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2014年3月1日下午,“策展作为立场”国际论坛在央美美术馆的报告厅举行,本次国际论坛作为第二届CAFAM双年展的学术延展,共分为三场,每场邀请不同的嘉宾和策展人就“策展的生成与艺术的博弈”、“策展的方法与知识分享”、“策展的未来与问题”三个议题进行了对话式的探讨。
策展的生成与艺术的博弈
本次论坛第一场的主持人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的院长高士明,参与讨论的嘉宾为策展人、长征空间负责人卢杰以及本次双年展的策展人马楠、安吉拉•赫拉尔迪。
在讨论开始之前,高士明先向大家分享了他的好友邱志杰对于此次展览的看法。邱志杰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三点关于此次双年展的看法,一是他认为这是标题党的节日,策展人恨不得把展览变成立体的ppt;二是他在疑问,策展是要让人看到作品还是策展作品;第三点邱志杰举了一个月亮和手指的个案,策展就像是指月,你所看到的可能并不是月亮,而是指着月亮的手指。邱志杰最后用展览中的一个标题做了总结,即“没有木偶比操纵者更愚蠢”。
高士明认为,艺术家和策展人不是一种职业,而更像是一种心灵状态与工作状态,他一直认为我们一直在准备成为艺术家。现在有一些人可能把艺术家作为职业,或者说被媒体冠以艺术家的标签,但是这些所谓的艺术家,未必起到了我们对于艺术家所期待的他们应该产生的作用,而如果他们没有起到作用,那在我看来他们就不算是艺术家。其实不做艺术家也没有什么好丢人的,艺术没有借其名义胡作的理由。就像卡夫卡,他生前很大的一部分时间并不是作为伟大作家存在的,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职员。所以说,我们不要把某些人就当做艺术家,也不能把艺术家看成是很抽象的东西。同样策展人也是一样的,很多策展人以前都做过艺术家,而很多艺术家在他们自己的心里也是策展人。今天的很多艺术家其实是在用策展人的方式构思作品,而策展人也在用艺术家的视角进行艺术判断与思考。因此在谈论“策展的生成与艺术的博弈”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要停留在抽象的表面,而应该在实际的案例与实践中寻找答案。在谈及策展与作品的关系时,高士明认为这届双年展既是作品也是策展作品。总而言之,它们在未来都会成为档案,成为记录中国第一个关于策展的展览。对于当代艺术的现状,高士明则指出,当代艺术正处于一种双重焦虑之中,这种焦虑就是历史主义的焦虑,一方面大家在反对和批评现有的艺术,而另一方面却又维持了现有艺术的生存。这种双重对立的焦虑也是当代艺术最有意思的地方。
青年策展人安吉拉•赫拉尔迪在讨论中,主要针对自己在本次双年展的策展实践来阐释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关系,她认为策展人强调的不是关系的分界,展览的最后呈现是由艺术家与策展人共同合作完成的,艺术家与策展人不是从属而是合作的关系。在谈及策展的目的时,安吉拉•赫拉尔迪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一方面可以深入之前自己对于阿姆斯特丹艺术项目的研究,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对策展文献的梳理,发挥其在当代艺术中的作用。
以“博物馆地下室”为策展主题的马楠赞同了安吉拉•赫拉尔迪的看法,她认为,展览是通过与一群“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的艺术家合作,大家是以艺术的名义聚集在一起来共同完成一个展览的。针对自己的策展主题,马楠向观众阐释了“博物馆地下室”的概念及意义,她说,如果我们把博物馆地下室当真的话,我们便都是这个空间的闯入者。在马楠看来,她和那些“艺术家”在一起,把整个展览当做一个大型的装置共同构思,就像是在一起编一出话剧,而这出“剧”并没有上映,一直处于排练的状态。
长征空间的负责人同时也作为知名策展人的卢杰,在此次的讨论中回顾了自己做策展人的经历,并以几个自己亲身策划的展览实践作为切入点,表达自己对于策展的相关看法。在卢杰看来,策展对他来说是一种明确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方式与我们重新理解的当代艺术实践是共生的。
论坛第二场
策展的方法与知识分享
论坛的第二场,主题由策展的问题向策展的方法深入,嘉宾们对“策展的方法与知识分享”的主题进行了具体的对话,试图透过此次双年展,与观众分享各自不同的策展方法与知识。
来自加州艺术学院的里•马尔科普洛斯作为本场的主持人,首先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她认为策展是一个抽象的词汇,在当下,有许多人对策展人提出了反对的声音,认为他们侵犯了艺术家的主权来呈现自己作为策展人的思想。随后,里•马尔科普洛斯将策展工作做了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比喻,她觉得策展就像是烹饪一样,是向大家呈现一种愉悦的艺术的过程,她认为策展本身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
青年策展人翁笑雨在分享自己的策展方法时讲到,在此次的双年展中,她选取“物的议会,抑或,在持续迷惑的好奇中漫步”作为策展的主题,将重点放在了“无形”之上,在有限的空间内建立视觉叙述、空间叙述和文本叙述三种不同的叙述,从而呈现“无形之手”。除此之外,她还十分强调展览的美学经验,翁笑雨认为"无形"一词可以激发更多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作为第二场讨论嘉宾的独立策展人冯博一认为,策展人是联系艺术家与社会的中介,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身份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致的,展览就是策展人的艺术作品。作为策展人,其所应具备的素质必须有两点,即拥有美术史的背景和对当下的现实的文化敏感。
青年策展人基特•哈蒙兹在本场的对话中首先分享了自己的策展方法。基特•哈蒙兹以此次自己在双年展中的策展实践为例,他认为在此次的策展中,他的策展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方法,涉及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同时又避免了创造所谓的方法论。展览的策划还要脚踏实地,作为策展人在展览中要突出自己的立场。
策展的未来与问题
作为独立策展人的郭晓彦在关于策展未来的议题讨论上,将关注点放在学院对于策展学生的培养上,她认为学院或相关机构对于未来新的策展人的策展教育基础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未来,策展如何渗入当今文化生产的各个部分,尤其是在知识生产的构建方面,策展教育如何打通学院与社会的隔阂,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来自法国勒马加赞艺术学院的青年策展人维罗妮卡•瓦伦蒂尼在本场主题的对话中讲到,她不能推测未来的策展是什么样的,作为策展人,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她始终关注的都是策展与日常问题的关系。在她看来,策展人不应是展览的主角,主角应该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在策展的整个创造性语言中,策展人只是在扮演一个辅助的角色。
青年策展人胡丹洁认为,看不见的手是在描绘策展人隐形的身份,在当下的大的背景文化语境下,策展人是一个文化生产者的角色,即艺术生产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媒介,策展人并不是在研究作品,而是应该研究艺术发生的环境,甚至于研究过去、当下与未来之间的语境构成。策展人的工作基础和艺术家是一样的,都是在追求一种自由,只不过策展人追求的可能是学术的自由,而艺术家追求的则是创作的自由。
【编辑:郭巍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