原来的空间,方力钧依旧与这里关系很好。
策展人是近一年多时间里在国内策划了不少展览的美国伊利诺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徐刚,包括张晓刚、张培力、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周春芽等人参展的“偏看:无意识的当代艺术”,及杨茂源和钟飚的大型个展,此番又为方力钧策划个展,他的策展对象均是业内已有了一些“成绩”的艺术家。对此徐刚自己解释道,“我希望我做的展览都有一个历史脉络可以梳理出来”。在“方力钧2013”上所能见到的脉络应当是那些我们所熟知的光头和水吧。
与此次大型个展在时间上有所重叠的另一个方老师的展览,是其巡回文献展“方力钧——走进大学文献展”,不同的是该展览比较“简陋”,并没有原作展出,充分体现了展览本身的文献性质,从方老师出生一直到2010年,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方力钧个人的成长经历,清晰的延展开来。可能每一个知道点当代艺术的人都听过方力钧的名字,在文献展开幕前,展馆前就占满了等待看展的人,其中有一拨是来自复旦大学祥和会的,他们举着会旗纷纷在展馆前留影,据一位成员介绍,他们是来自各地的企业家,都对艺术收藏感兴趣。从他们的聊天中也可以知道他们对艺术的确有所关注,“他画的画儿都是这个样子的”,“这就是老方的风格,都是光头咧着嘴大笑的人”,只是他们可能不知道还有位老师叫岳敏君,他们也没有组团来北京看过方老师的新作。
回到泉空间宽敞的展厅,这里容纳了方老师近一年的创作成果,我们已经不能简单的将他定义为油画家,展览上不仅展出了许多小幅水墨,还有以陶瓷为媒介的雕塑作品。当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方老师是学陶瓷出身,1980~1983年,方力钧在唐山的河北轻工业学校陶瓷专业学习,1983年在唐山陶瓷厂二厂实习期间他熟悉陶瓷制造的全部流程,造型设计、翻模、注浆、刻画、上釉,每一个步骤都非常熟悉。不过自从进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方力钧就拿起了画笔,鲜有机会制作陶瓷,从此次展览上我们可以看到,这项技术并没有荒废,方老师不仅可以烧得好,也可以烧的“坏”。观众看到这些“坍塌”的雕塑作品不免觉得新鲜,这也是此次展览上最不像方力钧的一组作品。他用湿浇的方法打破了陶瓷的完美,凝固坍塌的瞬间。这些雕塑有的甚至还给人血淋淋的感觉,看了并不怎么舒服。
走进展厅,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一些看上去相当随意的水墨作品,和以往的油画作品属于一个风格,据策展人介绍,这些作品这近年来方力钧抽空创作的小稿,而且“这些小稿也是在为未来的大转变做准备”,不过从小稿上还很难看出大转变的玄机所在。陶瓷雕塑作品就像一个个有所指的标志性建筑模型,被相对集中的安置在展厅深处,许多观众围观,总有人忍不住上手摸一把这看上去非常脆弱的作品。与密密麻麻的人群相呼应的是位于另一展厅最中间的大尺寸油画作品,蓝天白云黄日,乌央乌央的人群在云端欢呼雀跃,该作品也成了来宾留影的最佳背景。
不管是形式语言的转变,还是媒介的更替,我们都不简单的称之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的突破,只能说是一种改变,或者说为突破所作的某种尝试。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方力钧,已不再是当年圆明园画家村的先锋艺术家,在背负了那么多所谓的成绩之后,即便自己有所改变,大家依然记得的还是那些光头,玩世、泼皮这些字眼始终会伴随着他,或许他也无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