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收藏投资骗局 伸向老人的“黑手”

来源:艺术商业 2014-01-15

承诺返利诱惑老人买藏品

2013年10月,北京德泉艺藏文化有限公司股东王某某被东城区检察院批准逮捕。这家公司利用老年人不懂收藏却热衷投资理财的心理,专门向老年人销售邮票、纪念钞等产品,以许诺到期回购并高额返利,实则施行诈骗。经初步审理,此案涉及的被害人多达120余人,涉案金额900余万元。

何大爷就是被骗者之一。2011年4月,何大爷接到北京德泉艺藏文化有限公司员工的电话,邀请他到公司看收藏产品。销售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何大爷,向他介绍公司的情况及实力,并向他展示、推荐公司推出的纪念币、邮票等藏品,承诺到期回购并高额返利。

何大爷并不懂收藏,只想搞点投资挣些养老钱。经劝说,何大爷花了1万余元先后购买了“中国历代古钱币”“唐诗三百首邮票”等藏品。1年后,公司如约兑现了部分已到期藏品的高额返利,在继续兑现时,公司要求何大爷追加投资购买更多藏品。何大爷并不想继续投资,销售人员答复他如果不继续购买,那么返利的现金就必须通过公司老板审批后才能打到他的银行账户上,但老板经常出差,所以返现的事一拖再拖,何大爷迟迟不能拿到钱。但何大爷认为公司还是有信誉的,就又购买了多款收藏品。两年内投资多达30多万元。

今年年初,何大爷前往该公司所在地,发现该公司早已人去楼空,何大爷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那么,何大爷的投资是否会打了水漂呢?中央电视台法制栏目特聘律师、专职公司法律顾问、专门处理民商事与经济纠纷的邵亚光律师说:“这类案件,如果事实清楚,法院一般会判决全额赔偿,但最后是否能够全部拿回损失,可能要看对方公司是否有足够资产。如果资产不足以清偿所有债权,那么在执行阶段,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受骗者实际上无法拿到全额赔偿。”

何大爷以及其他100多位受骗人被骗的钱财是否可以拿回,还是个未知数。而等待王某某的或许是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邵亚光称:“此案诈骗数额巨大,当定性为诈骗罪,按照刑法规定: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王某某可能会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很多以收藏为名的诈骗案中,受害对象多是像何大爷一样的老人,比如广东退休工人张先生被骗数万元,四川一所中学的刘老师被骗数千元等,为什么老人频频成为骗子的“猎物”?

对此,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对本刊表示:“老人退休之后,大多数呆在家里面,生活的圈子比较窄,消息也比较闭塞,其思维可能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所以比较容易听信一些人的说辞。老人也有被利益所驱使的心理。他们认为买了藏品就会很快获得经济回报。再加上几十年以来的生活习惯,使老年人对公章比较信任,只要是盖了红头公章的材料、文件,他们就会觉得这些材料肯定是真的。骗子的手法层出不穷,他们挖空心思要掏这些老人的钱。如果老人的警惕不够高,就很容易上当,甚至频频受骗。”

中国收藏家协会也多次发布通知、公告提醒收藏爱好者避免上当。因为经常有被骗的老人向罗伯健反应自己受骗的经历,所以罗伯健对骗子的行骗手段非常熟悉,他称,骗子的手法有相通之处,他们常常自称是某个比较权威机构或者组织的工作人员,并且他们有一些藏品出售,而且升值速度很快。接下来,他们就承诺,老人购买藏品以后,他们负责推销或者回收藏品。如此一来,老人觉得掏钱买了藏品万无一失,还有利可图。骗子行骗的手法大多如此。可惜,当老人买下藏品后,就再也联系不到这些骗子了。

骗子在行骗时,通常会事先伪造一套手续,比如身份证、工作证、协会证明等。

信息泄露老人遭遇连环骗局

尽管中国收藏家协会做了一系列工作,提醒收藏者要警惕骗子,但是老人被骗案件仍屡屡发生。这让罗伯健非常苦恼,因为骗子们常常打着“中国收藏家协会”的招牌。罗伯健透露:“很多骗子经常打着我们协会的旗号,向中老年人推销藏品,很多老人都曾上当受骗。这些骗子让老人防不胜防,我们也很苦恼,因为经常没办法找到他们。”

