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定宏
照片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南京市民蔡定宏先生十几年来,痴迷于老照片的收藏,目前所收藏的老照片,保守估计已经超过七万张,他花费十余年,将这些从清末到建国后的老照片分门别类进行了整理,反映了南京的百年变迁,社会各层面的变化,堪称最全的南京影像资料。
分门别类,反映南京百年变迁
“消失”的桥在这里留下记录
近日,南京市民蔡定宏先生在网上发帖,决定将家藏的多张老照片组建的“老照片俱乐部”向社会公开发布,欢迎大家交流。蔡先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画家、喜欢雕塑等,这些照片都是他从十几年前开始收藏,逐渐积攒起来的。
在蔡先生位于朝天宫古玩市场的工作室,扬子晚报记者见到了正在悉心整理老照片的蔡定宏,在四楼一个面积约十平米左右的小房间里,摆满了各种老照片,其中一旁的书柜里,是整齐码好的厚厚文件夹,是各种类型的老照片合辑。
比如标注着“夫子庙、鼓楼、莫愁湖”等词语的文件夹,里面装的南京各地标各时期的变化,如夫子庙、玄武湖、莫愁湖、新街口以及鼓楼等各时期各角度的照片。蔡定宏收藏的老照片中,有四十多张已经消失或者旧迹难寻的老桥,这些老照片展现了曾出现在南京城内的木板桥、钢铁架构、石桥等不同式样和结构。
另外,这些桥的文字介绍将每一座桥的名字、地址和概况记录下来,给人一种穿越感。而被其奉为“珍品、孤本”的“长江大桥选址之前照片汇总”等,在蔡先生看来,都无比珍贵。
11套课间操追溯到民国时期
这分门别类的资料夹,除了建筑和风光,还显示了近现代以来南京人们衣食住行、各行各业的变化。比如在“车”的资料册中,展示了不同时期的车,马车、黄包车、驴车、残疾车、拉板车、自行车,拿票领自行车、玩杂技专用自行车等,以及后边的各式样摩托车、助力车以及现在的公共自行车,此外,还穿插着各个时代的汽车等。除此之外,记者还看到了,“矿山、挖煤、中山煤矿资料管理册”,“工业、化工、车间、机械、厂房”的标识,还有有关造船、造水泥船、码头、船工、船夫等的记录。
前几天,本报报道常州一小学取消了课间操的消息(3月20日A7版),引来社会很大关注。说到课间操这种神奇的产物,事实上,在蔡定宏的老照片中,也有详细的记载。蔡定宏拿出一本标注为“课间操”的资料册,里面记载了各个时期不同的课间操老照片,蔡定宏说,南京在解放前曾诞生过两套广播体操,1934年和1946年,新中国成立后,至2011年,已推出9套广播体操,这些从侧面展现社会的变化,生活的进步和精神的变化。在上世纪不同时代的南京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做操的人不仅有学生,还有老师、农民、工人、社区居民、机关干部,做操的地点有学校操场、田间空地、街巷里弄、公园绿地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全民健身运动。老照片中甚至有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众人一起做操的老照片,可以看出,动作、穿着等有很大不同。
蔡定宏告诉记者,这些已经整理好的老照片中,翻出一本,就能看出不同的历史。
最初只是画画时用老照片做素材
蔡定宏先生告诉记者,最初是九十年代末进行老照片收藏的。“当时,我喜欢画画、雕塑,因此,需要淘些老照片作为素材。”蔡定宏告诉记者,当时在北京偶遇了美籍华人刘香成老师,他说,拍摄不在于镜头、器材有多好,而在于能拍摄到那些能把握住时代脉搏的影像,这是纪实照片的精髓。“最初,选素材时,对纪实类照片也很有兴趣,素材也多选自此,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老照片的‘收藏家’。”
当年,蔡定宏转遍东北、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地的老照片市场以及交易流通处,寻找老照片,以至于各地小贩都认识他,并称其“小南京”,渐渐地,他手中掌握的绘画素材越来越多。“当拥有大量照片之后,我逐渐发现,这些纪实照片可以以管窥豹,浓缩的是社会的发展史,于是心中升腾起一种历史责任感。”从有“觉悟”开始,他开始有意识地大规模收藏老照片。
由选用到痴迷,收藏家变成记录者
和小贩交熟
投入百万元收照片
就这样,蔡定宏成了收集原汁原味的纪实摄影老照片的“小南京”,在老照片收藏圈内被更多人熟识,那些小贩知道后,每当到手罕见老照片时,会第一时间告知蔡定宏。“他们到南京来,也会第一时间联系我。”蔡定宏告诉记者,
“以前是漫无目的,后来意识到艺术的历史价值后,会主动而简单地进行分类,比如,当时看到新街口广场的照片,一直缺个70年代的老照片,那么再度到市场上时,就留心去进行寻找,终于凑齐了各时期完整版。”
蔡定宏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在雕塑研究院当院长,自己会整理一些照片进行文章写作,随手一翻便到处是素材。“卖画、工资以及稿费等,都拿去继续寻找老照片,这些年没炒房,没买车,把所有钱都用在收藏照片上,目前投入已有几百万元了。”
为了更好分类专门去查史料档案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蔡定宏先生有着收藏老南京照片的独特情怀,在掌握了大批量的照片之后,他的家中、工作室,存放着大量的老照片。为了将照片进行明确的分类,对于那些残旧的,时代特征不明显的照片,他还经常专程到史料档案馆去查阅资料,以求将其进行正确分类,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他说,这些泛黄的老照片,是写实的“绘画”,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扬子晚报记者在蔡定宏整理的“资料册”中看到,他都是先分好类,然后用胶带、塑料薄膜等制作成照片夹,将照片分类,进行收集。“分类的过程很自然,将南京各个建筑、景点的照片分出来,或者将生活各方面、锅碗瓢盆甚至民风民俗分出来,基本就是按照生活经验来分。每个类别里的老照片跨度都从清末到现代,有时候我也会拍摄最新的照片放进去。”
自己上阵拍照片成为新时代记录者
蔡定宏除了整理照片分类,还有一个与老照片收藏有关的活动,那便是去拍摄纪实照片。扬子晚报记者第一次联系蔡定宏先生时,他正在浦口抓紧进行拍摄。“那一带老街要拆迁了,我想赶紧趁拆迁前去做个记录,再不去就来不及了,要将这个时期的房屋风貌、当地人的生活等进行记录。每个时代的照片,都有每个时代的纪念。”
“这十来年,投入了大量精力,现在有时候觉得凭借我自己的知识已经无法驾驭这些老照片史料,希望有志于文化事业的文化界、学术界、图书馆、大学等各界同仁一起来想办法,进行学术及交流研讨,共同为这些老照片的保管和整理想办法,共同研究开发这些老照片的历史意义。”蔡定宏说,“保护祖国的文化历史是一份厚重的责任,我希望能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因为拥有超多的老照片,蔡定宏所收集的照片数量之庞大,在圈内被人所熟知。“很多人都来我这里查资料,有普通市民,前几年斯坦福大学的学者还有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者们也曾到这里寻找过资料。”
蔡定宏告诉记者,因为纪实摄影中所显示的是真实的历史,所以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有很多人到我工作室来,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文化交流,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
现在保守估计,家中已经七万多张老照片,目前整理好的这些门类,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还有大批量的照片处于散乱无整理状态。“每一类照片,都能让人看到一段特别的历史。”蔡定宏说。蔡定宏告诉记者,现在家中、工作室里的这些待整理照片,预计全部整理完毕还需要两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