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非色相:一次关于绘画性的雅集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屈波 2014-03-18

作为读图时代中图像之一种,绘画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似可追问也似可无须追问的问题。追问,是要确认绘画在图像世界中的等级和价值;无须追问,是因为作为一种图像,绘画在当下有它天然的存在理由。格洛伊斯(Boris Groys)有关于“强图像”与“弱图像”的讨论。在一个永恒变化的时代,人人争创吸睛的强图像,但任何强图像的寿命都注定是短暂的。相较而言,艺术家的工作则是弱的、低可见性的,但他通过不断重复艺术的减法,可以生成一种无时间性的、普遍性的图像与姿态。如何做这一艺术的减法,各人自有不同的方案。但绘画之作为绘画不能减去的,我以为应该是绘画性这一内核。

不过,关于何为绘画性,却难有标准的答案,或者说,这原本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无须标准的答案。本次展览,我愿意视为一次雅集,尽管作为现代体制的展览与古风的雅集是相对或者相悖的。艺术家们都毕业于川美,都是好画家,而且似乎是天生的好画家,其关系,学缘上的与艺术水准上的,决定了展览是一次雅集:以画会友,以一场画布上的对谈,展开各自对绘画性的陈述。

庞茂琨不否认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其艺术可以进行当代社会的图像志解读。在众所熟知的典型风格中,庞茂琨是反复推敲后的静穆与典雅。不过,与他这一A面互为表里的B面,一直存在,却少于示人。那是一种直接的、可以见出身体动作的、有偶发性的、不完整的、兼具客观严谨性与主观游戏性的笔法与色彩,一如本次展览所呈示的。

郭伟习惯于引用现成的图像资料,从日常生活图片到艺术史的经典图像,因此其作品内容是一种二手的图像。二手,在当代汉语的语境中本有轻微的贬义,但郭伟的高明之处在于,不直接引用,而是转译。“再阅读”系列,是关于在经典图像与当下情绪的即刻表现之间思考的绘画日记。转译是化,化引语为自身对绘画的激情,以一种洒脱的挥写出之。

罗发辉的作品是模糊的、软性的,线条和色彩都不清晰。这种软性与模糊,易给予观者诸如肉体、欲望、腐烂等之类的暗示。不过,罗发辉的画面也有另外的读法。其得自多次晕染而成的模糊,与传统文人水墨的氤氲若合符契。与此同时,一种视觉的流动性破除了形象——背景的等级制关系。

杨述作品的色彩强烈甚至浓烈,明示了展览标题的“色”。杨述的作品多名之为“无题”,以“无题”作题的合法性,基于艺术家与观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纷纭复杂的心绪言之不尽或根本难以言表,艺术家的期待与观者的投射,可以重合亦可以间离。杨述将这种纷纭复杂,以涂鸦式的笔法——一种隐匿技术的技术或者无技术的技术、爆炸式的画面结构、间以加深画面混乱感的文字予以了外显。

刘宇和杨述一样,色彩极强烈。刘宇以“天下色”系列回应了展标的“色”。系列中有大花,让人联想到肉体与性;厚涂的假山石,则改变了传统赏石所要求的瘦、皱、漏、透四趣,膨胀而富于视觉的侵略性;还有彩色鹦鹉,以一种充满自发性的动作涂绘而成的强对比色颇有几分狂暴之气,同时也使作品的视觉平面有一种触觉感。

绘画性,一如近来大热议的“水墨艺术”之“水墨”,是一个不断敞开、不断建构的问题,或更准确地说,一个问题域。本次展览的五位艺术家,以自己的方式,分别给出了一种绘画性的答案,或提示了一种通达绘画性的可能路径。

(屈波:艺术史博士,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四川艺术研究所所长。)

 

【编辑:霍春常】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