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艺术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体,在基础教学中,这种主客观的统一,通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素描真人头像写生教学,要把感受放在第一位,教学过程,要注意以下廿字:
尊重感受
感受是外境与内心的核心介面,个体对外界的理解和认知,经验的累积,都是基于感受。感受是素描头像训练的逻辑起点,尊重感受应该是素描真人头像教学应有的态度。
写生最为本质的内涵不是普遍性,而是个体性。个体性源于对写生对象的直观感受和内心体察,离开对对象的基本感受,冷冰冰地分析对象的解剖结构关系,难以想象能画出具有感染力的头像素描。
性别差异,相貌特点,年龄特征是外显的形象因素,是比较物化的“形”;而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脾气则是潜藏在外貌背后的内在因素,是比较深层的“神”,形和神构成了完整形象因素,是画面打动人的源发力。或稚气清纯,或成熟稳重,或饱经风霜,当我们面对模特时,第一感受往往是鲜活生动的,我们要善于把握并极力还原这种感觉。形神兼备是真人写生的要求,但神态、气质的表现是通过形的塑造得以实现的,以形写神,形是落脚点。素描头像写生学习,首先要解决好如何在观察阶段深刻感受对象的基本形体特征的问题。感知对象形体特征,离不开正确的观察方法。要学会“整体地看”,“比较地看”:一方面要眯起双眼整个地去看,画东要看西,画上要看下,画左要看右,画这里要看那里;另一方面要上下左右大距离地作比较,了解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和相互关系。
理解结构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受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在写生时,要把保持新鲜感受与分析研究对象结合起来。第一感受比较新鲜,很重要,但是如果只凭粗浅的印象来作画,很容易被对象表面和一些细节所迷感,无法深入,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错觉而造成画面的种种错误。
理解结构是素描真人头像写生的必由之路。理解结构有助于我们“由表及里”地深入理解对象,并敏锐我们的视觉感受。头部结构包括解剖结构和几何结构。解剖结构指的是骨骼肌肉及其组合、生长和运动的规律。几何结构也称体积结构,是根据解剖结构概括简化而来的头部各部分的几何形体及其组合。解剖结构学习,要抓住与形体相关性强的结构,还要关注头部中突显的对称骨点,如颧骨、眉弓、额结节、下颌骨等。肌肉则可重点了解口轮匝肌、咬肌和皱眉肌。几何结构学习,有助于我们进行造型分析。借助几何结构分析法,把头像组成部分看作简单的几何形体,用块面的切割来理解头像的造型,对于初学素描头像的同学具有现实意义。
讲究造型
在二维纸上塑造出三维的形体是素描基础训练的一个主要任务。要在平面的纸上画出三维的形体,表现出对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纵深面的表现是关键。素描真人头像写生,可以抓住:“一个焦点”,“二条直线”,“三大层次”,“四个方向”,“五块重色”。“一个焦点”是指画面的视觉聚焦点,是画面视觉中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物肖像摄影往往以眼睛作为对焦点,同理,头像素描一般也以眼睛作为焦点,营造视觉中心。“二条直线”是指水平和垂直两条坐标线,用这两条坐标线确定横向和纵向线条的倾斜度,把握线的走向,检测形的准确度。“三大层次”是指画面的黑白灰大关系,把握住了黑白灰三大层次,并由这三大层次生发出更丰富的层次,得到丰富有序的明暗调子。“四个方向”是指面的上下左右四大转折方向。写生时,头部的骨点是面的结集点,从骨点出发,找到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转折面,特别是抓住纵深面,有利于体积的表现。比如,额结节是额头部分的关键点,这个骨点的上方是顶面,下方是正面,左右两方又是正面和侧面两大转折面,上下左右四个面的转折都是以额结节为起点的,抓住了它,面的转折就有了依据。要增加形体转折的厚度感,可以在四大面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过渡面,有了过渡面,形体就会显得浑厚而不单薄。“五块重色”是指头部正面朝下的五个面形成的五块重颜色,即从上到下依次是:上眼眶底、鼻底、上嘴唇、下嘴唇底、下巴底。“一个焦点”“二条直线”“三大层次”“四个方向”“五块重色”方法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形体塑造。
