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从绣花到绣宇宙 进击的“织女”

来源:新周刊 作者:石楠 2014-04-04

当“传统刺绣精品展”融入当代视觉元素和审美观,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出台10周年之际,广东省博物馆将28个绣种的150件当代作品同场展示,其中除了传统的花鸟山水,还有丝线勾勒的《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以及拍场上最热的林风眠和青少年最爱的动漫人物。

沈绣的“仿真绣”,改变了中国传统刺绣有形有色却少光少影的绣法。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时,赠送了一件沈绣《普京总统肖像》作为国礼。普京端详着这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赞不绝口。他甚至解开西服,拿出自己的领带说:“正是它。”

这距离沈绣第一次作为国礼已过去102年了。

沈绣,不同于中国四大以地区命名的绣种(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它是以沈寿命名的刺绣流派。沈寿的第一幅“仿真绣”作品是1910年完成的《意大利皇后像》,作品由清政府选送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万国博览会,获“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凭”。1911年清政府将此绣赠送给意大利皇后。

1905年,沈寿夫妇受清政府委派,赴日本考察刺绣艺术。三个月中,沈寿接触到了西方油画、铅画,大受启发,回国后,沈寿对刺绣进行大胆创新,虽然依旧运用传统的苏绣针法,但同时也融入了日本美术绣的用针方法,并采用欧洲油画的用光用色原理,创作出了“仿真绣”。这一创新改变了中国传统刺绣有形有色却少光少影的绣法。

1914年,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向中国征集展品,沈寿选了一张明信片上印的耶稣像进行勾勒。这幅原作为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画家琪特的油画,取材于《圣经》耶稣遇难再生的故事。沈寿运用了虚实针、旋针等针法,并根据人物皮肤肌理的需要和油画明暗层次的变化,精心地选用了自己染就的100多种不同色泽的丝线,将这幅画作表现得既有油画的立体深邃,同时又兼具了刺绣的细腻。

沈寿还将绣品中所用的100多种不同色彩的丝线各取一根,在绣像的上方绣成一个十字架,供观众审辨,以证明这幅绣像没有一处是绣后染成的。

20多幅以宇宙星空为主题的刺绣,被惊呼为“织女的作品”。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充分发挥了“空气透视般”的笔法,这一点苏绣也可做到。苏绣大师姚建萍说,十分国画只能绣出八分效果,八分照片她有把握绣成十分效果,而油画则是十分绣成十分效果。

绣名画前要先在纸上制作效果图,或者用电脑打出来,再移到画布上。制作过程不仅考验绣娘用刺绣线条替代原画笔触的能力,同时也要求绣娘对原画情感表达的理解,绣制一幅国外知名油画也是对画作的再创造。

苏绣绣制油画的针法主要是乱针绣。第一层铺底,按画稿的轮廓与块面刺满;第二层开始在底上堆砌刺作;第三层则是精细的加工,让整幅作品看起来立体感十足。乱针绣作品在后期制作中,常常采用劈丝(将一根花线分为若干份)工艺,在有限的面积里多层次地将物体的色彩敏感调整到最佳状态。

《蒙娜丽莎》中,达·芬奇对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做了精心处理,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一种神秘莫测感。而在刺绣版《蒙娜丽莎》中,姚建萍“以针代笔,以线为彩”,利用劈丝技艺将蒙娜丽莎的肌肤、五官包括眼睫毛用乱针法绣出,将各种颜色丝线交叉搭配,分层堆叠重组并产生光泽变化,这是任何其他画种难以比拟的。

油画上两种颜色混合后就会产生另一种色彩,而乱针绣上两种色交叉重叠后不仅可以得到第三种色彩,而且原来的两种色彩依旧存在。不同方位的交叉线条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会产生不同的光泽变化,使人物更加立体。

当细致的丝线遇上恢弘的宇宙,结果是刺绣的新生。在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上,苏州人陈英华绣制的《蟹状星云》、《鹰状星云》、《仙女星系》、《漩涡星系》、《黑洞》、《日珥》等20多幅以宇宙星空为主题的刺绣,被惊呼为“织女的作品”。

陈英华说:“《蟹状星云》是我的第一幅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同时它也是最难绣的,我花了6个月才绣完。”在绣制的过程中,陈英华也不断学习宇宙知识。为了表现天体散出的光晕,陈英华利用劈丝技术,甚至将一根丝线劈成64份。

中国刺绣进入拍卖市场时间不长,上世纪90年代以前,刺绣在艺术品市场并不亮眼,价格平平,收藏刺绣的人也很少。1993年,香港、新加坡等地开始有人注意到刺绣的价值并进行收藏。

2002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明朝永乐《刺绣红夜摩唐卡》以3087万港元成交;2004年北京瀚海拍卖中,元代《十八尊者》刺绣册页以1980万元成交;2007年,苏绣版《蒙娜丽莎》在北京以1000万元成交。在国际拍卖市场中,顶级苏绣的年均升幅稳定在37%—42%之间。

相关新闻


Baidu
map