中国收藏家协会是一个专业组织,骗子打着协会的名义,可以让老人放松警惕。而且,为了进一步取得这些被骗对象的信任,骗子常常会伪造一系列收藏家协会的证明文件和材料。罗伯健介绍说:“骗子通常会事先伪造一套手续,比如身份证、工作证、协会证明等。”这些证件难辨真假,上当的老人很多。广东的退休工人张先生就是这样的受骗者。

张先生退休之后,喜欢收藏,曾在网上购买过藏品。没多久,他的电话号码就被一些“有心人”知道了。2012年7月中旬,张先生接到自称是北京中国收藏家协会业务部经理刘小雅的电话。她和张先生就收藏的话题聊了很多,并称眼下有一个捞点好处的机会,她很乐意把这个挣钱机会和张先生分享。刘小雅告诉张先生,其公司将于8月在广州举行拍卖会,拍卖会上将高价回收龙年金币。因她是协会工作人员,不能参加拍卖。所以她提出跟张先生共同投资龙年金币,由张先生上拍,到时再按投资比例分红。刘小雅称和张先生各出资五千元,买了十套龙年金币。刘小雅在把10套龙年金币寄给张先生的同时,也寄来了工作证、拍卖会邀请函和中国收藏贵宾大客户卡。

张先生收到快递以后,刘小雅于7月24日给张先生发信息称,她还有购买熊猫金币的名额,所以希望和张先生每人再买5套熊猫金币。为求稳妥,张先生希望先把龙年金币卖出去之后再买。但是刘小雅告诉张先生,这两种藏品将在同一天回收。如果这次不买,下次就不再是这种回报了。刘小雅在张先生手头暂时没有钱的情况下,将熊猫金币发给了张先生。张先生借钱收货以后刘小雅就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了。

8月底,一个自称中国收藏家协会拍卖部主任王慧的女人联系上了张先生。王慧告诉张先生,她是刘小雅单位的拍卖部主任,她将带领财务人员和专家回收藏品。王慧跟张先生透露,“香港有客户要买香港回归十五周年纪念金币”。王慧让张先生事先购买10套,到时再高价卖给香港客户。考虑到王慧是拍卖部主任,所以张先生只得勉强答应购买纪念金币。之后,王慧又让张先生再买10套熊猫金币。张先生称自己没钱了。王慧表示,过几天张先生把藏品卖出去就可以把钱收回来了,并让张先生再去借钱。张先生无奈,只好把被套的股票卖出去筹钱。后来在王慧的要求下,张先生又购买了上海东方收藏的10套熊猫金币。但是张先生一直没等到人来回收他的藏品,而王慧也再也联系不上了。

由于这些行骗的人自称是中国收藏家协会的工作人员,所以当张先生迟迟没有等到有人来回收藏品时,他就打电话向中国收藏家协会询问王慧及刘小雅等人。当得知中国收藏家协会没有这些人员时,张先生才知道自己被骗了。通常,如果有相关的线索和证据,就有可能抓住行骗者,如邵亚光律师所言:“这些人的行为一旦定性为诈骗罪,处罚一般是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是,因为骗子的地址、联系方式和证明全都是假的,所以很难把他们抓获并判刑。

声称拍卖老人送拍被骗费用

与打着中国收藏家协会的名义卖藏品行骗的骗子难以抓获一样,还有一些人自称是拍卖公司的骗取老人的图录费、保管费等的骗子也同样难以被抓到。

刘老师是四川一所中学的老教师。刘老师喜欢老物件,所以他年轻时经常购买一些瓷器、家具等物品。今年的4月,有一个自称是北京知名拍卖公司的工作人员王晓刚打电话给刘老师称,他们公司在征集一批藏品,买家资源非常好,只要来上拍都可以高价拍出。刘老师就信以为真,将藏品拿去送拍,但是王晓刚称刘老师必须要交图录费、保管费、鉴定费等总计5800元的费用。

王晓刚称刘老师的藏品都是真的,可以卖好几百万元。但是当拍卖会真正举行后,当场的所有拍品没有一件成交的。事实上,北京这家知名拍卖公司根本没有叫王晓刚的工作人员,而拍卖会也只是他导演的一场戏而已。此前交给王晓刚的费用也拿不回来,刘老师非常无奈。

刘老师被骗了5800元,张先生被骗了数万元,而何大爷被骗了30余万元,他们只是被骗的老人中的三个,但是其背后还有很多被骗过的老人。为了图利,骗子将黑手伸向了老人,而且这种问题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这些招摇撞骗的骗子们为何能够屡屡得手,且能够逍遥法外,他们是如何钻了法律的空子呢?

