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和氏璧身世探究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罡 2014-02-19

和氏璧猜想图

“和氏璧”猜想图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是,从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玺的故事来看,和氏璧与出土的常规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来看,应有明显的不同。经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公分(厘米,cm),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同时,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关于和氏壁的产地归属问题一直存有争论。各家各派各有说法,但始终不能让人信服。其实我们翻开史书就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和氏壁的身世之谜也就逐渐浮出水面...

【相关资讯】

【收藏百科】故宫博物院里的“一级玉”

【收藏百科】 葬玉冥器“汉八刀” 

 

版权声明:该文为99艺术网原创文章,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违者99艺术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使用请拨打合作电话:010-51374001-807。

 

 

韩非子

《韩非子》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像。

话说东周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于是他将此璞石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篇》。

楚相国昭阳,灭赵败魏,威王将和氏璧赏赐昭阳。一日,昭阳率百余宾客游览赤山,席中应众人之请,出璧传视。其时山下深潭有丈许长大鱼及无数小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睹奇迹,及至散席,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当时未发迹的张仪,正在昭阳门下,众人怀疑“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后来张仪入秦为相后也还以报复。但和氏璧终无下落。此案至今无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这两段史书记载中笔者认为和氏璧的玉料为南阳独山玉,其因如下:

独山玉玉璞

独山璞玉

一、和氏壁的外形与独山玉相似。独山玉的主要矿物成分是斜长石,外表极易风化为“璞”,当时楚王命“玉人”辨认,按说“玉人”都是识玉人,他们之所以认为和氏壁是石头而不是玉,就是因为外面包的“璞”在作怪,所以从外形上看,和氏壁是独山玉。

色彩斑斓的独山玉

色彩斑斓的独山玉

二、和氏壁的色泽与独山玉相符。据史记载,和氏壁为白玉,而独山玉就有白色品种,而且是最上等的玉料,其次,独山玉以色带产出,即一块独山玉正面看是一层白玉,而侧面看则可出现带状分布的白玉、绿玉、紫玉等,这也正符合史书“侧碧、正白,上蓝有紫”的记载。

南阳

“国际玉都”南阳

三、楚时有开采玉石记载的只有南阳。独山玉的开采历史至少七千六百多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凤玉佩是南阳独山玉,已七千六百多年)。出有六、七千年前玉簪、玉铲以及用来加工玉的石钻、砺石。卞和能识得和氏壁,一定是经常与玉打交道的识玉之人,而楚时开采玉石记载的只有南阳。

和田玉

和田玉

四、和氏壁不可能是和田白玉。新疆的和田玉虽为白玉,但是在卞和生活的时代,国土纷争、疆界森严,他不可能万里迢迢来到新疆得到和田玉,楚国的始都位于现在的南阳市淅川县,加之在楚之前独山玉就已开采,宛城(现南阳市)为楚国重镇,卞和又是楚国人,且为平民,有地利之便,得独山璞玉可能性最大。

卞和献宝

卞和献宝

五、卞和是南阳镇平人。发现和氏壁的卞和是镇平人,县志有记载,其论据有四:其一,南阳是楚国重镇,镇平当时为楚邑。卞和又为楚人,居住镇平;其二,卞和是识玉之人,而镇平自古以来就是加工销售玉器之地,卞和就是经常与玉打交道的镇平人;其三,产玉的独山不但位于楚国,且与镇平相邻,仅相距20公里,镇平人卞和到独山采玉非常近便;其四,卞和姓卞,得宝玉被命名为和氏壁,在镇平城附近仍有卞庄、和营两个自然村,卞氏、和氏的村民们与卞和有亲缘关系。卞氏的族谱有记载,卞和之父娶邻村和营村和民女为妻(因当地风俗文化问题)按父母之姓氏“卞、和”取名卞和,至今,这两个村的村民们仍在从事着玉器的加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春秋战国至宝“和氏璧”实为南阳独山玉。

【编辑:李罡】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