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2013“年度艺术出版物”奖项初评在何香凝美术馆举行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4-02-15

2月14日下午,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出版物微论坛暨“年度艺术出版物”奖项初评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行,由知名艺术评论家、OCT当代艺术中心执行馆长黄专,广州美院史论系教授樊林,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韩湛宁,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皮道坚等组成的评委团,将从学术水平、社会影响、艺术市场反响等多个层面遴选出2013年度最吻合既定标准、值得表彰的艺术出版物。

这是一场以媒体传播和学术评定标准为维度,以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记录中国艺术界发展轨迹的综合性评选。参选艺术出版物也汇成了一出“另类的展览”,一部部文字或图片专著,成为了解读中国艺术发展史的特殊样本,它们所映射的,是“中国式”的艺术出版环境———刚刚与意识形态宣传松绑的中国艺术刊物,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宽松尺度,其出版水平及出版思想,终于可以依随世界艺术的前卫方向匍匐渐进。

先海选后精选,拒绝“打招呼”及“暗箱操作”

“整体来说,本次评选是一次拒绝‘打招呼’及‘暗箱操作’的评选,要充分透明化、客观化。”黄专如是归纳评选宗旨。十位嘉宾评委将以“输出与输入:中国当代艺术出版物的国际挑战”为主题,回顾2013年艺术书籍的出版情况和学术体现,并探讨在国际背景之下,中国的艺术出版物所面临的挑战。

书籍评选、出版物的评奖活动,过往大多由官方垄断。在以“歌颂”为主旨的“命题作文”中,不少获奖作品掺杂着意识形态宣传的用意,而学术标准、艺术标准却退居其次。“中国的艺术出版,由于没有独立资金的支持,没有独立的思想和教育为基石,基地镂空,排场和平台再大、再恢宏也只是花拳绣腿。”黄专曾经参与或目睹过多场“国字号”的艺术作品评选,有时竟被惊得目瞪口呆———所谓的优秀作品展居然成了“老干部书画展”,评选方处于市场和官办的夹层之中,根本无法在评审程序上做到独立和透明,“内定”、“免选”等潜规则术语的流行足见“体制特权”早已凌驾于程序正义之上。

所以,AAC要做一场非官方的“纯粹”评选。评选程序也经过精心设计———根据明文化、条目化的《AAC艺术中国评选办法》,学术类十大奖项的初评评选分小组进行,每组由组长邀请共计10位初评评委参与评选,初评评选结合初评资料进行新增提名,最终投票评选,经过提名之后投票选出前五名入围名单。“简单地说,就是50进10,然后10进5,跟超女快男评选的方式有些类似……2013年度中国本土出版的艺术著作成千上万,既有原创精品,又有舶来译著,从中挑选出最符合我们既定标准的出版物,谈何容易。”作为主办方,雅昌艺术网媒体中心执行总编辑谢慕解释了评选程序。

而“微论坛”又是本次评选中一个别致的设计。“近年,各种‘艺术论坛’很流行,先定一个大而空泛的主题,各路专家进行离题万里的冗长演讲,致使很多论坛耗时都远远超出预期,而信息量、学术量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在谢慕看来,论坛的程序、议题和发言时间应当精简、浓缩,应设置人数较少的小组,以专门的议题引入,保证成员间发言的逻辑衔接性,才能保证思想交流的高频、高效运转,“微论坛并不是指和微博、微信有什么联系,只是借鉴了它们短小精悍的特征,迎合这个高效、高速时代的需求”。

中国出版环境呈现良性改变

本次评选,入选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数类:一、本土艺术评论家糅合西方经验、结合国内艺术家的创作实践,编撰而成的理论性专著;二、本土艺术家精选国外艺术类名著,进行段落性或全篇性翻译的译作,还有一类是小众艺术门类的理论作品。

谢慕回忆,早期中国的艺术类出版物,大多要与官方意愿有所迎合才有评奖可能,但近年来,这种意识形态的“隐控”空间已被放宽,艺术出版物的种类开始变得更加丰富。“一方面是量的增多,艺术家、艺术评论人都在积极寻求发声平台和发声渠道,在这种‘话语权’争夺的激励下,优质的艺术出版物便可催生出炉;另一方面,过去中国的现代、当代艺术理论基础几乎全部发源于西方,致使一部分中国艺术家产生了‘救赎’本土、重建本土性的强烈意愿,他们不仅致力于新式艺术创作实践,更要努力拓展艺术理论研究的板块,而‘出版物’显然更能承载他们的梦想。”

不少摄影门类的艺术专著,在本次评选中榜上有名。“过去,常有人说,摄影‘有术无学’,而独立摄影、自由摄影的兴起,以及中国本土不断涌现的基层摄影团体,他们都积极在拓展、挖掘摄影中的艺术元素,并将其内化成艺术理论。”谢慕认为,对于长期以来主流话语世界仅将摄影视为宣传工具、视为休闲娱乐的中国而言,摄影能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艺术的解放,足可佐证中国艺术界的话语环境正在发生良性改变。

但这种话语环境与世界最前卫的艺术语境相较,仍有明显差距。2013年11月,黄专的一个艺术界朋友参加了法兰克福书展。在这个具有“世界出版人的奥运会”之称的平台中,黄专所得到的反馈讯息却令他有些自惭:“朋友告诉我,在中国的书摊上,摆的全是些《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之类的官样书籍,而反观其他国家的书摊,各种批评性文著,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应有尽有,还出现了多个文种的译本……很多时候,中国书籍的摊位根本就是门可罗雀。”这样的反差又照应了一个难以启齿的现实———为何中国长期以来只能“输入”西方价值观,而在“输出”的那一端却寥寥无几。

中国艺术出版市场进化,需靠民间资本

一方面,中国出版市场正在迎来有限的开放,另一方面,出版交易的全球化、国际化愈演愈烈,在许多与会评委看来,中国艺术出版市场若要进一步升级,需要指望独立性高、自身造血功能较高的民间资本。

“中国现在还没有开放民间出版权,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是官方出版社……有些大学的出版社可能在学术性和名目新颖性上有所拓展,但本质上还是‘体制内’的角色,没有独立经济、没有独立架构,又怎么会有独立精神呢?”在黄专看来,民间资本应当在有限的政策红利内施展拳脚,独立赞助出版活动,而出版社也应逐步脱离“半市场”、“半公办”的畸形结构,告别“吃人嘴短”的困境。

最后,对“新媒体时代出版会消亡吗?”这个老话题,黄专没有任何长篇大论,直接掷下一句:“出版不可能消亡,200多年前,黑格尔还说艺术会消亡呢,结果呢?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