形体塑造不是简单的摹写,素描训练必须讲究造型。造型是依据“物质的形”创造出“艺术的形”。马蒂斯曾说过“表现对象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原本原样地摹仿它,另一种则是艺术地把它传写出来”。头像写生不是照相式的还原原形,而是通过对对象的认识和理解,溶入自己的情感和艺术主张,重构形象元素,艺术性地创造一个新的原形。讲究造型,必须了解素描头像形的内涵:素描头像的形具有结构性、立体性、空间性、透视性、对称性、个体性、绘画性、情感性。头像写生要在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形的特性,变自然形象为艺术形象。
追求形式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原本就存在于自然之中,表现的含义,就是找到恰当的形式语言。正如塞尚所说:“画家作画,至于它是一只苹果还是一张脸孔,对于画家那是一种凭借,为的是一场线与色的演出,别无其他。”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绘画的一切变化最终落实到形式的变化中。我们说一幅作品具有视觉美感,通常就是指作品中的各形式要素能按照造型规律,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带给人一种视觉享受。素描头像写生,对形式感追求不可或缺,画者在具体的作画过程中要从更高的层次去把控造型要素,既要有深入的分析,又要有大胆地综合,有取有舍。点、线、面是最基本的形式要素,要强化画面点、线、面构成,凸显形式之美。黑、白、灰是另外三个形式要素,黑、白、灰不仅仅是物象的固有色度,它还是画面的明暗构成。通过黑、白、灰的架构,可以让我们摆脱客观物象的束缚,提高画面的艺术表现力。节奏也是形式要素,画面的节奏感主要通过对比来实现,合理运用对比是增强画面传达效果的重要手段。大小、粗细、方圆、软硬、虚实、强弱、疏密、繁简、动静等等,都是可以调度的对比元素,通过这些视觉元素的适度对比,可以产生画面的节奏感,得到多样统一的视觉形式美感。
避免概念
素描真人头像写生教学忌概念化。概念化很多是由认识的偏差引起的。素描真人头像写生认识的误区有很多,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尽量避免:
对结构的理解误区:“结构第一”。不理解结构不行,做结构的奴隶更不行。结构是手段而不是写生目的,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去理解头部的内部构造,我们不能把结构凌驾于感觉之上。头像写生有必要了解肌肉和骨骼,但是在作画过程中要放下解剖结构,直指人物的外貌特征和内心世界,抓住人物的神态,表现出对象的独有气质。如果拿着肌肉骨骼图去死套,只注重结构而忽视模特本身的神态特点,就会造成越画越概念的窘境。
对熟练的理解误区:“熟能生巧”。董其昌在《画旨》中提出:“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笔者认为,董其昌“生熟观”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画并非只要“熟外熟”,画也要“熟后生”。“熟”是“生”的基础,“生”是“熟”的升华。止于生,作品艰涩难懂,难登大雅。只求熟,作品易落窠臼,不免流俗。生与熟,是艺术创作的不同境界要求,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过于熟练,容易不自觉地凭经验作画,而经验代替感受,是造成概念化的一大成因。素描头像写生,要懂得以“生”克“熟”,以“生”克“俗”。
对规律的理解误区:“死守规律”。规律本身没有错,不了解绘画规律,难入绘画之门。但规律指向的是共性,而共性通常是剔除了个体性而形成的。个性往往是“反常规”的,头像写生如果过于执著于所谓的“规律”,以理解代替观察,就有可能抹杀个性,流于概念。比如说,“三停五眼”,这是头部比例基本规律,但某些人的个性特征恰恰是“反规律”,鼻子特别长,眼睛特别小等等,如果死守规律,最后结果是“像人而不是像这个人”。人都是唯一的,头像的形具有个体性,不注意观察形的特点,画出的头像就会概念化,程式化,造成千人一面。
对风格的理解误区:“硬套风格”。鲁迅先生说,风格“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脱离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不顾及题材内容的特点而主观任意地追求某种风格,就必然导致矫揉造作,虚假肤浅。绘画学习,借鉴无可非议,但不能以不变成法硬套万变客观,忽视对象特点,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否则,概念化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