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新作展一”深圳艺术展观照今昔

来源:大公网 作者:李梦 2014-01-28

当代艺术中心(OCAT)深圳馆正在举办“新作展一”。这是2014年OCAT深圳馆的首场展览,也是其于今年初开启的年度常设项目第一期。虽取名“新作”,但OCAT艺术总监、策展人卢迎华说,展览观照的是现今,也是过去。

艺术问题与立场问题

“新作展一”包含三场展览:卢迎华策划的主展览“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以及“各种未来”和“让现代性继续:沉浸、等待、理想主义”两个平行展。卢迎华说,展览选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长期被内地艺术史界忽视的概念,将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中国内地艺术发展的若干节点置于当下的社会和人文语境中再观照,以营造某种互文情境。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直是我们历史中那个不被提及的概念,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我们的大量工作是摆脱它,忘却它。”卢迎华说,这场命名为“回响”的展览,却正正透过“重提”那个常被人有意或无意回避的概念,并重新审视当年的画作、摄影和录像作品等,以获得多样的、去绝对化的审美经验。

现场展出了《美术》杂志从一九五四到一九六六年的封面和目录,及“文革”期间内地知名摄影师吴印咸的摄影教材及作品。一九五八年一月号的《美术》杂志不单有《关于中国画的透视问题》这样的理论文章,也有《回到农村去》和《从下乡上山想起的》之类时代印记鲜明的口号式檄文;曾参与拍摄《马路天使》和《延安与八路军》等影片的摄影师吴印咸创作的人像摄影作品,要么是戴斗笠的女红军,要么是一手叉腰一手遥指天空的工农阶级,也是那个标榜现实主义美学的年代留下的符号。如今,观者回望那些黑白照片,似可以跳脱出原本叙事情境,以更包容更平和也更多元的视角,反思艺术扮演的角色。

同场展出的还有周迈由上世纪七十年代创作的《中山公园》及冯小刚一九九四年拍摄的电视剧《一地鸡毛》。其中,有未受雾霾困扰的北京,以及戴黑框眼镜扮成懦弱文员的陈道明。

另外,卢迎华在布展时用了考古学中呈现考古发掘品的方法,用号码来编排展品,令到当年的人物和事件呈现出一种“未被解读的多义的可能性”,也与展览基调相合。

至于“各种未来”和“让现代性继续:沉浸、等待、理想主义”两个平行展,则展示了王炜、申舶良和苏伟三位年轻策展人过去两年的研究和思考。王炜和申舶良策划的“各种未来”关注非物质层面的“未来”,以及人的想法和意识在现实影响下可能产生的变化。展览中呈现的,不单有两人在过去两年里与新疆“马人”和青藏高原上闪电专家的访谈实录,也有在辽东半岛、贵州和渤海沿线等地与当地社会科学工作者和NGO负责人的合作项目。这样近似田野调查的方式,是两位策展人展开“各种未来”探索的模式;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出城邦走向荒野的哲学,以及文字与影像诸媒介穿插产生的张力,是“各种未来”这个多媒体创作综合体触碰社会肌体的逻辑基础。“我们关心的是人如何应对平庸化。”王炜说。“平庸化”总归是个太大的概念,需要那些执着于理想并敬畏自然的人透过具体行动来逐步解读。

更迭迂回与起伏重现

与“各种未来”中发掘未来多重面向的意义相对,苏伟策划的“让现代继续:沉浸,等待,理想主义”则将目光投注在“继续”一词上。“如何让现代继续是我感兴趣的命题。”在苏伟看来,“现代”并不单单是一条通往后现代和当代的“过渡之路”,而是“一种精神能量”,以及“个体认识自身的途径”。透过展示汪晖讲座《中国和它的现代性》录音及文本,香港艺术家鲍蔼伦的舞蹈录像作品,和王友身糅合水、相片和玻璃钢浮雕的作品,苏伟尝试解释“现代”其实不是一个编年史概念,也不是明日黄花式的存在,而真正与你我所处的当下勾连,这也暗合了主展览“回响”的意涵。

苏伟这两年一直在翻译贝尔廷的着作《现代主义后的艺术史》。透过研究文本和案例,他愈发相信,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诸如沉思与暴力、诗意和现实种种美学概念,将不断在未来艺术史的发展更迭中迂回、起伏并重现。

编者按:“新作展一”正在OCAT深圳馆(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F2栋)展出,展期至四月十二日。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