邵亚光介绍,在社会现实中,这种针对老人行骗的骗子很多,而且也不太容易定性,所以很多骗子都没有定罪,只是简单地将案件定义为双方的合同纠纷或者经济纠纷。要知道合同纠纷和经济纠纷是没有刑事处罚的。如果情节严重,就参照诈骗罪的主观、客观要件查看整个事件是否符合诈骗罪的规定,如果符合就按诈骗罪进行处理。

但是现实中大多数骗子并没有被法律制裁,因为公安部门很难抓到他们。为此,中国收藏家协会组织了专门的维权机构,配合公安、工商部门的调查取证工作。但是案件的破案率并不高,很难帮老人讨回被骗的金钱。罗伯健称,由于骗子的身份证、地址等全都是假的,缺乏有效的线索;在金上,老年人一般都是被骗几千或几万元,这些都造成立案和破案的难度。

那么,老年人到底应该如何防范这些骗子呢?罗伯健建议,老年人的头脑中应该时刻有根弦,不管别人把物品说得多么的天花乱坠,有多大的“钱”景,但只要是需要掏钱购买,就不要掏钱。不掏钱,是老人必须要守住的一条底线。在邵亚光看来,老人自身应该谨慎,但同时社会相关部门也应加强道德教育和督导、监察,不妨设立专门的管制部门;老年人在进行大笔消费支出时,最好事先征求家人尤其是子女的意见,子女对社会变化敏感,判断会相对准确,有利于帮助老人提高辨识骗局的能力。

此外,检察机构还提醒,社会上有许多借助移动、固定电话号码号段随意推销理财产品、藏品的电话,在类似的推销活动中,常有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辨别能力差的特点,诈骗钱财,切望老年收藏者慎重投资、谨防上当。

老人遭遇的陷阱主要有这样几类

1.以健康为诱饵

这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一种骗局,可以演化成许多版本。有的骗子以免费体检、免费服务为名,深入社区,忽悠中老年人“身体有病”要及早治疗;有的则在宾馆酒店、教室礼堂举办所谓的“健康讲座”,诱导中老年人购“神奇”药品或理疗器械。

2.以亲情为诱饵

此类骗局常以当事人的子女、亲友发生车祸、欠债等意外事件为由,要求当事人转账救急。当事人听到这样的消息,常常会因为心情焦急而乱了方寸,情急之下,按照骗子的要求行事,因而上当。

3.以发财为诱饵

此类骗局主要针对发财心切的当事人。骗子描绘只要参加他们集资、参股等投资理财活动,或者购买奇特的宝物、古董,就能获得高额的回报。骗子在开始的时候,往往会放长线钓大鱼,给予当事人一定的甜头尝尝,当敛财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随即销声匿迹,让上当者叫苦不迭。

4.以恐吓手段圈钱

此类骗局常见于利用电讯手段威吓当事人,他们常常冒充公安、银行、电信公司,甚至孩子、老师、亲友等,一个电话,一条短信,甚至网上聊天工具,告诉当事人亲属遭绑架,银行卡密码泄露被盗用等。什么让当事人担忧害怕,他们就采用什么手段,让当事人上当。

老人被骗案件频发的症结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

罗伯健:

老人退休之后,他们大多数呆在家里面,生活的圈子比较窄,消息也比较闭塞。其思维可能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所以比较容易听信一些人的说辞;老人也有被利益所驱使的心理。他们认为买了藏品就会很快获得经济回报。同时,老年人对公章比较信任。

中央电视台法制栏目特聘律师

邵亚光:

在社会现实中,这种针对老人行骗的骗子很多,而且也不太容易定性,所以很多骗子都没有定罪,只是简单地将案件定义为双方的合同纠纷或者经济纠纷。要知道合同纠纷和经济纠纷是没有刑事处罚的。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